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古兴亡诗的互文性现象及群文教学对策

2020-03-22章雪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怀古互文互文性

章雪华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福建福州 350015)

互文性理论是一种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文本解读理论,由法国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最早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任何文本都不能完全脱离其他文本,每一个文本都与其他文本相互参照、彼此勾连,在相互影响中产生承袭超越,并形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文学是多种文本组成的网络系,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必然关联,而作为文学浓缩精华的诗歌,其文本的互文性尤为突出,美国文艺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任何一首诗都是与其他诗歌互文的,(写作)诗歌不是创作,而是再创作。”[2]中国古典诗词文本之间就是一种相互借鉴承袭的互文结构。

一、怀古兴亡诗的互文性现象

怀古兴亡诗多为身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由此地此景追思前代旧事既往光景,容易引发诗人今昔对比,产生昔盛今衰的哀叹。对故旧前代辉煌往事的追思与眼前的衰败交叠在一起的兴亡之叹,暗合了中国古诗词的哀感主调,故而成为古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较之于其他诗歌,怀古兴亡诗互文性现象尤为明显,存在很多的互文关联点,大到情感主旨,小到意象构思都存在关联互涉现象,身临其境引发思古之情、今昔之感、兴亡之叹,多用对比烘托,多用飞禽荒草等意象传达荒凉衰败之意,喜用亘古不变的山水、月亮、夕阳等见证人世的沧桑变化和人事的由盛转衰,明显存在着一个互文语义场。互文语义场不仅限于同一诗人,不同诗人间也相互参照,彼此勾连,不同时代的诗作也有承袭超越等特点。

(一)同诗人同题材的互文互涉

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以吴越争霸为题材,抒写盛衰兴亡之叹: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极写今昔之比。《越中览古》先古后今,前三句极写昔日繁华美好,最后一句笔锋一转,繁盛美好一笔勾销,只剩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唯留冷清荒凉;《苏台览古》先今后古,以苏台之“杨柳新”“菱歌不胜春”的春光明媚、菱歌美妙反衬今日苏台的陈旧、荒芜,“只今惟有西江月”,借月光来打通今古联接,传递古今兴亡的哀思。两诗均以渲染、烘托及今昔对比道出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兴亡之叹,在手法和主题上关联互涉明显。

(二)不同诗人诗作的参照勾连

把刘禹锡的金陵怀古兴亡诗名篇《乌衣巷》与李白的做一比对,就会发现有许多的互文连接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选取极富意味的“燕子”这一意象,让它跨越百年时空,见证了乌衣巷的昔盛今衰,表现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兴亡感慨。再如金陵怀古之《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选取富于时空想象的“旧时月”展现了金陵的荒凉与残破,通过见证故国与空城的月亮这一独特视角,寄寓着对石头城的兴亡之悲,参照李白诗中的“西江月”,不难看出二者都是借这亘古不变的月亮来见证人事的兴亡沧桑变化。在手法主题上,刘诗与李诗皆以昔日繁华对比反衬今日的衰败,抒发兴亡之叹,读来都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不同时代诗作的承袭超越

怀古兴亡诗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还体现在诗歌与诗歌之间存在大量的前后继承现象,后来的诗歌是对先前诗歌的改造,升华或是有意的偏离。[3]开创诗歌今昔之比兴亡之叹的互文源头应该追溯到《诗经》,后世蔚为大观的怀古兴亡诗多是出于对《诗经·黍离》的模仿继承和超越偏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应该是一位曾经住在西周国都的官员一类的人发出的感慨,眼见昔日自己熟悉的、繁华富盛的都城转瞬间长满了郁郁青青的黍麦,满目衰败,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发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悲号,繁华之都、兴盛之地转瞬变成黍麦青青、荒草蔓野的荒凉之地,怎能不产生昔盛今衰的种种感慨呢?这种感慨容易引起共鸣,引发后世文人争相仿效,后世的怀古兴亡诗中的野草树木意象都是对黍麦这一意象的承袭超越,而“黍离之悲”一词也就成了感叹兴亡的代名词。

二、怀古兴亡诗的群文教学对策

怀古兴亡诗文本间存在着大量模仿、互涉和承袭等现象,在意象、意境、情感、主旨及构思手法等方面都与它的前文本或同时代文本甚至后续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文性。基于这一特点,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一个个单独的文本,狭隘的就选文教选文,而要超越单篇教学,充分关注选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运用互文性原理,联系拓展资源,捕捉互文联点,联想互涉文本,有意识地从意象、意境、构思及情感主旨这几个角度选取精当的互文本,为文本阅读提供更多的群文本,在历时和共时的关联中解读古典诗词,使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呈现出一种整体联系相互参照的网络性视野,并以此促进课文文本意义的生发,调动学生较多的“前理解”的信息库,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交流,获得广阔而全新的诠释空间。“互文性”文本解读理论恰好为群文性阅读提供了一个理论性强实践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探究怀古兴亡诗的互文性现象,为如何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开启了一扇门。

由此,可以尝试设计“怀古兴亡诗群文阅读教学”,有意识地搜集这类诗文,有计划、有任务地整合学习资源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群文阅读,让学生关注文本之间的勾连、承袭和超越,在相互影响的阅读中深化拓展、豁然开朗。可以是同诗人不同诗作对读,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台览古》;可以是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作对读,如历代诗人对吴越争霸和六朝古都南京的咏叹;也可以是不同诗人不同诗作对读,从主题、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找到互文关联点。

以《石头城》教学为例,可以把写六朝古都的同题材的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和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引入对读,结合古诗词鉴赏高考要求,着重从主题、意象、表现手法上挖掘其互文性现象。这三首怀古兴亡诗的主题都是借石头城的兴衰来隐喻政治兴衰,表现诗人对六朝兴亡的慨叹,对国运衰微的担忧以及当时统治者的讽喻。从意象上看都运用了亘古不变的自然景物诸如月亮、青山、江水、柳树、江草等反衬的六朝繁华不再和人世的变化无常。从表现手法上看都用了对比、反衬、烘托,眼前空城的寂寞反衬昔日的繁华,旧时的月亮依旧照着的却是颓圮的矮墙,充满生机的江柳岸草与破败不堪的故国古迹,未曾改变的山水与繁华成空的六朝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加引起了诗人的无限感慨。这样针对一个主题,把从不同的角度产生关联并引发思考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引发学生互文性联想,通过诸多的联类比照,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层深入内里,习得知识,提升鉴赏能力,实现对单篇教学的超越。

当然,任何文本都可能存在一个极为庞大的文本谱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度,选取其中最合适的互文本作为辅助拓展性质的解读材料,切不可喧宾夺主,亦不可贪多求全。

猜你喜欢

怀古互文互文性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中山城怀古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上都怀古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翠云廊怀古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