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套壶“吉祥如意”的整体美感和造型艺术

2020-03-20汪叶

江苏陶瓷 2020年1期
关键词:吉祥如意造型艺术

汪叶

摘  要  紫砂壶在无数的紫砂匠人手中变幻出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造型,吸引着广大壶友的眼球。“吉祥如意”紫砂套壶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之上,参考了古代门窗家居的镂空工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云样式,古朴精致、和谐完美,在造型艺术上面所运用的创新工艺也让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  紫砂套壶;吉祥如意;整体美感;造型艺术

江南小城宜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茶区之一,汉代的时候就有茶叶的种植和饮用,后来又成为贡茶的产区,著名的诗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描写的就是这一情景。“阳羡”就是宜兴的古称,唐代的时候,这里所产的紫笋绿茶就被选做贡品,可见其质量之上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如今的“阳羡雪芽”和“宜兴红茶”双双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最为广大茶友所熟知的,恐怕还是宜兴红茶,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宜兴特产紫砂壶的使用。上天的安排自有其奥妙之处,有好茶的地方就有合适的茶具与之匹配,位于天目山余脉的宜兴丁蜀镇所产的紫砂泥料,就是很好的陶瓷制品原材料,用其制作的紫砂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存在,很好的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外观古朴自然、透气性好,用来泡茶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然之味,好的紫砂泥料制作而成的紫砂壶,就算茶叶在里面泡十来天都不会馊,可见其魅力所在。紫砂壶在无数的紫砂匠人手中变幻出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造型,吸引着广大壶友的眼球。

历史上的紫砂套壶经典之作有很多,尤其是工艺美术大家高庄教授创意设计,壶艺泰斗、一代大师顾景舟先生制作的“提璧套壶”(共计11件)让人印象深刻,这件优秀作品被称作国宝级收藏品,也被后来的紫砂匠人无数次的学习、临摹。这组作品可以说是把紫砂的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等五个方面都完完全全地表现了出来,堪称当代紫砂艺术品中的精华,尤其是当你看到这十一件茶具一起呈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文化内涵,穿古融今的造型艺术,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把紫砂古朴浑厚、温润如玉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作品所表現出的设计巧妙、构思严谨、精湛工艺、历史意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是精、气、神俱佳的艺术品,犹如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呈现出“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气概,让人高山仰止、心生敬佩。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的紫砂套壶同样也给人美的感受和别样的造型艺术,让我们可以欣赏到无穷无尽的紫砂魅力。

“吉祥如意”紫砂套壶(见图1)在整体设计和创意方面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力。这组作品由四件紫砂茶具组成,分别是茶壶、茶叶罐、两个小杯,其中茶壶和茶叶罐的口盖都采用了镂空雕花的工艺来装饰,呈现出了一种整体的美感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别具有韵味,值得细细品味。首先是紫砂壶的设计别具一格,壶身圆润饱满、温婉可人,小巧的流嘴设计搭配弯圈壶把,让人很期待壶盖的设计语言,果然它是点睛之笔、不负众望。如同江南斗笠一般的造型设计,上面的祥云镂空图案如敦煌飞天一般的精巧绝伦,壶钮如同一颗圆圆的夜明珠一样点缀在壶盖上面,整体营造出来的吉祥如意的内涵呼之欲出。茶叶罐的造型设计和壶身相比,有一点墩圆,鼓鼓的肚子能更好地容纳茶叶,盖子的设计则和茶壶壶盖和谐统一,依偎在一起显得特别可爱、讨人欢喜。还有两个带把的小杯搭配使用,四件作品组合在一起,既独立成型又和谐统一,营造出一种事事顺利、吉祥如意的美好氛围和衷心祝福。可以说“吉祥如意”紫砂套壶的整体呈现,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之上,又参考了古代门窗家居的镂空工艺,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云样式,最终用紫砂的技艺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古朴精致、和谐完美,在造型艺术上面所运用的创新工艺也让人叹为观止、忍不住啧啧称赞。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多次在阳羡(今宜兴)游玩考察之后留下的千古名句。可见在北宋的时候,宜兴的茶叶用本地泉水冲泡已经早有名气,紫砂茶具的使用也已经开始,而且懂得使用之后泛起幽幽的包浆,如同春华肌理一般温润。今天,饮茶品茗已经成为中国人休闲放松的一种潮流生活方式,紫砂茶具的使用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紫砂壶泡茶、紫砂茶叶罐存储茶叶、紫砂小杯品茶,既富有生活的气息,又充盈着浓浓的艺术格调。当紫砂壶从一件实用的喝茶器具慢慢地演变为兼具欣赏把玩的文人雅器的时候,紫砂组壶的配套出现,则更能表达其中的内涵和思想情感,也更加有力地推动了紫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钱祥芬.论紫砂套壶中主体与修饰的造型关系[J].江苏陶瓷,2008(4):34.

[2]赵霞.饮水思源,感念家园——论紫砂套壶“趣”的传承创新[J].江苏陶瓷,2019(4):70-71.

猜你喜欢

吉祥如意造型艺术
教师作品选登
吉祥如意
新年美人
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卷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艺术探究
基于南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献技戏楼造型艺术探讨
纤变墨画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