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活载体特有资源 开发劳动校本课程
——以南安市为例

2020-03-22苏元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校本基地劳动

苏元美

(南安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安 362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 年3 月20 日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已是摆在学校当前的重要课题。现结合南安区域实际,谈谈学校主动盘活现有载体的特有资源,加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晰开发劳动课程,丰富学校课程体系

2016 年以来,福建省教育厅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扎实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估标准”的第四项“管理职责”的第一部分,就明确了学校的管理任务,“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估标准“具体要求”第49 条指出,“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地方、学校、社区资源条件,科学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位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门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的学习”。笔者作为泉州市、南安市两级评估专家在评估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少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不够扎实,原因各种各样,其中主要是苦于没有相关的资源可开发。然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够扎实,其实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从主体来看,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关联统一的三个阶段,是对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的补充。《意见》指出,“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地方课程支撑,但是劳动教育方面国家和地方均没有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学校要与时俱进,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应该站在贯彻落实国家“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高度,明晰劳动教育课程的定位、性质和意义,积极盘活当地载体的特有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以此丰富学校课程体系等内涵建设,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在编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学校可以发动年纪较大的教师或对这类课程倍感兴趣的教师,根据自身劳动实践经验、结合学校的校情和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摸索、总结,编制校本课程。

南安市地域广阔,地形地势不一。北部、西北部有广大的山区、丘陵;中部、南部有平原。在山区的乡村学校,可以将水稻、蔬菜、瓜果和茶叶等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加工、制作过程梳理编写成校本课程;南安作为全国有名的水暖、阀门、石材之乡,可以将他们的生产过程、包装过程,甚至流通、销售过程整理编成校本课程;各个学校还可以介绍所在乡镇的小吃特产、非遗技艺等,都可以作为素材编为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制作特产小吃,掌握非遗技艺。这些富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是对学生进行“乡愁”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大载体。

二、改造学校建设项目,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劳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2017 年9 月7 日《广州日报》有一篇文章《仅两成青少年常洗衣服劳动教育将进课堂》,笔者很是认同其观点,教育专家指出,“劳动是一门自然课,通过劳动,尤其是户外劳动,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劳动是一门技能课,所谓熟能生巧,劳动培养出一双巧手,让人一生受用不尽;劳动是一门体育课,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劳动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强健体魄;劳动还是一门素质课,有助于磨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刚强的意志;劳动还是一门体验课,通过身体的投入与劳作,感受劳动的喜悦,丰富情感的体验。”为此,学校要充分挖掘学校建设项目,并加以改造、完善,使之成为劳动课程基地,让学生有劳动的空间、实践的基地。近年来,南安市大多数学校都在建设“美丽校园”。建设过程中,经常耗费不少经费来改造校园内的荒地、山坡,使之成为一个适合迎检或让人参观的公园,财力雄厚的学校可以保证经费,经费紧张的学校却倍感压力。为此,学校可以将校园内的荒地、山坡用篱笆圈起来,改造成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责任田”式管理,制定“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责任区”制度,并做好挂牌上墙工作。劳动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所划分的“责任田”进行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对“责任田”进行研究,适合种菜的可以开发成菜园,适合种果树的开发成果园。在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的劳动实践可以贯穿始终,不局限于每周一节的劳动课。比如菜园,在开荒种菜之后,可以根据蔬菜品种让学生每天分批去浇水、除草、捉虫子等等。一段时间后,学校可以开展劳动成果评比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达标高中学校地理园、生物园在迎检完成后,如果长时间没有请工人来打理,杂草丛生,可能成为新的“荒地”。其实可以分配给某一个班级、年段,成为他们的劳动实践基地,让他们做好所分配“责任田”的日常管理。

盘活学校载体的建设项目,改造成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打造成特色校本课程,可谓一举多得,既为学校节省了财力,又助力学校“美丽校园”建设,也拓展了学生劳动实践的活动空间,培养了学生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内涵建设。

三、联合乡镇社区共建,扩展校本课程外延

《意见》指出,“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标准的六项“管理职责”中的第六部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也明确了学校的管理任务“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学校的资源毕竟有限,只有走出去,积极联合乡镇社区,共建学生劳动基地,才能丰富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的形式,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劳动技能,以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乘着国家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的东风,南安市各山区乡镇纷纷推出兴农富农建设项目,比如眉山乡的茶叶基地、乡村旅游,蓬华镇的茶果基地,向阳乡的慢生活休闲乡村游等,乡镇社区建设项目多种多样,学校可与所在社区的企业挂钩,进行基地共建,编成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进行介绍,指导学生在农业生产季节到企业参观实践,学习茶叶制作工艺流程、果树种植、管理与果实采摘、保存等;学生可以定期到乡村游景点开展志愿者服务,学习接待、导游和讲解等服务。学校也可以发动学生和学生家长到这些共建基地认养果树、认租蔬菜地等方式进行亲子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共同推进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亲子活动中培养家庭感情,共同体验劳动乐趣。另外,南安的大多数乡镇社区有养老院,学校可以与养老院合作编写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共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周末、节假日走进养老院,开展卫生打扫、侍候老人、陪老人聊天等志愿服务,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学校加强与家长、社区或社区企事业的联系合作,盘活乡镇社区载体的特有资源,共建劳动校本课程。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劳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扩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外延,还可以构建学校与乡镇社区协作的关系。

猜你喜欢

校本基地劳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我的基地我的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