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探讨
2020-03-20徐辉
徐辉
临床中,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情况,以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1],且患者疾病发生后容易合并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导致其临床存在语言功能丧失以及偏瘫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存在极大的危害影响。本研究以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4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研究,以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42 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1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7 例,女34 例;年龄51~75 岁,平均年龄(59.8±5.4)岁;小动脉闭塞型38 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7 例,其他栓塞类型6 例;50 例合并高血压,21 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患者中男38 例,女33 例;年龄51~74 岁,平均年龄(59.9±5.4)岁;小动脉闭塞型37 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8 例,其他栓塞类型6 例;49 例合并高血压,22 例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疾病诊断标准[2],且患者疾病发生至入院救治时间为0.4~5.0 h。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肺等器官疾病患者;存在精神障碍等交流障碍情况患者;存在较大面积脑梗死与脑出血情况患者;不同意本次研究的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含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与体征、意识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各项对症处理与基础护理等。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3.1 关节与肌肉运动训练 在患者入院后即对其开展手指关节与踝关节等云端小关节运动训练,训练方法为:根据患者的肌力评估结果,每天对患者实施指关节伸展以及握曲训练,其中,对肌力评估>3 级的患者,需要增加其训练强度,训练时间15~20 min/次,2~3 次/d;对患者进行踝关节运动训练中,以患者的踝关节向内侧进行缓慢转动以及向外缓慢转动的交替训练模式为主,训练时间约10~15 min/次,2~3 次/d,期间注意避免对患者关节周围组织及韧带造成损伤影响。此外,在对患者的关节与肌肉运动训练中,还应注意对其开展大关节运动训练,每天对患者进行屈膝屈髋被动活动训练方式,训练过程中注意控制其弯曲度<70°,避免进行过大幅度的动作训练,并且对患者进行被动推压的力度应保持适宜,避免引起患者关节周围组织损伤或疼痛发生,训练时间约为20 min/次,3 次/d。在上述训练基础上,还应对患者开展股四头肌等长和等张训练、肩关节与肘关节屈伸运动训练等,并且注意两种训练方式交替进行,避免对患者经肩关节外展训练,训练过程中以患者的手指逐渐能够到对侧外耳作为目标,以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关节和肌肉功能逐渐恢复。
1.3.2 语言功能恢复训练 对存在运动性语言功能障碍情况的患者,应对其开展早期语言功能恢复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指导患者家属配合,以通过有效训练促进患者的有关功能快速恢复。其中,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恢复训练,早期采用字节练习方式,并随着训练开展逐渐发展至词汇训练,训练过程中注意从患者熟悉的人物或事情入手,以充分调动患者的训练兴趣,指导患者通过对有关字节发音的口腔变化动作模仿,在舌、唇以及牙齿等的配合下逐步完成其训练任务,以获取较好的训练效果。此外,对存在感觉性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则需要通过视觉和手势训练,在合理的吃饭、洗脸以及刷牙等训练下,使患者能够对有关情景的语言表达进行掌握,并促进训练开展,提升其效果。
1.3.3 吞咽功能恢复训练 对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训练需要结合其吞咽功能障碍评估结果,通过合适的训练方法以开展有效的训练。其中,对中度患者采用舔唇与咀嚼动作训练,指导患者对饮料管吹气以加强患者舌肌与咀嚼肌能力训练。对患者进行发声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爆破音发音练习,对其唇部张口形状以及发音过程中的吞咽发射进行训练等,以促进其逐渐训练恢复,训练时间为5~10 min/次,3~4 次/d,训练过程中应嘱咐患者避免在进餐时进行训练,以防止意外性伤害发生。
1.3.4 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以日常穿脱衣物和自行进食、扣纽扣等训练为主,通过锻炼,促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渐恢复。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①疗效判定标准[3]:治疗后患者运动能力达到6 级,且能够正常生活,表示痊愈;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能力提升≥2 级,且对正常生活基本无影响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能力提升1 级,对正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影响为有效;不符合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采用NIHSS[4]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分析,其中,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③采用Barthel 指数[5]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研究,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突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中痊愈32 例,显效20 例,有效14 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23例,无效18 例,总有效率为74.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68,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本组护理前,Barthel 指数高于本组护理前,且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对比(±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对比,b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具有发病率、病残率与死亡率高等特征。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静脉溶栓治疗为主,通过对患者血管闭塞情况的及时解除,以促进其血管再通恢复,从而减少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其中,有研究显示[6],对急性脑梗死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约有30%~40%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能够获得较好的恢复效果。但是,该研究中也指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后,其中,有近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因此,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为避免其神经功能缺损发生,减少对患者的不利影响,需要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42 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并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本组护理前,Barthel 指数高于本组护理前,且观察组NIHSS 评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应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对其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具有更加显著的功能改善与提升效果,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