言论集纳
2020-03-23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曙光在2020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一文中认为:制度是治国之重器,良制是善治之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得来的,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产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在2020年1月6日《北京日报》发表的《国家治理论超越西方治理论》一文中认为:对于国家治理而言,因没有自主性观念而犯下颠覆性战略性错误,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在观念交锋与文明互鉴中,中国政治学在涉及国家的一些关键词上进行了护卫性建构,初步形成了自主性政治学话语体系,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在政治学最根本问题的研究上,诸如中国的国家建设,中国政治学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这当然归因于中国政治学置身于中国大陆这片沃土。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在2020年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的发展将推动人类共同进步》一文中认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平等互利,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深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方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近1/5。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自身,还对全人类产生重要影响。我深信,中国的发展将推动人类共同进步。中国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关,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副教授白文刚在《现代传播》2019年第7期发表的《美国的“衰落焦虑”与中国对美传播的话语创新》一文中认为:中国崛起和复兴的故事需要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中予以阐明。但是,现有世界史观和话语体系都是西方国家主导的,这套实际上建立在西方国家地方性经验和体现西方价值追求的世界史观上的话语体系,既束缚了中国自己真实的表达,又使沉浸于这套话语体系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充满疑虑。从文明对话的新世界史观讲述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不仅有益于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改变中国在话语运用方面的被动局面,而且有益于打破西方基于旧有世界史观和话语体系对中国的敌意。具体而言,文明对话的世界史观能明确告诉世界中国发展的方向和复兴的目标。这个目标当然不是永久屈居于西方主导的现有世界秩序体系希望中国所处的位置或者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但所谓的复兴也不是一国独大,构建新的霸权体系,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寻求文明和国家间的和平和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网:【徐雪闪: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雪闪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党内政治文化有着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特征。建设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政治文化,加快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2020年1月3日16:27)
@中国社科:【戴瑞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理念与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戴瑞君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向着公正、平等、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最新成果。然而,从话语到理论、从理念到制度还需要一个细致严谨的转化论证过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更是对肩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任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道考题,亟须从全球人权治理的具体制度构建层面为增强中国的国际规则制定权提供充分的学术储备。(2020年1月3日10:50)
@察哈尔学会:【何亚非:中美“脱钩”的欧洲一环能闭合吗?】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认为:核心是在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问题上,欧洲盟友将采取什么态度,是继續推进开放的欧洲,还是让欧洲成为美中“脱钩”的一环,从而形成对中国的“闭环”?这个难题在北约层面虽有“破茧”,但北约毕竟是冷战产物,其合法性和存在的必要性近年来又不断受到质疑,在欧洲和欧盟层面情况更为复杂,不可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和政策,因为欧洲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的合作十分广泛、深入,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也不尽一致。(2019年12月19日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