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物黏膜下注射辅助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对比研究

2020-03-20谭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5期
关键词:出血量注射液内镜

谭燕

近几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更新,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在内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临床被用来治疗早期胃癌越来越常见,其优势得到了国外多个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可,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缺点也较为突出,比如手术难度较大、穿孔发生率高等,而从消化道黏膜下展开注射,则能够形成黏膜下液体垫层,继而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穿孔。黏膜下注射药物在病变组织下形成良好的液体垫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重要步骤,因此合适的注射材料成为改进这种微创内镜技术的重要环节[1]。为此,本文从本院选取早期胃癌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不同药物黏膜下注射辅助胃部早期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龄39~77 岁,平均年龄(52.4±8.2)岁。观察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38~80 岁,平均年龄(51.6±9.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病灶累及黏膜下层肿瘤患者;②良性溃疡病变患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④伴发存在系统疾病,难以耐受手术患者。

1.3 方法

1.3.1 器材 Olympus CV-290 主机/GIF-Q260Z、GIF-H290 放大高清胃镜、BOSTON Scientific 23G 注射针、WILSON-cook 注射针(vin-23)、MICRO-TECH 组织夹、圈套器、透明帽、内镜黏膜切开刀(Hook 刀、Dual 刀、IT 刀、Flex 刀)、ERBE ICC VIO300S 高频电切装置、Olympus UCR 二氧化碳送气装置、热活检钳、AGS UW600 内镜用送水装置等。

1.3.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1~2 d 均住院以完善常规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及X 线胸片等[3]。手术实施前,病灶通过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染色或通过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病灶范围和深度。两组患者均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250 ml+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2.5 ml黏膜下注射辅助;观察组应用甘油果糖+玻璃酸钠+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辅助,运用注射针经内镜于黏膜下层分点注射甘油果糖0.05%肾上腺素美蓝注射液(≤1 cm 的病灶黏膜下注射1~3 ml,>1 cm 的病灶在其周围注射3~5 ml),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2.0 ml[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体操作如下:①标记病灶:外侧电凝标记病灶边缘0.5 cm,保证各个标记点之间的间隔为2 mm[4];②黏膜下注射:多点于病变黏膜下注射不同药物;③切开:病变外侧缘黏膜以针刀环周切开,同时运用IT 刀部分剥离病灶黏膜下层,此后将残留病灶用圈套器套住,在提拉收紧后,在Endo Cut 模式下切除;④剥离:用针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病灶外侧缘黏膜后,DUAL 刀或IT 刀将病灶从黏膜下层进行全部剥离;⑤创面处理:病变切除后,采用热活检钳、局部电凝、钛夹或局部喷洒外用冻干人纤维蛋白等手段处理裸露的血管和溃疡创面[5]。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黏膜下注射液总量[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黏膜下注射液总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黏膜下注射液总量为(30.61±12.70)ml,观察组患者的黏膜下注射液总量为(26.14±7.41)ml,观察组患者的黏膜下注射液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黏膜下注射液总量比较(±s,ml)

表2 两组患者黏膜下注射液总量比较(±s,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临床中,早期胃癌主要是指发生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病灶,和病灶的大小或淋巴结转移无关的胃癌。以往对早期胃癌的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术,比如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术等,虽然术后5 年内生存率较高,但患者术后普遍存在恢复慢、创伤大以及术后生存质量差等多种问题,因此积极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早期癌的治疗手段,能够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将疾病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避免了疾病的进展。目前认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消化道早期肿瘤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7]。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内镜下使用专用的高频电刀及一些辅助设备对胃肠消化道早期肿瘤进行切割、剥离,在无血道及淋巴转移的前提下,无论癌组织大小及位置,均可以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技术进行癌组织切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创伤小、有效、安全。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普及的重要障碍在于手术的操作难度较大和穿孔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消化道黏膜下注射形成一个黏膜下液体垫层是避免穿孔的最好方法[8]。目前不同药物应用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均有相关的报道,但是仍少有关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同药物注射效果的对比研究,因此也给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在药物选择上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为了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的探索,为以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经验,本研究将采用不同的黏膜下注射药物分别作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辅助黏膜下注射用药[9]。黏膜下注射药物在病变组织下形成良好的液体垫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重要步骤,因此合适的注射材料成为改进这种微创内镜技术的重要环节。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建议指出[10],黏膜下注射治疗时,需具备以下特点,比如安全易保存、可保证切除标准完整、为病理检查提供基础、可长时间存在于黏膜下而保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顺利完成、提供了黏膜下液体垫较厚。应用甘油果糖+玻璃酸钠+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辅助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肿瘤,可满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需求,维持较为理想的高度和较为理想的维持时间,同时减少了注射量。本文将其与应用生理盐水+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辅助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肿瘤进行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黏膜下注射液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给予应用甘油果糖+玻璃酸钠+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辅助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以甘油果糖+玻璃酸钠+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辅助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突出效果,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手术期间的出血量与黏膜下注射液用量。

猜你喜欢

出血量注射液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鱼腥草注射液在养猪生产中的妙用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Trial Version 7)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