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有方 积累得法
——低年级词语教学探析
2020-03-22林丽琴
林丽琴
(莆田秀屿区笏石西徐小学,福建莆田 351100)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要激活语言文字,首先要从词语着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就第一学段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提出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怎样引导学生轻扣词语大门,在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意识呢?
一、关注年龄特点,突出直观形象
由于第一学段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知识面狭窄,理解力比较差,常常难以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所以第一学段的词语教学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易于激起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手段,形象感知
第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教学手段最能激起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帮助他们形象地感知、认识事物。教学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教师可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出来,让抽象的词语变得触摸可及,学生自然对词义形象意会,瞬间了解。如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时,“一堆”这个生词较抽象,学生脑中的概念模糊。教师可以采用观察图片法了解词义。比如,借助多媒体出示“一堆杏子”图,问学生看到多少杏子并数一数。当学生发现杏子有很多,堆在一起不好数时,教师可总结:像这样数量多,堆放在一起的东西就叫“一堆”。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生活中,还可以说“一堆”的有哪些东西?这样,各种“一堆”的事物就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一堆”的了解也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二)情境体验,境中领悟
有些词语展示的是有关的生活画面。教学这样的词语时,如果能创设情境,把词语教学与熟悉的生活情景相对接,让学生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去了解,去感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更是词语展示给他们的一个个精彩的生活瞬间。如部编版第二册《怎么都快乐》一课,文中“静悄悄”“有劲”等词就应该采用情景体验法进行教学。在课前,我们老师可以抓拍学生平时一个人玩“静悄悄”,多人玩“热闹”的情境。初读时,通过播放抓拍到的情境,让学生在回忆中感受“静悄悄”“有劲”的不同活动乐趣。在分节学习时,课堂创设“静悄悄”的看书情境,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只能听见学生翻书的声音。学生置身于“静悄悄”的教室中,对“静悄悄”的体验胜过一切说教,同时领悟了一个人独自读书的快乐,真是一举两得。而“有劲”一词情境的创设,就不宜当场活动,那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采用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创设情境,突破这个词语教学难点。比如:播放课前抓拍的三人甚至多人讲故事的热烈气氛、热闹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有劲”在文中的意思是有趣味、有意思。
情境的创设,让词和生活画面融合一体。学生置身其中,借生活情境了解词语意思,用词语描述生活,真实感知,难以忘却。
(三)动作表演,演中感受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通过动作表演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学生较喜欢。如《荷叶圆圆》一课中的动作描写是那样鲜明准确,富有形象感。如小水珠的“躺、眨”,小蜻蜓的“立、展开”,小青蛙的“蹲”……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词语,学生一定是兴致勃勃地表演,不仅能清楚了解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还能体会到这些词运用的准确性。表演让原本凝固的词语鲜活起来了,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
二、依托文本特点,突出训练要求
(一)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
第一学段课文的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部编版第二册在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树和喜鹊》中通过泡泡的形式提出“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训练要求。教学时可以进行单元整合:1.在前一课《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中作适当铺垫。如教学“偷偷地”一词,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小鸭子要去河里,不让小公鸡跟,小公鸡会怎么想?学生可能会说,小公鸡也许会想:去河里捉鱼一定很好玩,你不让我跟,我就暗暗跟在你后面,不让你发现。这样联系前文,学生了解到“偷偷地”表示“暗暗地、悄悄地”,也从“偷偷地”体会到了小公鸡的调皮。2.教学《树和喜鹊》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加以理解。如“邻居”一词,学生从上文中很快找到了树的邻居是好多好多的树,喜鹊的邻居是每个鸟窝中的喜鹊。3.在后一篇《怎么都快乐》中运用这种方法了解“有劲”一词的意思。让学生从上文中体会到讲故事多个人听比较有意思,从而了解“有劲”是有趣的意思。
这样安排,在整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训练,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这种了解词语的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意思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素材和学习资源,善于从生活中学习,才是素养型学习的本质表现。[1]生活处处皆语文。词语的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教学《要下雨了》一文的“潮湿”一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观察阴雨天时家里瓷砖“冒汗”,玻璃窗“可以写字”的现象。最后告诉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空气很潮湿”。这样把抽象的词语变成学生可以看清的生活现象,可以触摸的生活体验,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自然轻轻松松地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三、结合多种形式,培养积累意识
语文积累,最基本的莫过于词语的积累。词语是句子的源头,只有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在头脑中有个词语库,才能让词汇材料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各尽所能、取之不尽。一年级语文的词语教学,除了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词语意思,更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积累意识。
(一)课内归类积累
词语的积累是一年级学生的又一个学习重点。教材除了编排归类识字引导学生归类积累,还在编排上做了其他归类积累词语的提示。如第二册在第三单元《树和喜鹊》课后提示学生积累AABB 结构的词语;第二册语文园地四识字加油站提示学生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等等,我们应以文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并学会对词语进行归类积累,去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
(二)课外留心积累
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既来自课内也来自课外,既来自校内也来自校外,既来自书本也来自学生自主选择的各种活动。[2]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外积累词语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做必要的指导,如每读一篇文章,都要圈画出文中的优美词句,摘抄认识的好词并加以归类整理等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此外,在生活中也要留心积累好词。词语来源于生活,电视、手机、路边的广告牌等,都是学生认识好词的途径。我们可以开展“蜜蜂采蜜”等课外积累词语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读绘本、唱童谣等方法积累词语。总之,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学生才会记得更牢,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