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探索
——以宁德市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建设为例

2020-03-22林国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畲族校本作业

林国清

(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 355000)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是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1]宁德市民族中学是一所畲族学生占比近半的学校,有着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生源特点,如何更好地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近年来学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践和探索。

一、以学校文化引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

课程从某个意义上看即文化,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切入点,将校园文化与课程进行融合。通过构建、实施和管理课程,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宁德市民族中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给学校“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题词精神,致力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追求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规范课程开设,精心实施各类课程,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学校确定了“完整+个性+成功”民族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完整”是指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全面教育,由国家必修和校本必修课程达成此目标,“完整+个性”是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多样性教育。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选修及校本特色选修课程达成此目标;“完整+个性+成功”是指为学生将来的幸福生活与成功人生做充分准备,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来达成这一目标。建立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的课程,编写校本练习,开设高初中衔接课程、构建起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引导教师将视野从教科书向课程标准转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具有更高层次的视角和更开阔的视野,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皆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着眼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增删以及各种方式的整合,让教师的创造有更大的回旋空间。学校依据少数民族较多特点,鼓励学校依据少数民族居多的特点,鼓励引导本校特级教师、名师和其他区域内优秀教师通过对畲族文化特色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2]

二、课堂教学改革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深化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践行课程校本化的基本途径。在当前新中考、新高考及初中部编教材、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问题导学”为教学模式,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呈现问题、交流研讨、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与品格的过程。[3]“教学内容问题化”让教师知道自己该教什么、怎么教,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怎么学,增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与创新性,养成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协调发展,形成核心素养。实施过程基于三个新视角:一是基于学生主体,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后期发展潜力,设计问题时着重考虑是否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换。二是基于问题本源,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思考问题的源头,要站在方法论的高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三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要关注每个问题背后所蕴含的核心素养,问题解决后能否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充分发展核心素养?“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相应成效:(1)通过研究构建各学科不同课型新型“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和基础框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教学策略和实践研究。(2)通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能力,打造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积淀学生的学科素养,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落实教师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结合实践研究,使教师接触到前沿信息,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提升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跳出“学科本位”,站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进行“综合性教学”,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

三、校本作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校本作业,使课程校本化得以落地。2017 年学校通过项目化管理进一步推进校本作业建设,做到校本作业编写责任到人,有跟踪有反馈,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且符合校情的校本作业制度,进一步推动课程校本化。连续两年暑期,学校组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中进行为期10 天的新学期校本作业研讨、编写研修活动。整个编写与使用过程把好“五突”“五关”。一是突出“细”字,严把集体备课关。备课组为载体,强化对教材、课程标准、教法和学生情况的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设计最适合校情的课程规划。二是突出“精”字,严把校本作业质量关,精心选题,做到典型性、有效性、分层性。培优帮困两不误,力争使好学生更优秀,“学困生”不掉队,中等生有进步。三是突出“效”字,严把作业批改关,校本作业做到全批全改,教师真正做到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四是突出“实”字,严把讲评订正关,让学生对错题、缺漏、难点的掌握落到实地。五是突出“承”字,严把传承创新关。每一届校本编完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发现不足与产生新的创意,教师及时记录与更改,最后将本届使用的校本作业以最真实实践的成果传给下一届,下一届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继承与创新,使之最适合本校校情,进一步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地。

四、个性化校本课程研发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前提下,以“培养民族人才和致力于学生终身发展”为价值追求,围绕畲族历史文化为核心打造品牌特色,让畲族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开发和建设融合民族元素的课程体系,将畲族文化的“忠勇”精神与师生忠于国家、勇于担当、勇于奉献、敢于争先的精神风貌结合起来,形成民中人“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价值取向,学习闽东地区畲族独特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增强爱国爱故乡的深厚情怀,创建适合闽东地区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注重多元文化学习,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思辨能力,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构建起特色性、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先后开设了近40 门选修课,以发掘和利用闽东畲族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优势,开发畲族体育、音乐美术、历史等校本选修课,将已开发《畲族文化简说》《畲族传统体育》《畲族音乐》《畲族语言》等校本选修课提升到课程高度,通过制订这些畲族文化历史传承课的课程标准上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完善畲族历史文化展览室,自觉地承担起向新一代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有限几个版本的教材,如何面对有着天然差异的不同群体的学生,需要考量。各个地区学校、各个学科教师结合各个层次学生特长,做到因材施教,是课程施行的趋势。那么,利用地区资源优势,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各校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畲族校本作业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畲族三月三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畲族民歌
作业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