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20-03-22龚洁松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滁州商科产教

程 艳,黎 娜,龚洁松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滁州 239000)

1 产教融合、新商科的内涵

1.1 产教融合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办学要实现“校企合作”,2011年提出“产教结合”,直至 2013 年,该提法规范为“产教融合”。2010 年之前学者关于产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多数并没有对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进行区分,大多学者认为产教融合就是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便学校与企业能够形成一个“有机对接”,使得学生综合素质符合社会服务和价值创造的需求,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统一。近年来,学者们注意到了二者的区别:从合作范围看,产教融合涉及内容比校企合作广;从主体看,校企合作是学校围绕学生实习实训,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主要是高校发力,难免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而产教融合则是校、企双主体,包括了政府和行业组织,围绕人才培养,共同发力、共同整合的过程。

1.2 新商科

迄今为止,商科教育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商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步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从未停止。迈进 21 世纪,以自动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蔓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成为促进工、农、服务业的传统商业模式快速革新的动力。过去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金融范式、商务规则等发生了质的变化。随之应该对传统的商科教育体系进行重构,构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新商科教育体系[1]。新商科与传统商科的对比具体见表1。

表1 新商科与传统商科的对比

2 滁州学院商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滁州学院商科专业建设现状

滁州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由于有以师范为前身的办学历史,学校1977年即创办了数学系,2014年更名为数学与金融学院;地理系1987年创办,2011年更名为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简称地信学院);此外,学校还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等,都是在过去培养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专业中小学教师的师范教育基础上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之后而形成的二级学院。滁州学院商科专业目前分布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这三个二级学院。 滁州学院商科专业设置及院系分布见表2。

表2 滁州学院商科专业设置及院系分布

2.2 滁州学院商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 商科专业过于分散 滁州学院商科专业分布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这三个二级学院,相应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过于分散。各二级学院之间日常教学管理各成体系,相互之间协作效率不高。导致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难以集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集中办学;二是难以集中力量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共同钻研,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三是产教融合方面,由于商科专业分散导致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以及招生、就业等在安徽省社会影响力不大,没有优秀的平台吸引大量优质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达不到产教深度融合。

2.2.2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差距 滁州学院现有的商科专业设置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导致培养的商科人才仍局限于传统专业,且现有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过于陈旧,商科人才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更重要的是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开展校企合作,不了解企业需求,不创新商科专业设置,不了解培养新商业模式下企业需求的新商科人才,从而无法高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使得自身的学科建设受限,商科教育发展面临瓶颈。

2.2.3 商科教育存在问题 一是商科学生跨学科综合知识储备不足。商科教学重心仍然是经济、管理等商科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较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难以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二是商科学生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目前商科教育对学生个人知识技能的培养均比较重视,但是在学生组织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培养普遍薄弱。三是商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条件受限。从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模式来看,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过程注重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四是商科学生普遍缺乏自主终身学习意识[2]。应试教育并不注重灵活的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也不能真正因材施教,学生无法成长起来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3 滁州学院商科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均衡院部发展,导致专业分散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均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丰厚,在后来的办学中学校处于均衡院部发展的考虑,没有进行资源整合,而是支持这些学院各自发展。所以,导致了滁州学院商科专业过于分散。

3.2 人才培养定位、模式及课程内容设置存在问题

3.2.1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滁州学院商科人才培养定位还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并没有注重以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批量培养出的标准化商科人才的知识能力都有局限性,缺乏个性和特质,往往仅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某个特定职位。人才培养定位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后续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商科课程体系设置等跟不上商业变革下新商科教育的要求。

3.2.2 人才培养模式理念陈旧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多是负责教师在学校指导性意见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的,未能充分听取普通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意见,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人才培养的诉求。商科学生不能获得个性化、定制化的教学方案和日常指导。

3.2.3 课程内容固化,不适应市场变化 在课程内容上:一是在商科领域内,知识细分,专业细分,导致商科人才知识和技能有所局限,使得商科人才转型困难,往往就业仅局限于某一细分专业,不利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二是没有展开其他学科课程的外延拓展,如理工类、科技类、美学艺术类、人文伦理类等相关课程,商科人才无法拥有新格局、新思维、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去顺应时代的变化;三是在培养内容上,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建立校企合作、共享的实践实训课程和课程资源开发体制,最终导致课程内容固化,不适应市场变化。

3.3 商科办学条件不足

3.3.1 缺乏满足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目前滁州学院缺乏满足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原因在于:(1)商科专业校内师资力量分散,不利于教学、科研等方面协作。一是滁州学院商科专业分散在3个不同的二级学院。二是新商科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综合知识,而其他学科,如理工类、科技类、美学艺术类、人文伦理类等学科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则分散在全校十几个学院中,目前各二级学院之间日常教学管理各成体系,相互之间协作效率不高。(2)校内教师专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应用型高校每年引进的新教师90%以上都是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普遍存在社会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此困境,很多高校普遍实施“双能型”教师队伍工程,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但教师本职教学、科研任务繁忙,锻炼往往也就几个月,与行业中经验丰富、时刻关注经济形势变化的企业专家差距甚大。(3)未能打通校企壁垒,形成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由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仍流于形式,对企业教师引进力度重视不够,没有配套建立引进师资的激励机制,调动不了校外专家的积极性。

3.3.2 缺乏培养新商科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实训基地 滁州学院目前经济与管理学院建有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验室、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建有旅游实验室,数学与金融学院建有金融工程综合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存在不足:一是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目前商科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多为本校任课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对商科类实践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思考。另基地建设结构不合理,规划方案不全面。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充分考虑跨专业领域的融合。“互联网 + ”、人工智能时代,行业与行业、专业与专业的融合势在必行。而滁州学院实训基地建设,仍然未能按照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路来统筹规划与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单门学科或者课程开展建设,基地实训内容单一同质化时有发生,实训教学功能发挥不足,缺少融会贯通的系统化训练,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不高,对人才培养不利。三是实训基地的使用不科学。目前商科人才实践课程基本在现有建设的商科实验室开展,没有有效利用其他院系的相关实训基地。新商科人才培养中有关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等在新商业中的交叉融合应用难以实现。

4 产教融合背景下滁州学院新商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4.1 明确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

新商科教育是适应新商业文明时代商科教育的改革。从国家层面来讲,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下,应该面向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调整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相对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从制度层面要求各高校有效执行。

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新商科教育要有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过去标准化批量培养细分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将被培养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市场化、国际化人才的教育理念所取代。新商科教育要重新思考并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时代主题,深入推进校政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突破校际、学科之间的边界限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新商科人才[3]。

4.2 从市场需求出发,基于新商科的理念设置商科专业并进行院系调整

新商科教育变革强调前沿技术的应用。首先是重视传统商科专业的改造,强调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其次是新商科专业建设要体现创新性,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把握市场经济趋势,创新开设全新的商科专业。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成立“大商学院”。建议“大商学院”分为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具体专业设置见表3。并入金融工程、经济统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实现商科专业的集中。从而集中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办学,培养商科人才全面的商科知识与技能;集中力量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提升商学院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表3 滁州学院新商科专业设置及相关院系设置

二是创新新商科专业设置。重要的是建设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滁州学院以往并没有开设,但笔者调研了众多高校均开设了此专业。此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并且也是新商科教育变革,以及后期开设运营及信息管理(基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运营管理能力的专业)、智能科学与管理(“人工智能 + 管理”融合交叉学科建设的尝试)必不可少的基础。在不断调整和创新商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中,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可以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也可以结合预期我国税制改革以前对税务师的需求增加开设税务师专业。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良莠不齐,缺乏专业保险人才,随着经济发展、人民保险意识提高及对专业保险团队需求增加,专业保险及风险管理人才市场需求也将增加,因此建议可以筹备开设保险与风险管理专业。

三是合并设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学院下设大数据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具体专业设置见表3。集中提供新商科人才需要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教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使商科人才能够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工科发展的角度,成立大数据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也是符合时代的发展。

4.3 加强新商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探索与改革

在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下,加强对传统商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是注重传统课程体系信息化改造,二是建设融合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经济管理的新型商科课程体系。重点扶持新商科课程建设,高度重视新商科教材编写,打造商科通识类课程、商科专业课程、商科创新技能型课程、商科校企合作实践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新商科教学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改进教学手段,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的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情景教学将工作场景、角色任务与工具创新相结合,使嵌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内容的商科课程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利用新技术处理各类商业业务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建立校际和校企网络直播共建课程,定期开展远程答疑与辅导;适时合理增加企业课程数量,降低学校传统课程的设置比例。

4.4 加强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型“三师”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新商科教育的驱动器,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本校、其他同类学校及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商科教师的资源共享,开展合作商科教学活动,建立“校内商科导师+校外专家导师+企业技术与管理经理”三师型教师力量,并注重师资力量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维护。

一是校内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强新教师培养,提供职业晋升通道。同时学校层面支持院系之间的合作,有针对性地打造专业教学团队,鼓励商科教师通过学习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并实现与工科教师常态化的相互交流、交互授课;鼓励商科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以便开拓视野,提升理论知识水平;鼓励商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了解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水平。

二是打通校企壁垒,积极引进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技术骨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也可以是政府和事业单位中从事相关政策研究、税法研究、工商管理服务的专家引进,形成学校新商科教育的兼职师资队伍,并配套建立引进师资的激励机制,提高校外专家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商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商科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忘服务社会的宗旨。要注重提升教师科研创新与应用服务能力,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科研创新,强化科技转化,提升社会效益。

4.5 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商科高质量实训基地

一是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应当集合各商科专业,以优势商科专业为核心,辐射相关专业,结合新商科人才所需要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集中构建系统化的实训体系。优化实训基地布局,注重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质量,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的综合有效利用,提高高校实训软硬件的利用效率。

二是基于实战提升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传统商科采用的是模拟实训体系,当前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商科人才实践教学应当更多地采用实战教学。在新商科类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注重营造实训基地公司化运营的“真实情境”和文化氛围,着力打造经营性创新、创业的工作室,建立公司化运营项目小组等。让大学生在实训实战中增强对市场、商品和客户的了解与理性认知,掌握商业运转的规律和基本技能,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是校企合作构建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通过校企联盟、校企合作、产业研究院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场地、环境和师资,定期帮助企业开展员工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充分调动企业及其管理者参与学生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与地方优秀企业积极合作构建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商科人才能真正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营销等经营环境,锻炼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新商科人才。

5 小 结

滁州学院办学历史近70年,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从最初的师范院校改革形成今天以工、管为主,多学科门类综合发展的应用型、开放型本科院校,其中凝结了几代师生的心血。而新商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全面现代商务技能、互联网及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现实选择。正因如此,未来滁州学院必将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改造和优化商科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商科专业生长点,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提升商科专业社会影响力,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滁州商科产教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滁州西涧》(草书)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陆黛灵书法作品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