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实施

2020-03-22蒋蓝蓝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中华初中英语

蒋蓝蓝

(福州时代中学,福建福州 3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文化自信的基础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而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学习英语,肩负着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不断丰富优秀的中华文化,理清文化知识和增强文化意识,能使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3]

一、跨文化视域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日渐频繁与深入。在这过程中,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危”与“机”并存,需要我们在跨文化视域下坚持文化自信,以我为主的同时兼容并蓄,洋为中用,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占领制高点,树立大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世界各民族的和平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培育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明确文化自信的内涵。笔者认为,当下我们的文化自信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并长期在世界文明史上处于领先地位,既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兵诸子百家争鸣,更有唐宋元明时期的诗歌赋曲百花齐放,为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第二,红色革命文化。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革命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产生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70 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多年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非凡成就,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的巨大进步,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而在2019 年底至今的新冠肺炎防疫以及复工复产这两场战役中,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领导决策能力、战时动员能力、基层执行力、生产恢复能力等,更是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结合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发现文化自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并不理想,初中生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中华文化失语”现象仍然存在。原因有以下三方面:首先,英语教师自身尚不具备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功底,知识储备量不足,文化自信不够强。其次,“洋节”在国内盛行,造成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再次,目前初中英语教材存在中国文化缺位现象,教材过度选取英美文化题材,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输入,难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4]

二、跨文化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学文化自信的实施策略

(一)增强英语教师文化自信意识,给学生树立榜样

一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展示文化自信与文化意识,英语教师自身需具备浓厚的优秀文化基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的自信,并且对文化自信有着正确的、深刻的认知,才能发挥英语教师文化人格的魅力,进而结合自身英语能力优势,把文化自信融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去。所以,英语教师在提升英语学科素养的同时,还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文化自信心,从而用自身的文化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以及备课时,在依托教材文本,遵照教学大纲,把握重难点的前提下,能够不受教材限制,大胆、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

(二)在日常课堂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文化自信

初中的英语教材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编排内容不多,即使编排了,涉及的内容比较零碎,尤其是七年级和八年级。针对教材中文化自信的不足或缺失,以及文化意识的薄弱,要求教师潜移默化地将文化自信渗透到课堂中去。以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Unit8 Topic1 Section C,2a 中,文本介绍了中国的四季,其内容学生当然普遍熟知。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将已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介绍给学生。课上教师除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还可介绍各个节气的英文表达,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拓展了知识面,文化自信心便油然而生了。另外,在教授西方某个文化领域时,可以结合中国文化,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发挥课堂作用。教师可在词汇、对话、文本中挖掘文化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自信。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于中西方节日的学习,教材只是呈现并简单介绍这些节日,并没有体现文化教育的感染力。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中西方节日,比如西方有Valentine’s Day,中国有Double Seventh Festival(七夕节);西方有Father’s Day、Mother’s Day,中国有Double Ninth Festival(重阳节)。而七夕节和重阳节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和风俗人情。这种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无形当中树立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三)将文化自信在课堂中延伸拓展

针对有些文化意识明显、文化自信感突出,但在教材中没有特别开篇陈述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延伸拓展。如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1 Section B 一课中,讲到了故宫。但文本中仅提到了“roofs”“yellow”“dragons”“real dragons and the sons of Heaven”,学生们在学完这一课,对故宫依然只有模糊的了解,感受不到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也就难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震撼感。随着故宫受世界各国关注度的提升,以及近年来游客量的增加,它已然给每一位中国人带来更强烈的自豪感。作为中学生,对故宫的了解,不能仅仅是“到此一游”,对故宫的英文介绍,不能仅限于英语教材文本中一点点信息。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通过查阅、下载视频等方式,对故宫作进一步的英文介绍。比如,它的地形图、各大宫殿的英文名称以及用处,还可以给学生抛出问题,如Why is‘purple’in its name? What were emperors’lives in the Forbidden City? How did the emperors relax?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这些知识,在下一堂课中展示。这样的课堂,不仅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性,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心,为中国文化影响力而骄傲。

(四)开展体现文化自信的主题课

根据教材呈现内容的形式,可以分成两类:

1.整合话题式的主题课

总体上说,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多,并且内容零散地分割于不同的章节,形成碎片化介绍,不成体系。那么教师要善于对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相关内容归属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同一个话题,从而围绕这个话题开展主题课。[5]以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在不同年级的章节中涉及了旅游与交通这个话题。教师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可以有意识地往文化意识靠拢,如谈论旅游景点时,鼓励学生说出中国的著名景点。而有些名胜古迹如何用英语表达,与之相关的历史渊源是什么,需要学生提前查阅准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如当地的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三坊七巷),Mount Gu(鼓山)。在复习九年级Unit 5 Topic 1 的定语从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列举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教授节假日活动这个话题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查阅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传说和风俗习惯,如The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泼水节)、The Torch Festival(火把节)、Laba Festival(腊八节)、The Little New Year(小年)等。

2.教师创新式设计的主题课

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中介绍了英语这门语言的重要性,还介绍了学好英语各方面的方法,但是没有提到汉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加大,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拿最权威的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来说,自1994 年以来,新增的由汉语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中,由5%增长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语言。这是因为随着国际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不断地走向世界,融入西方文化中。所以,教师可以在教授这些章节的同时,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被牛津字典收录的由汉语转化而来的英语单词。学生可以根据类别来整理,比如衣着饮食类、历史文化类、政治经济类、文体娱乐类、中国名言、科学技术类等,然后在课堂上分享交流。以这样的方式,这类英语单词一定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固,同时感叹中华文化的感染力。

(五)课前三分钟,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中国全方位的高速发展,世界为之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充满好奇和向往,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也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青少年一代,要学会如何用流利的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很多初中英语课堂有课前活动的惯例,可以分享配音视频、朗诵英文诗歌、分享自己的故事等。用这课前三分钟讲述中国故事,亦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有创意的途径。教师提前将故事分类,参考《学英语讲中国故事》,把中国故事分成传统节日、传统艺术、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名胜古迹、饮食文化、人物故事、科技成就这八个主题,再布置给学生。鉴于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己现有的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结合一些必要的新词汇,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故事,还可以结合图片讲解,对故事内容作适当提问,最后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应对故事情节完整地表述(学会缩写或简洁地表达),要发音标准,声音洪亮,语言流利,形象大方自然[6],于是这些已传承数千年的中华历史典故、传统习俗、风流人物、文化遗产等,就变得通俗易懂,富有吸引力,长期积累下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了爱国情怀,坚定了文化自信。

此外,还可以根据当地文化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开设英语课程,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技能,也在为新形势下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培养人才,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如何学以致用,身边事物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因而教师可根据自身所在的地域文化特点,开发校本教材。例如,选取有福州地域特色的文化编入校本教材,开设相应的教本课程,可以搭建学生与教材的情感桥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随时随地活学活用,从而更直接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三、结语

培养有坚定文化自信心的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英语教师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学习,丰富中国优秀文化的知识储备,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索适合融入文化自信的教学方式,将文化自信巧妙地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自然而灵活地用英语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中华初中英语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