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成渝“双城记”?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03-19蔡恩泽
蔡恩泽
新年伊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意味着,除了东部沿海的三大城市群之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被视作带动中国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已然上升为“国家意志”,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四增长极横空出世
这是中央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意义深远。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引领西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68号),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自《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以来,成渝城市群的生产力呈勃发之势,与日俱增,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外界普遍看好其可望及早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同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呼声也从未停止。
成渝双城经济圈何以能担当此任?第四增长极为什么会是巴蜀大地上的成渝双城经济圈?
成渝城市群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
明显的区位优势。成渝城市群是我国大西南的核心区域,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眼下,它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
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的西部地区,成渝城市群出类拔萃,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人力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较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等改革经验丰富,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日趋健全的城镇体系。重庆、成都两市对周边的城镇向心力较大,诸多城镇“归顺”迫切,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一批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趋势明显,县城(区)和建制镇分布密集,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113个,远高于西部的12个/万平方公里和全国的23个/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城镇间联系日益密切。
密切的经济社会人文联系。自古“巴蜀风情”撩拨天下。四川盆地的江河汇流处,诞生了大大小小的众多城市。通过水系和陆路,它们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未被分割。如今,它们有了一个经济学上的名词——成渝城市群。从古到今,成渝城市群渾然一体,内在联通性强,各城市间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经贸往来密切,区域交通、农业、商贸、教育、科技、劳务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毗邻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川渝合作进程逐步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对2017—2018年全国城市的竞争力比较,心思缜密的经济学家们发现,北纬31度以北的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在下降,平均下降6.5位;而北纬31度以南的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在上升,平均上升5.2位。
审视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北纬31°正好穿过长江流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在军事上称为“长江防线”,今天则为一条中国城市发展的“长江防线”。而成渝城市群正好毗邻北纬31°南侧,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况且成渝城市群历来是中国大西南的战略要地,在此建立成渝双城经济圈,对于促进中国东西两地的经济平衡,加速经济战略储备,稳定经济战略重心,提升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十分重要,有朝一日,当东部地区增长进入极限阶段,成渝城市群构建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好弥补其增长的“天花板”缺憾。
尤其是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相提并论,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
于是,成渝城市群欲脱颖而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肩头。因此,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开启通欧达海新时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是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千百年来共同面临的交通难题。值得欣慰的是,如今“蜀道难”已成历史的追忆。目前,西成高铁、宝成铁路、兰渝铁路“三线进发”,分别自北向南穿越秦岭山脉,将四川盆地与外界联结起来。特别是2017年,令人瞩目的兰渝铁路全线开通,与京广、京沪齐名,成为全国第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宜万铁路则开辟重庆与外界的东向通道。目前,以成都为中心的蓉昆高铁和蓉京高铁“成都—南充—达州段”即将开工,以重庆为中心的渝昆高铁、渝西高铁也已列入国家规划。这些通道,终将把成渝城市群融入到粤港澳、环杭州湾、渤海三大湾区8小时内高铁交通圈。届时,巴山蜀水与外界的联结会便捷得多。
至此,成渝双城经济圈北向已成坦途,东向打到了瓶颈,但其交通路线图不限于上面的表述,更远大的抱负在西向和南向,即通欧达海,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通道,更加注重抓好大开放,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带动作用。
通欧——“渝新欧”和“蓉欧”两条通欧班列,让成渝城市群连通了欧洲,一个全新的对外经贸格局在不经意间被塑造出来。
渝新欧班列运行路径从重庆直辖市始发,经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转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耗时是海运的1/3,成本是空运的1/5。
2011年年初,首趟渝新欧班列发车,开创了我国中欧班列的先河,成为开行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带动产业最强的中欧班列。截至2019年4月,渝新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3500列。以渝新欧为代表的中欧班列已然成为中欧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一张极具代表性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