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策略
2020-03-22陈亮明
陈亮明
(福安市湾坞中心小学,福建福安 355006)
在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融入一些“引导式”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旧有学习模式,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这一要求中可以看出,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小学体育学科,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1]为此教师应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引导”。
一、从示范式、自由活动式教学到引导式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中,教师往往采用示范式教学或自由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开展相关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较为极端的教学方法。一方面,示范式教学方法将教师的地位放在核心,学生学习什么体育动作,如何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同时,教师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动作要领进行相关学习,因此无法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在自由活动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活动。然而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清晰,自由活动只会让学生进行一些无用的体育活动,甚至会因活动不当而出现危险状况。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有较大弊端。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引导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体育活动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开展实践与创新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具有促进作用。[1]一般情况而言,通过引导式教学开展小学体育课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导式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树立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引导手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体育活动产生更加丰富的认识。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创新体育活动。
二、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教师应通过创设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对所学体育的兴趣。尽管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有较大的兴趣,但这些兴趣往往局限于一些趣味的游戏或简单的动作要领,对要求较高的体育活动而言,参与欲望并不是很高。可以寻找所教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的联系作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的悬念创设。
如教学《铅球》这一基本的体育运动时,由于铅球比较重,小学生很难将其扔远。铅球这一类需要讲究技巧的体育运动,即使学生有足够力气将其扔出,但如果无法掌握动作要领,也不会扔得很远。教师应从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一角度开展悬念创设,如“我可以用一个手指头将铅球扔得很远,大家相信吗?”学生纷纷表示质疑。可以围绕学生内心的疑惑进行相关演示。当教师顺利运用一个手指将铅球扔出后,引导学生:“同学们如果掌握了扔铅球的动作要领,也可以将铅球轻松的扔出去。”至此,教师就完成了整个引导活动。
(二)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巩固动作标准
教师要制定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它能够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小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使教师能够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教学。在体育课中,有很多类似于体操、球类分解动作等相关学习内容,其动作的掌握难度并不是十分大。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分解动作一步一步地学习,就可以很快将其掌握。然而,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动作要领后,如何更好地巩固所学动作,是后期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动作要领的学习耐心度并不是很高,因此需要通过任务引导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这些动作的掌握程度。
如某一次体操动作的教学中,学生很快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后期的与动作要领相关的整体性排练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一种自满的心理,为此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先将全班学生分为3 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0 人。让这10 名学生共同完成所学内容,并要求动作整齐划一,完成最好的一个小组将获得奖励。这种引导方式可以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动作要领,进一步提升动作的规范性及整齐性。由于教师之前给学生布置了相关学习任务,因此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自然会对合作过程中的相关动作要领及整齐程度有更强的关注度。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些难以做整齐的动作做好?如何提升合作过程中的协调性?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
(三)组织竞赛,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相关体育实践。小学生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荣誉感,因此通过组织各种竞赛的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对于一些急于希望通过竞赛来获得胜利的学生而言,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获胜之上,自然会激发实践欲望。
如教学《足球射门技法》时,给学生讲授完相关的足球射门技巧后,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射门练习,并提示学生,一会将开展体育竞赛。训练结束后,设计以下竞赛内容: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6 个小组,每个小组6 人。其次,创设这样一个情景:“点球大战是足球比赛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比赛形式,往往会在比赛打成平局却又要分出胜负时开展。下面我们就进行一次点球大战,请大家选出一名守门员,剩下的同学充当点球手。”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点球比赛。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比赛,假设6 个小组分别为A、B、C、D、E、F,学生按照A—F、B—E、C—D 的分组比赛,通过这种方式选出最终的冠军、亚军。比赛结束后,可以让获得冠军和亚军的学生发表获奖感言,将比赛过程中的经验与技巧,跟其他同学分享,引导他们更好地开展体育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引入到实际竞赛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个性评价,引导学生实现共同成长
当学生能够按照教师规定的教学任务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后,教师还应采用个性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角度,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展开评价,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实现共同成长。[2]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的身体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加上对于某一动作的理解不同,因此在完成同一项体育活动时,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统一按照相同的标准去“验收”,对于一些学生是不公平的。比如“仰卧起坐”,由于学生本身的力量不同,对这一动作的基本要领掌握情况的不同,都会影响学生动作完成的数量。[2]教师如果单纯以“学生完成的数量”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要素,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个性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练习,鼓励学生从某一体育活动中的某一个点开展相关练习,并达到对应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直腿”“弯腿”“半躺”等不同姿势,开展“仰卧起坐”活动,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个性化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轻松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