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小学数学情境串 提升学生学习力

2020-03-23林奶勤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篱笆钉子菜地

林奶勤

(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福建 宁德 355599)

当前,教师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已成为共识,但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情境的价值与联系,也不知如何将情境串联起来,更不懂得运用情境串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什么时机,哪个点上创设情境串,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地创设数学情境串,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一、在探究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串

学生在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课堂时空限制,不能进行一一列举,这样学生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就不够充分。此时,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适当地拓展,创设问题情境串,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学生在初步探究“多边形内部钉子数是1 枚时,多边形面积和边上钉子数的关系”后,教师通过一组多边形内部钉子数是1 枚和2 枚的图形,创设问题情境1:“那多边形内部钉子数为2 枚时,多边形面积和边上钉子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当学生探索得出a=2 时,s=n÷2+1。教师又创设问题情境2:“刚才我们探究了多边形内部钉子数是1 枚、2 枚时多边形面积和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接下来,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验证后,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3:“如果多边形内部钉子数是5 枚呢?10枚呢?a 枚呢?其面积S 应该等于多少?”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公式:s=n÷2+a-1。教师又创设问题情境4:“这个讨论得到的规律完整了吗?还缺什么?”学生从而提出多边形内部钉子数有0 枚时,S 等于多少这个问题,并思考验证得出:s=n÷2-1。

“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这样提出。上面的教学,教师在制造认知冲突的同时创设问题情境1,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当学生积极思考并得出结论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热情。继续创设问题情境2,学生顺势猜想验证多边形内部钉子数a=3 和a=4 时。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3,学生带着前面学习探索得到的规律模型,很容易产生思维联想。教师趁热打铁再次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书并创设问题情境4,由此,学生顺推迁移前面的思维方法,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规律,认知不断产生冲突,学习兴趣逐次增浓,学习真正发生,从而逐步达到深入学习的状态。这样,教师以“问题情境串”为主导,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系统,并在这种有意义地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在讲评练习时,创设习题情境串

习题是一种教学情境,又是学生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为此,高效的习题设计和练评就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讲评习题之前,教师要对习题进行深入地解读,明意图,懂功效,在此基础上创设好习题情境串为讲评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期末复习”时,其中第16 题的原题是这样的: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 米,宽8 米。如果要给这块菜地围上篱笆,篱笆的长是多少米?这题是考察学生能否运用长方形周长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果只是单纯地练习,简单地核对答案,那对学生知识点的回顾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就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首先可以从读题入手温故长方形的相关知识;其次在讲练的过程中通过“拓评”逐步对习题进行改组,创设习题情境串,提高学生的思考力。根据学情改编后的习题如下:

情境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 米,宽8 米。这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情境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 米,宽8 米。如果要给这块菜地围上篱笆,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情境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 米,宽8 米。如果菜地一面靠墙,篱笆可能长多少米?

情境4:用这篱笆的长能改围成一个正方形菜地吗?如果能,围成的正方形菜地的边长是多少米?

在讲练这道复习题时,教师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到基础知识的回忆与掌握,关注到学生思维的训练与提升。教师可以由此及彼,由正确到错误,由已知到未知,讲解完此题,又拓展到一些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上,这样变一拓四,“创设一个个有趣的生活情境。”[1]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先呈现情境1,练习后反馈时,可以让学生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20+8+20+8=56(米);第二种是20×2+8×2=56(米);第三种是(20+8)×2=56(米)。因为是复习题,可以让学生借助长方形示意图指一指,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回顾起本学期学习的长方形特征、周长的含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再呈现情境2,学生独立读题后,教师提出问题:“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追问:“其实就是求什么?”再问:“从哪个条件看出来是求周长的?”学生从教师的这一连串的逼问中,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更使学生从“围上”这个词中,回顾起周长的含义,真正达成温故而知新的目标。接着呈现情境3,要求“先画图,再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讲评后,又提出:“如果要根据这两种可能提出数学问题,你能分别提出哪两个问题?”因为这里的“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长边靠墙;二是短边靠墙。所以学生很容易就提出了问题:如果菜地一面靠墙,篱笆最长是多少米?篱笆至少长多少米?最后呈现情境4,借此回顾复习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教师在讲评习题时,要这样以问促思,以练代讲,在对比练习中突破知识的壁垒。学生在练习此题时,既能根据实际思考问题,也能在思考时,学会换个角度想一想,不至于想当然,避免造成思维定势。学生通过这种拓题成串的练习,能增进学生思维多向性训练和提高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可谓是一题多得、事半功倍。

三、在总结全课时,创设素材情境串

在课尾,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未散尽时,拓展一些内容,创设素材情境串,让学生“用‘具体的例子’去理解‘抽象的概念’”[2],做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时,教师在总结本节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后,紧接着拓展创设素材情境串:情境1.生举例,师展示;情境2.课本“你知道吗”;情境3.笛卡尔数学史话。首先引领学生回想,如学生举的实例有电影院里的座位、做操时我们站的位置和超市收银员的抽屉等。同时,教师通过课件视频展示课前收集学生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实例,如围棋的棋盘、国际象棋的棋盘和经纬线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接着,教师让学生翻开课本自主阅读第103 页的“你知道吗”。最后,播放笛卡尔数学史话,让学生懂得数学家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同时延伸了后续要学习的知识。教师这样教学既可以渲染课堂的数学文化气息,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习兴趣与应用意识。

猜你喜欢

篱笆钉子菜地
菜地的面积
当钉子邂逅毛线
少了颗钉子
钉子
围篱笆
菜地的周长
菜地里的狂欢
篱笆城
洱海近岸菜地不同土壤发生层的NH+4-N 吸附解吸特征
篱笆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