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初探
2020-03-22尤小琴
尤小琴
(福州第四十中学,福建福州 35000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学生掌握必备历史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将历史课堂的知识型教学转变为素养性教学。史料实证教学需要教师利用各类典型史料,为学生打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分析论证能力及探究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从而打破传统初中历史教学的局限性,为学生拓宽历史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的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这一素养要求初中学生要广泛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历史资料深入探寻相关的历史事实,论证相关历史结论,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本质上分析来看,培养学生具备史料实证思维,不单单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具备思维能力,更是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培养。[1]
一、培养学生形成以史为据的思维习惯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引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史料,依托史料情境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理性认识。史料实证教学方式能够打破历史教学中枯燥的文字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学习信息,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得初中历史课堂更具层次感。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史料的习惯,形成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以史为据的历史学科思维。为帮助学生强化以史为据的历史思维方式,可以尝试运用逆向引导模式,即从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结论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分析教材结论得出的史实依据,并进行说明论述,从而帮助学生将相关历史知识有机串联在一起,巩固以史为据的理念。[2]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相关内容时,直接将教材中鸦片战争影响的结论给到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行查找历史资料等方式,证实鸦片战争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教材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叙述,历史叙述包括客观的历史事实与带有主观色彩的历史解释(历史观点、历史结论),可以引导学生区分二者,并要求学生依托教材与课外史料资源对教材的历史观点、历史结论进行说明论证。由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结论。[3]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好用足教材辅助史料
史料实证教学要以历史教材为基础,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与历史知识拓展内容,为历史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这些辅助信息的运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史料实证教学开展的基础。教材中很多辅助信息都来自相关历史专家的论述与史学名著史料,在补充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历史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要认识到史料信息的教育价值,掌握史料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课堂问题,从而利用辅助资料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学生在利用历史资料理解历史知识,做历史求证的过程中,教师要借机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具备重视历史证据,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5]
三、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时间与空间是历史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两大要素。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重大事件的空间位置,并指导学生从空间视角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学生难以对发生在过去时空下的历史事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历史地图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料。利用历史地图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历史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张骞通西域”时,要将西域的具体位置交代清楚,有些教师直接让学生将教材中关于西域地理位置的文字叙述背诵下来,但有些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西域地图,根据历史地图册找到“阳关”与“玉门关”的所在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标注出阳关与玉门关的西部就是西域的具体位置,由此一来,学生掌握了在西汉时期西域的具体方位,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意识。[6]
四、搜集运用有效史料,实现教学目标
能否实现实证是史料教学的重要判断依据,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为学生筛选史料与设计课堂问题要积极引导。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出本堂课的所有重点与难点内容,有目的地搜集相关史料。具体分析史料时,要考虑史料是否可以有效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否能够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初中历史教师通常都会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师生探究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并指导学生运用史料论证结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能够从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的目的不单单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也是对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延伸与拓展。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7]
五、融合信息技术,创新史料形式
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思维时,要创新史料形式,提供更多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多样史料,信息技术在此可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史料形式是文字记录的文献史料,教师可以依托网络资源寻找更多形象化的文字史料如:小说、诗歌,按照史料实证素养的层级要求设计问题,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同时实现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高。图片形式的史料最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跃迁。教学中可依托多媒体技术运用广告、漫画、照片等史料,也可以为学生节选优质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直观、创新的教学方式广受初中历史教师欢迎,特别是在将史料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在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