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校本化“三课”模式探析
2020-03-22徐聪陆未央郑天宇
徐聪 陆未央 郑天宇
(1.福州格致中学,福建福州 350001;2.福州屏东中学,福建福州 350001)
随着《福建省2021 年新高考改革“3+1+2”方案》正式出台,如何引导高中生在生涯规划观念的指导下正确选科以适应新高考的变化,成为高中学校迫在眉睫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其难度集中体现在课程、师资、课时与原有高中教育模式的融合上。在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校本化实践中,我们探索了“集中授课”“融合课程”“专项课程”等“三课”模式。
一、覆盖面广、普适性强的“集中授课模式”
邀请校外专家开展大型讲座,辅以班会、晨会、海报、网站、公众号等多渠道铺开生涯规划理念宣传,是覆盖面广且容易实施的方案。校外专家作为专业研究者,拥有成熟的生涯规划理论储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本校教师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班会、晨会、网络宣传则具有参与性强、信息言简意赅、突出教育主旨等优点。讲座的主题多以唤醒生涯规划意识、认识新高考等普及新理念为主,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可以把内容转化为多种形式,贴合学生切实需求,可以做到气氛热烈、广受学生欢迎。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占用时间少、对本校师资没有额外要求,几乎与原有的教学模式完全兼容,所以是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模式。[1]
但是在高中生普遍接受生涯理念后,在个性化指导方面,这种“集中授课模式”就遇到了瓶颈: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包含“认识自我”与“认识职业”两大版块,在对学生进行集体问卷施测之后,学生的施测结果和延伸问题无法在讲座后得到针对性指导。实际观察发现,即便已做过科普,也只有极少数学生会在课后找心理教师作拓展咨询。大多数学生只能维持三分钟热度,刚被唤起的热情在没有后续支撑的情况下很快“熄灭”了。同时,校外专家多是大学教师,对各校高中生的学情不够了解,动辄以“清华、北大”为例,对大多数成绩普通的学生无法起到激励效果。
大型讲座、宣传教育为主的“宣讲课程模式”具有覆盖面广、切合学生现实需求、与学校现有教学模式兼容性高的特点。但存在“后续服务”不足的问题,应将其与课后个体咨询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不仅有普及性的课程教育,也有个性化、日常化的跟进。
二、专家引领、能动性高的“融合课程模式”
班主任作为最了解学生、与学生家长互动性最强的群体,是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有力的后备力量。将生涯规划课程与班会课相融合,借助校外专家的专业优势,引领班主任具体开展生涯教育。
这种专家引导、班主任主导的“融合课程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与校外专家团队建立长期合作,校外专家担任“导师”,高中班主任为“学员”,双方按照日常共享教学资料、常规集备的方式共同磨课,利用班会课时间在班级授课,形成针对本校学情的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初始阶段,由校外专家进班上课,主要开展唤醒生涯意识、认识新高考等普及性教育,班主任听课并参加研讨,夯实自身生涯规划理论基础;中后阶段,由班主任借助专家提供的教学资源自主上课,主要开展自我测评、时间管理等个性化教育,切实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身特质与社会需求,立足眼前的选课,制定个性化的生涯目标,放眼高考。
“融合课程模式”比“集中授课模式”具有优越的成效:一方面,弥补了本校教师在生涯规划理论上的不足,培养起了一支能独立承担生涯课程的教师队伍,随着课程的推进,他们会在实践中不断扎实理念,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生涯导师”;另一方面,班主任充分了解学情,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得每一个环节都能“接地气”,使个性化问题得到及时的家校沟通,让学生、家长都感受到这是真正对长远发展有实在帮助的知识。
但是,这一模式在实践中遇到了与现有高中教育模式的兼容性问题。一方面,对班主任要求较高。班主任本身就既要承担日常教学,又要担负起育人工作,是工作负荷量很大的群体。虽然班主任们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力承担了该课程,但仍有部分教师表示学习一门新理论并充分运用有些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压缩了班会课时间。由于生涯规划课程占用了几乎一半的班会课时间,导致许多本应该在班会课上完成的任务要另行安排,对德育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融合课程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涯教育实效明显、培养本校师资力量方面的巨大优势,适合于校方重视、教师素质较高的高中学校,但考虑到教师工作量、课程安排等问题,该模式仍有进一步改进空间。
三、专业性强、实效性高的“专项课程模式”
为了使生涯规划教育向专业化发展,我们将生涯规划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任课教师由校外专家、专职心理教师、教研工作者、志愿教师组成,生涯规划课程与校本选修课程交替实施,兼顾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与个性化校本选修课程实施。学校按照每班一名导师的配置,采用“专家示范-教师观摩-共享资料-集体备课-独立授课”的策略,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测评、智库搜索、资源共享,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多途径授课,“集中+分散”的模式也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
在该模式下,核心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大大提高。专职心理教师和教研工作者本身是学校新高考改革、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者,他们兼具专业性和了解学生学情的优势,是学校生涯教育的中流砥柱。同时,志愿教师是校内对生涯规划感兴趣、有志学习新理念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积极参与为课程注入活力。这一模式目前在学校稳步推进中,也是三种模式中学生反馈最好、实效性最高、教师参与热情最大的模式。
这一模式对团队素质的要求很高,但相信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生涯规划日益受到重视,会有越来越多教师会融入进来,共同推进行之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
四、展望与思考
在新高考改革的推动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从一开始的以少数讲座应付任务,到逐步关注实效、调整原有的教学安排为生涯规划“腾出空间”,解决课程与师资问题,有明显的理念进步。笔者认为,多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校需要思考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生涯规划课程化是必然趋势。课程是最能够发挥学校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供给,课程就是其中的核心供给力。学校领导层需要明确其特殊地位,合理调配师资、课时等,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源动力。
第二,必须建立并充分发挥学生发展中心的作用。学生发展中心是伴随着新高考改革应运而生的一个专门部门,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要协调好各方关系,同时稳步推进生涯辅导方案的落实,进而使各项高中生涯辅导活动顺利展开。
第三,合理规划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学校应充分认识相关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现行课程建设体系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是学校可进行自主开发的自留地,是国家课程体系的有效补充,能够加强学科融合,形成育人合力,丰富和完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满足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因此,将其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教育等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与其他课程并驾齐驱的课程体系,方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