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式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比较

2020-03-20张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5期
关键词:根钉腰段椎弓

张茁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多因各种外力作用于胸腰段脊柱,使脊柱椎体出现粉碎性骨折,部分患者出现断裂性骨折,骨质连续性中断,易压迫脊髓神经,患者疼痛剧烈,神经功能出现障碍,甚至截瘫[1],故临床采取手术治疗方案。本实验将经皮椎弓根钉微创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式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2 月于本院骨科治疗的105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54 例)和对照组(51 例),实验组男32 例,女22 例;平均年龄(35.03±1.21)岁;病程1.8~6.5 d;其中压缩性骨折26 例,爆炸性骨折28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2 例;平均年龄(35.19±1.08)岁;病程1.5~6.2 d;其中压缩性骨折31 例,爆炸性骨折2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Magerl 分型标准[2];②经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胸腰段脊柱骨折,同时伴随压迫现象;③患者均自愿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骨质严重疏松患者;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③手术无法耐受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椎体附近结构,行气管插管麻醉术,采取腹部悬空的仰卧位,胸部和髋部垫上软垫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

1.2.1 实验组 患者选择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以胸腰段椎体作为中心区域,行后路微创式操作,经数字化成像技术将椎弓根钉置于伤椎和上下邻近椎体,标注并进行记录,手术切口5~6 cm,将椎旁软组织分离,进行后正中减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切除椎间盘和植骨融合体,侧面放置固定板,进行复位,同时切口止血,清水冲洗并放入引流条。

1.2.2 对照组 患者实施传统后路开放固定术。在胸腰段的后正中纵向作10~15 cm切口进行椎旁组织分离,逐层进行皮肤、皮下组织分离直至暴露横突和关节突,减压并用撑开器复位固定,切口冲洗清理,引流条置内引流后,切口缝合。

所有患者术后给予抗生素抗炎治疗,并定期进行伤口换药,保持切口干燥卫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 和术后3 个月的相关指标(Cobb's 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矢状面指数)变化情况,Cobb's 指受伤椎体上下板线之间的交角。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脊髓损伤程度,脊髓损伤程度根据ASIA 评分标准[3]分为:Ⅰ级:骶段运动功能障碍,神经根完全性损害;Ⅱ级:骶段S4~5运动功能障碍,神经根不完全性损伤;Ⅲ级:部分运动功能存在,神经根不完全性损伤,肌力<3 级;Ⅳ级:存在运动功能,神经根不完全性损伤,肌力≥3 级;Ⅴ级:运动功能正常,神经根无损伤,等级越高,患者脊髓损伤恢复程度越好。③比较两组患者JOA 评分,根据JOA 评分评估患者术前与术后7 d、术后30 d 下腰疼痛程度,剧痛为0 分,共29 分,分值越低,疼痛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Cobb's 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矢状面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和术后3 个月,实验组Cobb's 角均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矢状面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比较 术后,对照组患者ASIA 分级Ⅰ级0 例,Ⅱ级5 例,Ⅲ级9 例,Ⅳ级18 例,Ⅴ级19 例;实验组患者ASIA 分级Ⅰ级0 例,Ⅱ级2 例,Ⅲ级5 例,Ⅳ级12 例,Ⅴ级35 例。实验组患者ASIA 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66,P<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30 d,实验组患者JOA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胸腰段是人体脊柱的关键部位,具有固定和过渡腰椎的作用,骨折几率高,是脊柱外科常见的骨折类型,其病因主要为暴力作用,交通事故伤或高空坠落伤是常见发生因素[4],患者胸腰段上下椎体与椎间盘受到极大冲击,造成椎体骨折,周围椎间盘组织失去椎体支撑作用,嵌入椎管内,引起椎管狭窄,走行于椎管内的神经受损,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脊柱畸形肿胀严重、局限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度,甚至出现瘫痪。目前,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有效手段[5],通过纵向牵引力和前后韧带的牵拉作用对胸腰段脊柱进行减压处理,有利于受损椎体的功能恢复,早期快速进行脊柱矫正能够有效改善生理功能状态,但选择何种手术方案在临床上存在争议,开放式内固定术和微创内固定术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案,传统开放式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器械复位并固定损伤的椎体,撑开器撑开椎旁组织,恢复椎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剥离椎旁组织,充分暴露于手术视野,手术创伤性大,对机体造成损伤严重,患者住院时间长,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多,脊髓压迫程度高,术后患者疼痛时间较长,椎旁肌发生萎缩,致使腰部僵直,术后并发症增多。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新兴的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6],椎弓根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复原损伤脊柱,利用力学原理提高骨折端的复位与功能恢复,对脊柱的前后韧带牵拉,修复受损组织,维持机体的脊柱功能活动性,针对暴力因素引起的脊柱骨折有良好的治愈作用,椎板钩和置钉方向的改变能够决定手术疗效,螺钉的膨胀与否关系着手术的结局,通常螺钉置入皮质骨内,维持角度的正确,能够保证固定的稳定性,降低疾病的治疗风险性[7]。通过X 线摄影能够准确置入椎弓根钉,临床上多采用6 钉法进行固定,有效防止椎弓钉的脱落,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微创的手术操作,手术切口小,能够有效避免长时间牵拉周围组织造成损伤,术中出血量少,降低肌肉萎缩的发生率,术后恢复较快[8]。椎弓根固定主要适用于滑脱度及阶段性不稳定<Ⅱ度患者,经X 线可观察到滑脱现象严重,椎管狭窄严重,压迫下肢神经,腰疼症状明显,造成治疗效果差,经皮椎弓根钉能够有效避免脊椎的压缩性损伤,防止椎体内部空虚,而不会出现螺钉断裂。

综上所述,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中,与传统后路开放式内固定术相比,经皮椎弓根钉微创内固定术能够快速恢复椎体结构,患者术后疼痛感降低,治疗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根钉腰段椎弓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全程跟踪护理管理对高龄患者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护理疗效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骨水泥注入中空侧孔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的腰椎滑脱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