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

2020-03-20刘翔乾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5期
关键词:蛋白尿缬沙坦肾小球

刘翔乾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渐进式的肾损害、高血压、水肿等,到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安全[1]。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逐年增多,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防治,一旦病情发展到临床蛋白尿期,肾功能损害将难以逆转[2]。目前临床治疗以降低血糖、饮食治疗、调脂治疗、抗氧化应激等方法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为探索缬沙坦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特开展本次实践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10 月诊治的138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按照Mogensen 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符合Ⅲ~Ⅳ期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疾病患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③年龄>70 岁者;④近1 个月内使用过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 Ⅰ)、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者;⑤近期使用过有肾毒性的药物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41 例;年龄38~65 岁,平均年龄(48.9±9.3)岁;糖尿病病程2~21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3.2±2.8)年;2 型糖尿病45 例,1 型糖尿病24 例;糖尿病肾病分期:Ⅲ期39 例,Ⅳ期30 例。观察组中,男31 例,女38 例;年龄40~68 岁,平均年龄(49.4±9.5)岁;糖尿病病程3~23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3.5±3.0)年;2 型糖尿病48 例,1 型糖尿病21 例;糖尿病肾病分期:Ⅲ期36 例,Ⅳ期3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治疗、适当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物、皮下注射胰岛素,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 以下,餐后2 h 血糖控制在8.0 mmol/L 以下。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给予调脂治疗、降压治疗,并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65)10 μg 与100 ml 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1 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治疗:口服缬沙坦,80 m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Scr、BUN)和血压指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尿蛋白指标:治疗前后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刺激性干咳、头晕、头痛。

1.4 疗效判定标准 于治疗3 周后进行疗效判定。显效:24 h 尿蛋白定量恢复正常或是较治疗前下降>40%;有效:24 h 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降低≤40%;无效:24 h 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或是有所升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3 周后,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7 例,有效40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97.1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0 例,有效38 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84.0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79,P=0.009<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和血压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Scr、BUN、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Scr、BUN、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和血压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和血压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 例胃肠道不适,1 例刺激性干咳,1 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0%;观察组患者出现2 例刺激性干咳,2 例头晕,1 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未影响治疗疗程。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表现为蛋白尿,发病机制复杂,随着不断增加的蛋白尿,患者逐渐出现渐进式肾功能损伤、高血压、水肿等症状,在晚期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3]。其基本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扩张,最终导致弥漫性、结节性的肾小球硬化[4]。目前西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的阐述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基因、糖与脂质代谢紊乱、肾内血流动力学异常、氧自由基等有关[5-7]。高血压、高血糖则是促进糖尿病肾病发展的基本因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是促进糖尿病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肾脏缺血、缺氧程度加重,增加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致蛋白尿产生,血液流变学变化加速肾损害。

前列地尔是治疗肾脏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其是脂微球包裹前列腺素E1(PGE1)的药物运载系统制剂,脂微球包裹PGE1使得用药过程中减少PGE1在肺内的灭活,延迟代谢,能使得药物高浓度的聚集在肾小球,长时间维持靶向治疗效果。PGE1能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其到达肾小球后快速扩张肾血管,改善肾组织缺氧状况,并抑制血小板在肾脏内聚集,预防肾小球内血栓形成,并且能抑制抗体形成,抑制炎性反应,预防肾小球硬化,减少蛋白尿。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4.06%,肾功能明显改善,蛋白尿降低,指出前列地尔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应用是可行的,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稳定,预防肾病进展。

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机制,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参与到肾脏疾病的病理过程,在肾小球内的三高(肾小球毛细血管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时,肾素、血管紧张素轴的活性明显增高,而Ang Ⅱ则是强有力的血管收缩物质,当Ang Ⅱ水平升高时,可导致肾小球毛血管压力升高,引起肾小球肥大,最终发展成肾小球硬化[5,6]。缬沙坦是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一种长效降压药物,口服用药后能选择性的作用于AT1受体亚型,阻断Ang Ⅱ与AT1受体的结合,起到抑制血管收缩、抑制醛固酮释放的作用,起到明显的降压效果[7]。而且缬沙坦具有一定的肾功能保护、降低蛋白尿作用。缬沙坦能改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使得出入球小动脉同时扩张,使得肾小球内高压降低,从而引起蛋白尿减少。也可能是缬沙坦使得Ang Ⅱ引起的系膜细胞收缩力减弱,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非选择通透性,使得大孔变小,从而使得蛋白尿减少。刘洁等[8]的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缬沙坦对于糖尿病肾病大鼠能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足细胞的凋亡,减少尿蛋白,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卢妙心等[9]认为缬沙坦从血流动力学效应和非血流动力学效应两个方面起到肾脏保护作用,且不良反应少。缬沙坦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应用既能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进程,同时还能降低血压水平,能改善肾小球的高代谢状态,保护肾脏,延缓肾功能损伤的进展,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想药物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 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79,P=0.009<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Scr、BUN、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Scr、BUN、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未影响治疗疗程。

综上所述,缬沙坦应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疗效肯定,有助于降低患者血压水平,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且用药安全性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蛋白尿缬沙坦肾小球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出现蛋白尿如何检查治疗
孩子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
CD10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