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言语实践的指导策略探讨
2020-03-22林两福
林两福
(漳浦县沙西中心学校,福建漳浦 363217)
一、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
在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提问绑架学生阅读实践”“用教师的讲解剥夺学生发言权”的现象很普遍。常看到教师的提问、讲解、分析充塞了整个课堂,而且越高年级这种“被读”现象越严重,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无语。
不少农村语文教师有相同的困扰:一是农村学生没有早期阅读,缺少阅读课外书习惯,普通话说得少,语感很不好,结果是阅读差,作文差,成绩差;二是现在语文考试范围广,书上教的考得少,课外的又不知教啥好;三是对于课内题,也总有部分学生不会按照题目的语言逻辑去作答,三条横线写10 个字,语言逻辑、语言表达能力差。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最要改变的就是“绑架”和“剥夺”的课堂教学状况。教学不要只停留在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不要为了“教而教”,要确确实实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言语实践。
语文课标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集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1],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教师运用语言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职任务。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不要上成“思品课”,也不要上成“独角戏”,语言运用的指导与练习要贯穿教学始终。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以语用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方法。[2]
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言语实践
语言是个工具,要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当然要让学生们操练起来。
(一)在生字、词语的学习中使用语言
生字、词语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它是个长期积累的大工程,而语言本身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事儿,所以生字的学习要常抓不懈。那么,如何在生字的学习中让学生积极言语实践?“说字”就是一个好方法。说字音、字形、组词,还可以说与字词相关联的知识,把字进行辐射性解读。笔者上课指导过说字的方法,一说到“说字”,学生都争着上台。如有个同学这么说“纵”字:“我今天给大家说纵这个字。这个字的读音的zong,第四声,没有翘舌,有个巧记法:二人去买丝,就是纵。可以组成词语放纵、纵情、纵横交错,我知道一个与纵字有关的歇后语:诸葛亮擒孟获——欲擒故纵。”把这样的一段话说清楚,做到连贯完整并不容易。学生在表达时常会用很多个“嗯”“然后”来连接,这是个常犯的毛病,只有经常练习才能克服。这样的说字训练,既能掌握字词,又能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二)“解题”是个让学生积极言语实践的好契机
在解题这个环节上,教师也不要忘了教学生理解语言使用语言这个教学核心。比如对于《触摸春天》这个课题,开始大部分学生都是浮于浅表流于形式地问:《触摸春天》是什么意思?谁触摸春天?为什么要触摸春天?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启动思维,把关注点放在触摸这个词面上,弄懂词意后再进行有深度地提问。最后教师还必须做出好的语言表达示范,如:触摸的意思就是接触、抚摸,这里触摸的对象是春天,可是春天是一个季节,是无形的,我们只能看到或感受到,要怎样触摸到呢?课文一定富有深意,教师在读课文时一定要留意这个问题。
对于课题的引入,有些教师往往一不留意就越俎代庖,用自己的质疑代替了学生的质疑,把学生的鼻子牵着走了,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被读”状态,为教而教,有违“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教学核心。
(三)篇章段落是教师指导方法、学生掌握语言的一个重要载体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句段篇章的谋篇布局知识,可以不会运用但一定要懂得。这是阅读时快速把握读懂文章的硬核,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比如《田忌赛马》一文中有两个段落。段1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啦,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的结果。就在这时候,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段2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也不着急。
这两段是上下段。教师怎么用语文方法来进行指导?笔者指导如下:“看到段1 的最后一句,一般会认为文章会紧接着写出这个办法是什么,但当你看下一段的第一句时,你可以发现,文章并没直接写办法是什么,而是直接写比赛的过程。而当读者阅读完比赛的过程,对于孙膑的办法也一清二楚。不用直接写我们也能明白,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平时在写有关游戏活动类的作文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模仿这样的写法来写。”
这里的教学指导的重点放在语言运用方法的学习上,如果只放在感受孙膑的胸有成竹、足智多谋,那么教学就缺少语文味,缺少了对语言运用的指导。
(四)重点句和中心思想的解读是学生使用语言的高潮
在课文的学习中最有话可说的就是重点句和中心思想的解析感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共情”,也就是换位思考,以己度人。假如教师以问答式带着他们,学生都能泛泛而谈,但是要独自完整有逻辑地说上一段话,那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好。这是学生思维、情感、语言的一个大碰撞,是学生情感的涉猎,思维的开拓,更是语言的艰涩处,这正是学生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最好契机。因此,教师要耐心听,边听边判断学生是对句意还不够理解,还是语意表达不清楚、不通顺。然后再去引导帮助,去交流,去示范。这也是教师运用语言教导学生语言运用的课堂高潮。
比如,在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一句段时,教师在把握住了“瞅了瞅”的意思之后,问:“你们怎么看待李大钊这个动作?”学生们说的不一而同,有一个声音说:“我感觉李大钊好象很淡定,在法庭上,他只是看了看。”教师捕捉到这个声音,马上提高声音重复了这句话,并对那位学生说:“你详细地说说,你是怎么感觉到的?”他站起来说,一些有同感的同学也帮着和了一些话头话尾。从他们的话语中,教师分析出了学生已经能感觉到主人公当时的内心状态,但语句表达却不准确不清楚,就是说他们的思想感受不成问题,只是语言表达不够。教师及时地指导了他们语言的表达:“同学们听出了吗,他的话语中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哪个?对,就是这个只是,有了只是,我们句子表达的逻辑就出来了:在什么情况下,他没有怎么样,只是怎么样,显得怎样,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怎么样,将心比心之下,我觉得李大钊怎么样。大家都试着说一说。”(表达示范:在法庭上,在妻子和女儿都哭成一片的情况下,他没有安慰她们,只是看了看她们,显得有些漠不关心的样子。如果是我,我也许会伤心的流泪,会安慰鼓励她们,将心比心之下,我觉得李大钊太淡定了,好像挺无情的。而这正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情怀的体现。)
用这样的句式一说,思维情感的表达清楚连贯。语文教学不是要教人关于语言的内容,让人去谈论语言,而是要教人语言,让人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3]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言语的范型。实现“以说促思”“以思促说”。在语言的指导中切忌一问一答,切忌只言片语,而要注意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连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