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学习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03-20吴支奎
吴支奎
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教育学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培育未来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素养至关重要。本研究以X师范大学为例,重点对学生学习教育学的情况进行实证调研,以期管中窥豹,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X师范大学学习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师范生为样本,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依据X师范大学的学院分布情况,从17个学院中随机抽取9个学院的学生,调查他们对教育学课程学习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行为倾向以及学习效能感的情况。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4份,回收率96.4%,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为94.5%。其中男生120人,女生290人,文科生193人,理科生82人,艺术生135人,各维度样本分布均匀。
(二)调查方法和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自编的教育学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对高师生学习公共教育学的状况进行分析。问卷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使用的统计量主要有频数、百分数,并运用了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
(三)调查内容
学习状况的衡量维度可以分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适应性、学习主观幸福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学习负担、学习心态九个方面。[1]因此此次调查量表依据学习状况的衡量维度编制,问卷结构涉及高校师范生对公共教育学的学习认识、学习动机、实践行为以及对教育学课程评价评估等几个方面,内容涵盖高师院校学生(以下简称“高师生”)对教育学课程学习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行为倾向和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几个维度。学习认知水平包括高师生有怎样的学习动机,认为学习教育学课程是否有价值;情感体验涉及“学生对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对象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包含需要、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倾向”[2],具体表现为高师生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认同感;行为倾向表现为学生上课参与学习和讨论以及课外阅读的情况;自我效能感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自身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3]此问卷中高师生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高师生对公共教育学的学习自信,是否有学习困惑以及存在哪些困惑。
二、高师生教育学课程学习现状与问题
(一)高师生教育学课程学习的现状
1.高师生学习教育学的认识水平。高师生学习公共教育学的认识水平具体表现为是否有学习兴趣,是否有从事教师的职业意向,认为学习教育学是否有价值。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见表1),有62.0%的高师生对学习教育学有点兴趣,很有兴趣的只占13.1%。在“学生学习教育学兴趣”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高师生对教育学学习是感兴趣的。从高师生是否自愿从事教师职业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见表2),自愿从事教师职业的高师生占61.5%,无所谓的占21.4%,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占17%。在教育学学习是否重要这一问题上,表3显示,74.1%的文科生、69.5%的理科生、72.6%的艺术生认为学习教育学是重要的。所以,从三个表中可以看出,高师生对教育学是否感兴趣与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意向态度以及认为学习教育学是否有价值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由此可见,大多数高师生具有强烈的教育学学习动机,能肯定学习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以及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表1 高师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
表2 高师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
表3 不同科别高师生对教育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高师生学习教育学的情感体验。在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影响。[4]以上因素也直接影响高师生对公共教育学的情感体验。对“教材内容是否缺失”的调查数据表明(见表4),有51.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16.1%的学生认为缺少理论性。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教育学教材内容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学生当下学习和发展需要。对于教学方法而言,表5显示只有23.1%的高师生对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满意度较低。因此,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看,高师生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情感态度是不积极的,大多数不满意于当下的教育学教学。
表4 高师生评价教材内容缺失情况
表5 高师生对教学方法满意情况
3.高师生学习教育学的行为倾向。调查公共教育学上课时的表现,表6显示有20.2%的学生经常参与课堂讨论,43.8%的学生有时参与课堂讨论。对于课堂上是否会做好笔记和课下阅读相关教育学的书籍,多数人的选择是“偶尔”。可见,高师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是不高的,学习状态基本上是被动的。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师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缺少课堂做笔记的习惯,课程的学习效率偏低。同时,课下也没有积极的复习计划,学习行为只是随性而定,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学习方法欠缺等。因此,对于公共教育学的学习,高师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在行为倾向上表现出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欠缺。
表6 高师生学习教育学的行为倾向统计量
4.高师生学习教育学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行为自我调节的重要因素,因此,学习成绩、学习效果和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正相关的关系。对于高师生而言,教育学是公共课而非专业课,在态度和行为上都会有所放松和懈怠。从调查情况看(见表7),高师生学习公共教育学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降低了,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学习困惑,缺乏自信,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都影响高师生学习教育学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表7 高师生学习教育学自我效能感统计量
(二)高师生教育学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知上存在误区,缺乏稳定的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高师生在教育学的学习认知上存在误区,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教育学知识的必要性。他们认为,相对于实践知识来说,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用处不大,特别是对于日后不想或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来说,对教育学的学习更是持无所谓的态度。对教育学的认知偏错也使部分高师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缺乏稳定的兴趣,不能一直将专注点集中于教育学的学习中,只有当教师在课上涉及学生关心的问题或是学生实践参与的环节时,他们才会认真听课。学习动机不高导致多数学生在课上不能做好笔记,课后不注重对教育学教科书以及相关书籍报刊的阅读,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也少之又少,学习态度不积极。找不到好方法是不少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困惑。
2.教学形式方法单一,缺乏交流互动
调查发现,当前高师生教育学课程的组织形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大班化教学,而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突破,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记。大班化教学上课人数众多,教师难以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需求,教学的针对性难以保证。此外,讲授法作为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很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僵死状态,出现教师在上面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严重削弱了学生在课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大班式的教学环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减少了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即便是在课上安排了讨论交流,由于时间和人数的限制,也难以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程度低,学生几乎没有自己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改进现有的教育学课程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成了不少学生的期望。
3.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缺乏多元化和多样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希望通过教育学学习获得教育原理、教师工作常识、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习得仅仅通过课堂教师讲授是完全不够的,高师生只有从试教和观察别人的体验中理解并得到成为有能力教师的全面必要知识。[5]对没有任何教学实践经验的在校师范生来说,未来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师,实践环节必不可少。但是在高师教育学课程设置上,有限的课时大都花费在理论的讲授上,实践环节所占的课时少之又少,仅有的一个月左右的实习机会难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到教师工作中,使得高师生难以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情境中,难以体会到学习理论知识的价值。另外,在大班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因此,考试仍然作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水平,多数学生也表示这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评价方式,但是迫于考试压力,学生也只能为不挂科而在考试前仔细查找教师上课的相关资料,背诵课上的笔记,甚至带着侥幸和应付心理参加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也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现行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中,很少涉及对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教材的评价,也没有对师范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等的评价,评价形式过于单一,范围过于狭窄。
4.教材注重教育理论,内容抽象,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
合格的、适宜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学教材应该兼顾五个指标,即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启发性、时代性,多数师范生认为现使用的教育学教材理论性和系统性强,注重对教育学知识结构系统的阐述,注重对概念、理论、内容、原则、方法、意义的理论分析,缺少实用案例,内容显得空洞、抽象、庞杂。另外,教材的观点、内容陈旧,还未能充分吸收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缺少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观点、新内容,缺少了对教育实践领域新做法、新经验的总结介绍,更是缺少了对改革活动的探讨和研究。教材体系封闭僵化、枯燥乏味,缺少创新。
三、高师生教育学学习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对师范生的引导,激发教育情感
公共教育学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未真正踏入教师领域的师范生来说,掌握必要的教育学知识,了解教育思想以及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对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极为有益的。此外,从教师职前职后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公共教育学课程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针对师范生在教育学的学习认识上存在的对教育学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稳定的学习兴趣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让其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优越性,增强使命感。为此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丰富学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激发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而让学生能自觉认识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意识到教育知识的学习是连接理论与实践、职前与职后的桥梁,不断增强高师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为能更好地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授课教师也要注意对高师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教育学的相关书籍,积极关注教育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追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当前公共教育学多采用大班教学,教师授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的陈旧制约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生知识的习得,教育学的教学质量更是难以得到提高。为了改变现状,有必要推行小班化教学,在人数适宜的课堂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给学生带来更多自我展示、自我锻炼的机会,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改变目前公共教育学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对话的过程,[6]教师在课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要有意识地增加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案例学习、观摩教学等环节,给予学生质疑、交流、合作、对话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专题,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课上讲授内容、课后交流讨论过程中切身体验备课、上课、评课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学手段的革新提供了条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等也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之中,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难以表述的教育学知识、难以体验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生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出来,带给学生多方位的视听感受,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教育学的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改善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7]
(三)强化教学实践环节,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专业知识[8]的构成来看,实践性知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知识是从实践过程中、从教育实际操作中感知领会、他人无法传授和灌输的一种经验,是无法在纯粹的理论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对于高师院校学生来说,实践活动、实践性课程是其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重要渠道,但是从现有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设置来说,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学生除了集中实习和见习的时间之外,几乎没有接触中小学的机会,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运用于实践之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一味地接受间接经验,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直接经验,这都不利于未来合格教师的塑造和培养。因此,有必要在公共教育学的课程设置中多增加实践环节,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插实践活动,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教育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从事教育科学实践活动的需要。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中小学校听课、观摩、学习,辅助班主任工作,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请一线中小学教师开办讲座,当师范生的辅导教师,让学生熟悉中小学课堂,了解基础教育现状,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帮助师范生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胜任教师岗位。
(四)改革教育学课程评价制度,构建全面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发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调节等功能,并以此促进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现有的公共教育学评价体系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只注重以考试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对象、评价手段单一,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其他的因素,不能有效地发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因此,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首先,要尽可能将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全过程都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扩大评价的范围。其次,使所有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的主体都参与评价、接受评价,教师、学生等都参与到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的评价过程中,促使评价的主客体多元,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就评价方式而言,应注重形成性评价,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尺度也应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走向注重考查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课堂研讨、教育小调查、小论文以及实习作业等情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将实践活动成绩与书面测验成绩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综合、多方因素考量最终形成对学生的评价,并通过此评价真正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五)完善传统教育学教材体系,增强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教材”界定为: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或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9]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工具。当前师范生所使用的教材过于注重对知识理论的阐述,内容陈旧和过于抽象,缺乏实用性、时代性和启发性,学生难以感受到阅读教材的乐趣。为了让学生从教材中受到感悟,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切实改革现有教材中知识陈旧的观点和内容,吸收近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及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内容,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等,包括学生关注的与教育学相关的各类热门话题、教育动态等,体现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其次,以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重点,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解释要做到言简意赅;注重增加教师工作的典型案例,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打破书本与现实的界限,培养师范生应对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10]最后,教材内容还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内化教育知识,为此,教材中可设计灵活多样的思考题,将其与章节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寻求问题的最终答案,体会到学习教育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