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学习语境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探讨

2020-03-22黄文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整本书名著语境

黄文琴

(福州第十九中学,福建福州市 35000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高度重视名著阅读的价值及学习要求,并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中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放于18 个学习任务群之首,且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为初中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起了导向作用。

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在阅读名著整本书过程中对名著的文本理解能力、阅读专注度和持续度其注意力的品质,信息整合能力都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引导,以奠定其阅读基础,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当前碎片化学习的时代语境,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方向下,综合初中生学段的年龄特点,可以采取碎片化学习策略来进行初中名著阅读的教学指导。

一、碎片化学习的内涵解读

“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概念最初是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研究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它打破了单一的传统性和线性逻辑,往往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的因果关系,这种扁平化、开放式、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称之为“去中心化”,承认多元。美国学者费雷德里克·詹姆逊说,碎片化是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基本形态。到了21 世纪,碎片化研究已由原先的文化学领域蔓延至传播学领域,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使得碎片化的学习模式表现空间得以丰富,比如微课、微视频等。经“文化”“传播”而来的碎片化,进入信息学领域,呈现出既呼应后现代文化又契合时代的信息学习需求。

“碎片化学习”,概括地说,是指学习者在自然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需求,利用多样化学习媒体、零散时间和分布式的空间,学习零碎知识内容的学习方式。[1]碎片化学习语境主要具有如下的特征:学习媒体多样化、学习时间零散化、学习空间广阔化、学习内容切片化、学习行为非连续性、学习方法灵活性等。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这样理解“碎片化学习”——它是一种学习者在时代信息革命潮流下为了更合理地安排非系统学习,利用多样化学习媒介,在零散化的学习时间里实现对切片分割的学习内容高效消化的新型学习方式。[2]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碎片化阅读则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一部长篇小说或是学术著作,在指定课时内将“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开展的不完整且片段式的阅读活动,其间可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其进行精要赏析,也可借助诸如智能手机等全新阅读媒介独自对作品进行理解并交流分享。碎片化的阅读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也包括一些零散化处理的且较为简短的图片、视频等。碎片化在整本书阅读中有优势,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沟通起整本书阅读和语文核心素养。首先是语言建构和运用:碎片化学习能推动学生在文本碎片中寻找它们之间表达的相同点,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锻炼学生熟悉某一类风格或者作者的表达,学生在碎片化阅读中不断丰富阅读内容,不断增强阅读语感,促使学生提高语言感知能力。此外,碎片化学习促使学生在多媒介学习信息资源中展开对信息的快速自由择取,在阅读多方面碎片信息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本身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其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碎片化阅读未对全书的文本展开,而是仅仅截取其中一部分,通过整本书不同的阅读内容,学生需要调动多种思维能力,开展不同环节的阅读,过程中需积累多维信息来感知文本全貌,激活学习经验,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最后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整本书阅读量大且初中生学业课程紧张,无法实现对名著文本的精读,而名著的价值又往往依附于其文字的感染力。碎片化阅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无论是课内外教师带领或是独自进行一段阅读鉴赏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对整本书进行阅读的精度。在鉴赏过程中可以教师引导,也可以是某一情境下自身的顿悟,对文本进行真实的评价及体会,继而对美进行认识、感受和创造。碎片化阅读提高了对文本精细鉴赏的可能性。

二、碎片化学习语境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碎片化学习语境契合了快节奏信息时代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下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那么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

(一)前期:利用碎片化学习优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名著作为文学经典,其价值无需强调,但伴随着其价值的永恒性,对其受众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名著常以大部头的文本呈现,会使得理解能力和思维的专注度还处于发展时期的中学生难以应付,以至于丧失了阅读的兴趣,而利用碎片化学习内容加以引导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经典原著往往被改编成影视资源,而影视资源的因其画面的表现力和吸引力,都足以抓住观众的眼球。所以在名著阅读前期,可以借用影视资源将名著的人物、背景以及主要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拉近名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切入名著的难度。此外在学生已经接触过影视资源的基础之上或者激发兴趣的后期,可以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资料进行对比,可以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例如,就《西游记》而言,在影视作品中唐僧以宽厚、仁慈的形象呈现,而在《西游记》的原著中,唐僧不仅没有电视剧中那样仁慈,富有禅心,反而显得自私、冷漠、软弱。在《西游记》原著第十四回中,孙悟空打死强盗,唐僧说:“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居然说“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若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处,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悟空闯祸的时候,他没有想着要承担他作为师父的责任,想的只是要撇开自己的关系,其自私冷漠可见一斑。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通过两者对比找到原著和影视剧的差异之处,启发其阅读名著的兴趣,并加以引导。通过对比式阅读,回归原著本身,让学生体会原著的魅力,促使学生对名著展开进一步的阅读与探究。

(二)中期:结合碎片化学习特点,实现对学生阅读方法引导

碎片化学习语境强调零散的时间对切断式的材料进行解读,但是这些零散和切片就像是项链上的珍珠,虽是独立的个体,却是有主线贯穿其中的。转换到名著阅读中,则为只有抓住该片段核心的内容,在大幅文本中锁定核心的位置进行阅读探究。如何促使学生有效地对整本书进行精略得当的阅读?笔者采用的是“卡点法”,即根据名著中人物的个性成长,或者故事主要情节的发展,将文本划分为相对应的几部分,在规定时间内设置不同的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让学生学会有的放矢地阅读文本。阅读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略读的方法来阅读内容较为简单或者复杂的章节,缩短卡点阶段的时间。而教师引导学生以精读的方法来阅读重要章节,并对阅读时间加以延长。例如,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部分是全书主题全面展开的部分,表现了主人公钢铁般的意志,是需要重点解读和理解的章节。第一部分一个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略读感知全文,理清情节和主要人物关系,扼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可借助资料工具);第二部分:两个课时,教学目标:评析作品里的典型人物的形象,理解作品的价值。精要阅读第二节以及第九节,感受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创作手法,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在规定时间内,以碎片化的问题加以导向,实现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

(三)后期:基于碎片化学习语境,促进学生阅读思维拓展与表达提升

名著阅读的目的在最终指向的是思维和表达的提升,所以在名著阅读的后期,要通过碎片化的学习策略实现。碎片化学习语境的特点就是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平等和开放,所以在名著阅读后期,教师要创造一个学生分享阅读感受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去用简短的碎片式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因为不同的主体其感受眼界及关注点必定有差别,所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享式阅读有助于实现对名著的不同角度理解和深化,在分享的过程中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常常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微信公众号的“名著阅读墙”,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进行留言或者对留言进行评论,可匿名、可实名。碎片化的表达往往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某一刻最真切的感受,但稍纵即逝,移动互联的便利性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随想随记,微信名著阅读墙不仅有利于记录者回顾自己思维情感的发展轨迹,也有利于拓展其他读者的思维,而且毕竟作为展示性的表达,在表达方式上也会加以研究和探索,主动学习更有表现性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

三、碎片化学习语境下初中名著阅读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首先,以名著的主旨思想为中心导向。碎片化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名著主旨思想为中心辐射点,构建有所关联的内容模块。因为碎片化学习具有碎片化、非连续性、零散性等特点,这就对一线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提出了要求:第一,在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设计与实践时,要遵循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保持各模块内容的独立性,这就要保证所挑选的名著情节都应该为每一幕的高潮,且不可重复;第二,要建立彼此之间的关联。这就使得教师在指导碎片化学习内容选定时要建立整体的主题模块,并且要以此为辐射点,善于利用主题模块与碎片化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促使碎片化学习内容能够攒聚在核心主旨的范畴之内,并且自觉遵循人物情节的发展线索,将碎片化人物情节予以有效组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顺名著的主体框架。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准备多个碎片化的人物和角度供学生选择,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文本,并且应跳出固有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碎片化学习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运用的关键在于——如何针对多样化、充满未知因素的不同学生个体,使其碎片化学习趋于准确与高效。[3]为此,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阶段任务,安排学生搜罗感兴趣的材料,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促使学生对名著进行深层的文本探究;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碎片化学习中学会自觉发表意见,激发学生的思考、表达与交流,活跃讨论氛围,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读文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评价手段多元化。虽然对名著文本的理解向来是多元而非确定性的,但如果没有以学习效果反馈、评价为支撑点,其碎片化阅读学习的效益将大打折扣,充满随意性和松散性。所以在运用碎片化学习模式展开初中语文学习时,教师既要有相关学习评估的意识,又要对碎片化学习评估有准确的理解。相较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方式是不系统的零散的。传统的学习评估更多参考考勤、课堂态度、纪律、作业等定性指标,难以考核学生关照课外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故碎片化阅读的评价手段应该多元,在网络、多媒体等新型媒介支持下,采用在线测评、微平台发布文章等方式,检测学生语文实践情况,实现对学生碎片化学习效益的综合评估。[4]

猜你喜欢

整本书名著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