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应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0-03-20李征
李征
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得知,胺碘酮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着较好的疗效,临床使用价值显著[1]。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接受胺碘酮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门冬氨酸钾镁药物进行治疗,探究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应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 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及治疗组,各60 例。常规组患者,男38 例,女22 例;年龄45~65 岁,平均年龄(55.65±3.58)岁;心功能分级:Ⅰ级5 例、Ⅱ级10 例、Ⅲ级30 例、Ⅳ级15 例。治疗组患者,男37 例,女23 例;年龄45~66 岁,平均年龄(55.85±3.68)岁;心功能分级:Ⅰ级4 例、Ⅱ级11 例、Ⅲ级31 例、Ⅳ级14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对研究目的、研究措施知情,且研究参与前提均系患者自愿、患者家属知情的情况下签署调研意愿书,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均经专科医生确诊为室性心律失常,且患者症状表现、病理反应均符合诊断标准。系自愿参与研究,未患有晚期癌症、其他危急重症疾病。
1.2.2 排除标准 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者、存在药物使用禁忌反应者。存在精神病史、语言功能交流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接受胺碘酮注射液[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56,规格:3 ml∶0.15 g]治疗,以4 mg/kg 剂量混合200 ml 生理盐水完成静脉滴注,并实时监控患者心律;若用药10 min内心律仍未控制,加用0.15 g 胺碘酮注射液,在心律得到控制>7 d,口服胺碘酮片,3 次/d,用药剂量为20~200 mg。
1.3.2 治疗组 接受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111,规格:10 ml)治疗,取10 ml 门冬氨酸钾镁混合40 ml 生理盐水完成静脉滴注,1 次/d;联合使用胺碘酮药物,用法、剂量与常规组均相同。用药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数据[2,3]。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心功能分级改善>2 级;有效:症状缓解,心功能分级改善>1 级;无效:症状无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时限及LVEF 心电图时限包括PR 间期、QRS 时限。
1.4.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 周后的生化指标水平 包括血清钾离子、血清镁离子。
1.4.4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心动过缓、血压降低。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显效29 例(48.33%),有效30 例(50.00%),无效1 例(1.67%),总有效率为98.33%;常规组患者治疗显效22 例(36.67%),有效28 例(46.67%),无效10 例(16.67%),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068,P=0.0044<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时限及LVEF 比 较常规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电图时限PR 间期、QRS 时限、LVEF 分别为(0.101±0.01)s、(0.105±0.01)s、(36.15±3.11)%,治疗后的心电图时限PR 间期、QRS 时限、LVEF 分别为(0.102±0.02)s、(0.068±0.01)s、(44.35±4.12)%;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电图时限PR 间期、QRS 时限、LVEF 分别为(0.103±0.01)s、(0.106±0.01)s、(35.85±3.25)%,治疗后的心电图时限PR 间期、QRS时限、LVEF 分别为(0.114±0.02)s、(0.085±0.01)s、(56.65±4.1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R 间期、QRS时限、LVEF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55、0.5477、0.5166,P=0.2756、0.5849、0.6064>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R 间期、QRS 时限、LVEF 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2863、9.3113、16.2925,P=0.0013、0.0000、0.0000<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1、2 周后的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常规组患者治疗1 周后,血清钾离子浓度为(1.16±0.11)mmol/L,血清镁离子浓度为(4.22±0.52)mmol/L;治疗2 周后,血清钾离子浓度为(1.33±0.14)mmol/L,血清镁离子浓度为(4.42±0.42)mmol/L。治疗组患者治疗1 周后,血清钾离子浓度为(1.01±0.12)mmol/L,血清镁离子浓度为(3.89±0.61)mmol/L;治疗2 周后,血清钾离子浓度为(1.11±0.13)mmol/L,血清镁离子浓度为(4.05±0.51)mmol/L。治疗1 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钾离子、血清镁离子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1375、3.1890,P=0.0000、0.0018<0.05);治疗2 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钾离子、血清镁离子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9197、4.3380,P=0.0000、0.0000<0.05)。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 例(1.67%),肝功能异常0 例(0),心动过缓0 例(0),血压降低0 例(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常规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 例(1.67%),肝功能异常2 例(3.33%),心动过缓3 例(5.00%),血压降低5 例(8.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593,P=0.0023<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通常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症状,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室性心律失常包括了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临床症状表现。通常情况下,在患者患有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等症状。在中老年患者群体中,出现室性早搏等室性心律失常症状的比例较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阶梯式上涨趋势。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供血、心肌状态等也有着明显的联系,在室性心律失常过程中,患者的心肌状态受到影响,血流动力学会受到改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故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短时间内达到缓解患者状况的有效治疗,并实施以患者的生命安全、生命质量为重点的治疗措施[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常规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068,P=0.0044<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R间期、QRS 时限、LVEF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R 间期、QRS时限、LVEF 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钾离子、血清镁离子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钾离子、血清镁离子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低于常规组的1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593,P=0.0023<0.05)。原因分析为胺碘酮药物属于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患者心肌钾离子外流,从而使得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得以延长,临床疗效上表示为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得到控制。但是由于胺碘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效果、药理学性质等方面的影响,和患者自身个体素质差异的原因,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可能引起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用药不良反应,影响到临床治疗的用药安全性。门冬氨酸钾镁药物属于糖类、盐类、酸碱平衡调节药,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该药物可以补充心肌细胞钾离子,促使钠离子聚集,提升钙离子内流,从而有效地延长心肌不应期,缓解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表现[5-7]。门冬氨酸钾镁药物从药物性质上来说,是门冬氨酸钾盐与门冬氨酸镁盐的混合产物,用药以后能够稳定患者静息膜电位,降低心肌细胞的应答电位,消除心室心律失常现象[8-10]。
综上所述,在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将门冬氨酸钾镁药物与胺碘酮药物联合应用,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调节室性心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