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D10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2019-07-12吴春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系膜弥漫性毛细血管

吴春华

肾小球肾炎简称为肾炎,是一组病因各不相同的病变范围累及肾小球的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美国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肾小球肾炎者占51.0%,而我国这一比例更高,占54.4%[1]。临床上,肾小球肾炎分类较多,其中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其一大分类,主要包括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2]。长期以来,光镜下病理检查是鉴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亚型的主要手段,然而在肾小球基膜轮廓不佳时诊断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将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病理检查,以便进一步提高准确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CD10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辅助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选择2015—2018年我院收治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47例,诊断参照《病理学》相关标准[3]。其中,男79例、女68例;年龄27~49岁,平均(36.4±8.1)岁;包括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1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0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9例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37例。

1.2 方法

1.2.1 制片方法 将肾组织制作成厚度约2 μm的切片,平整贴于亲水性防脱落载玻片;之后进行烘干,烘干温度65 ℃,烘干时间2 h。

1.2.2 染色方法 本研究免疫组化染色均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病理科完成。首先进行抗原修复,修复温度99 ℃、修复时间30 min;然后以CD10和CD34双抗体(抗体均为罗氏公式产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染色温度37 ℃、孵育时间15 min。

1.2.3 观察方法 肾小囊脏层和壁层上皮细胞可被CD10染色,呈红色;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被CD34染色,呈棕色;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无法被CD10和CD34染色,呈无色[4]。

2 结果

2.1 光镜描述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弥漫性增生;肾小囊脏层细胞明显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受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受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明显增生,系膜基质插入毛细血管基质内;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明显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受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系膜和毛细血管管腔均受压。

2.2 免疫组化 在伊红-苏木素染色(HE染色)基础上,全部147例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囊脏层及壁层细胞经CD10染色后呈红色(+~+++);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CD34染色后呈棕色(+~+++);而系膜细胞和基质未被CD10和CD34染色,呈无色(-)。各肾小球组成成分CD10和CD34染色情况见表1。

3 讨论

肾小球肾炎是多因素导致的以肾小球固有细胞增殖,伴或不伴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目前,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观点认为其发病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和肾小球固有成分作为抗原等有关[5]。从病理学上来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可分为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进型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其中。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均属于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上,鉴别肾小球疾病主要的病理学方法包括HE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过碘酸-银-乌洛托品染色(PASM染色)和马松染色(MASSOM染色)。HE染色可直接观察切片组织细胞成分的种类和数量,然而在区分肾小球毛细血管细胞、系膜细胞和肾小囊脏层、壁层细胞上存在难度。PAS染色可清晰显示基膜和系膜基质成分,对基膜轮廓判断较清晰;PASM染色与PAS相比更为清晰;MASSOM染色除基膜外,还可进一步区分胶原、免疫复合物和纤维蛋白等成分,然而上述三种方法却不能显示肾小球细胞,这无疑给病理诊断带来不便[6]。因此,近年来病理诊断中逐步引入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补充。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免疫学基本原理,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根据不同目的可进行定位、定量、定性分析[7]。

表1 不同类型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D10和CD34染色情况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CD10和CD34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分类诊断。从染色过程来说,CD10可将肾小囊脏层和壁层上皮细胞染成红色,CD34可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染成棕色;而二者却无法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进行染色。从病例特征来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增生,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为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病理基础不同正是利用上述两种CD分子辅助诊断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CD34(+)、肾小囊脏层上皮CD10(+++)、肾小囊壁层上皮CD10(+);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对应CD34(+++)、CD10(+++)、CD10(+++);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对应CD34(+)、CD10(+++)、CD10(+);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对应CD34(+)、CD10(++)、CD10(+++)。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D10和CD34抗体免疫组化结果相同;而二者却在常规病理检查中存在区别,即后者系膜基质插入毛细血管基质内可作为鉴别点。这也充分说明免疫组化可以辅助病理诊断,但是需要与传统的病理诊断方法相结合才能提高诊断效率。

综上所述,在常规病理检查下,结合CD10和CD34双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能够更准确地对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做出进一步细分。

猜你喜欢

系膜弥漫性毛细血管
复方积雪草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Bcl–2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B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