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城记》

2016-11-23鲁永进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双城记社会转型

【摘 要】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用充满温情的笔触向世人展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所出现的“人性”的扭曲、异化的现实,将他对社会、人性的童话式理解通过《双城记》表达出来,《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最杰出的代表作。本文首先阐述了《双城记》的特点,其次,深入探讨了《双城记》对人性美的赞扬和《双城记》对人性丑恶的鞭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城记;社会转型;人性写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34-02

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也是从饥饿屈辱中逐步成长并成熟的作家,这些经历让他对所处的世界和社会有着更加独特的认识和理解[1]。他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他向世人展示了19世纪社会转型期中英国社会所出现“人性”的扭曲、异化的现实,将他对社会、人性的童话式理解通过《双城记》表达出来,《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2]。在《双城记》里,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阴险残忍的埃佛瑞蒙兄弟,老实忠厚的洛瑞,温柔美丽的露西,高尚优雅的查尔斯,忠诚豪爽的普洛士小姐,无私崇高、内心热情的西德尼,善良正直却历经坎坷的马奈特医生……复杂的仇恨纠缠不清,而这也是那个时代各色人士的真实写照[3]。可以说《双城记》就是一部描述英国维多利亚社会转型期的人性写真的作品。

一、《双城记》的特点

《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晚年时的作品,是狄更斯在有了更加深厚的社会经验和透彻观察之后,做了一定准备的作品。所以,它所包含的思想更为深沉,选取的视角更加广阔——不仅体现在空间上(伦敦巴黎,英国法国),还体现在法国大革命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大革命以前,通过诸多场面的细节描写,用辛辣讽刺的文笔和深沉的语调讲述了法国贵族的奢靡和对人民的欺压以及草菅人命。细节处的描写,比如侯爵马车压死孩子时人们脸上的表情,孩子父亲的动作,还有德发日太太的神态,这些表面平静的背后暗藏着仇恨的波涛,造成一种紧张诡异的氛围,透露了人民对于贵族的仇恨,作者也给予了这些广大的苦难群众同情与怜悯之情怀,所以,他们的反抗一定会是十分强烈的、摧枯拉朽的——事实也正是如此。而可贵的是,作者不再单单以为“造反有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清楚地看到了矫枉过正的一面,正如罗兰夫人临刑前所说的那般:“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这里不仅仅说的是法国贵族,还有革命暂时成功后的人民,曾经承受了沉痛苦难的人民,他们如今翻身做了主人,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时,大家的日子会不会比以前真的好过。就历史的事实而言,显然不是这样,革命时高喊的那个理想社会从来就没有来过,没有真正的平等(否则那个小裁缝的遭遇就不存在了),没有真正的博爱(德发日太太满心仇恨何来的爱)、没有富裕(大家都是一样的穷,如何富裕)……随之而来的是恐怖,是小心翼翼地生活,是一群人性已经扭曲的魔鬼。审判的法庭没有变得光明公正,监狱没有发挥自己正确的职能,整个国家面临的是更深远的灾难。“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推翻了一个旧制度的毒瘤后,没有科学英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指挥,那这个国家就还是软弱无力的病人,甚至可能因为没有好好护理而有更严重的并发症——善良的人民变成魔鬼,或被逼着变成魔鬼,大家都一起疯狂,完全失去了理智,倘若你还有理智,你就会变成大多数的敌人,所以,你要么死,要么疯。

二、《双城记》对人性美的赞扬

《双城记》中的核心人物是马奈特(法国医生),整个《双城记》都是围绕着在社会转型期马奈特的人生经历来进行描述。由于马奈特偶然目睹了侯爵兄弟的暴行而遭受迫害,让他家破人亡,甚至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法国里昂的巴士底狱,出狱的时候基本是神志不清的人,好在他女儿露西“不抛弃不放弃”地对他细心照料,最后马奈特重新获得新生,对其所爱的人无私地奉献了全部的关爱。当马奈特看到达内和露西真心相爱时,他将个人恩怨完全抛至脑后,真心成全了这两个年轻人的幸福。达内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被捕,又是马奈特凭借着自己的勇敢、真诚来赢得暴动群众的支持和同情,最终将达内从监狱里救出。马奈特的宽容、马奈特的善良、马奈特的正直都无不显示出人性中最光辉的仁爱和最伟大的父爱,让人感动[4]。

达内是《双城记》中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达内出生在高贵的埃弗雷蒙德家族,高尚正直、仪表堂堂,他十分厌恶法国贵族欺压穷苦劳动人民的残忍行为,毅然决然地将巨额家产放弃而移居英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当达内遇到露西之后,二人相亲相爱、成婚生子,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是不久就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达内的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埃弗雷蒙德家族在法国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当然就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当老仆人加贝尔身临险境而向达内求助时,达内立即只身前往法国,丝毫不顾个人安危,只是为了挽救一个老仆人的安危。我们在达内身上同样可以看到“高尚”、“勇敢”、“善良”、“正直”的人性美[5]。

贯穿《双城记》全文的女主人公是露西,她的智慧、纯洁、孝顺、和善让每一位读者都深深感动,当神志不清的父亲出狱后,露西细心照料,让父亲逐渐恢复了健康和记忆;当达内被抓入监狱之后,露西每天下午都会坚持去监狱围墙对面站立两个小时,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始终坚持,只是为了能够让监狱中的达西看到一眼;当卡顿堕落、颓废之后,露西并没有对其漠视或者抛弃,而是仍然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卡顿,鼓励他、支持他,当卡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达内的生命之后,露西每年都会在卡顿死亡的那天为卡顿哭泣。露西的美德仿佛是撕破厚重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同时,《双城记》也没有对法国大革命中站起来的革命者予以全盘否定,人性的希望和光芒也在这些人的身上得到了较好体现,当革命者知道露西原来是备受人们尊敬的马奈特医生的独生女时,他们自发地为熟悉的马奈特医生发出大声的欢呼,当达内被法庭当场宣布无罪释放时,革命者热泪滚滚、一拥而上地与达内拥抱,欢呼庆祝他回家[6]。

卡顿是《双城记》中最能诠释“人性美”的人物,也是被查尔斯·狄更斯最为看重的人物,他有思想、有才华、有追求,但是生活的挫折让他变得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意志消沉,但是无论如何,他都保持着一颗美丽的心。他深爱着露西,虽然露西并不爱他,但是他仍然对露西家发生的事情密切地关注,他用他的智慧在法庭上解救了情敌达内,后来为了让露西幸福,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换达内的生命,这些行为让读者深深感动。作者狄更斯曾说过,《双城记》中最让他“无比激奋”且又“深受感动”的人物就是西德尼·卡顿。所以,西德尼·卡顿才是《双城记》中真正的主角,是英雄,无限的崇高在他身上体现,他星光熠熠,所有人都黯然失色了。尤其是最后的那段独白,简直就像耶稣在布道——“我现在做的是一桩大好事情,远远胜过我一向所作所为。我现在去的是一处大好归宿,远远胜过我一向所知所解。”

三、《双城记》对人性丑恶的鞭挞

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也通过一系列的反面人物来鞭挞人性的丑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发日太太,德发日太太很早就失去了亲人,备受压迫,可她仍然保持从容不迫、稳重成熟。但是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德发日太太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在仇恨的作用下丧失了理智,日益变态、日益残酷、日益凶狠,坚决要将达内送上断头台,甚至还希望能够一并处死马奈特医生和露西,人性中的光辉彻底被德发日太太心里的仇恨所磨灭,最后在自己炮制的闹剧中死在自己的枪口下[7]。查尔斯·狄更斯也是希望通过德发日太太的结局来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展现出来,社会的主流并不是暴力、血腥,若一味采用极端的反抗方式,那么必将也会让自己被葬送。正如文学大家梁实秋曾说:“狄更斯不想写革命史,他只要捕捉社会转型期那一时代的气氛,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报何时了?只有仁爱的心才能挽救浩劫。”恶之后昙花一现,而善则会永世长存。查尔斯·狄更斯希望能够让读者明白,革命暴力在维护其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往往会使更多的“人”陷入邪恶的暴力之中,成为盲目的杀人机器,也会使人身上的慈善、友爱、同情等宝贵本质荡然无存;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存在着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四、结语

一部伟大的作品,一定要表现一定的崇高的东西,它才值得被人永记。查尔斯·狄更斯就是通过《双城记》来谱写了一部社会转型期的人性写真,从而让我们得到智慧,更好的生活,升华人性,体会永恒。

参考文献:

[1]孔维,魏彬彬,穆怀畅.是以德抱怨还是以恶治恶——谈狄更斯《双城记》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20(02):120-124.

[2]臧嫦艳,郭月琴.《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气质[J].名作欣赏,2012,19(12):122-125.

[3]胡明敏,孔维,魏彬彬,穆怀畅.试论《双城记》中卡尔顿伟大牺牲背后的非凡意义[J].新西部(理论版),2012,20(03):103-106.

[4]邱细平,王桃花,何素芳.《双城记》中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解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04):176-180.

[5]阮凌.浅析由《双城记》人物形象折射出的人道主义精神[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8(09):141-145.

[6]白雪,张金宝.抓住读者期待心理的狄更斯小说《双城记》[J].学理论,2013,18(17):178-181.

[7]吴敏.《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人道主义的“谴责”与“幻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4,17(06):165-169.

作者简介:

鲁永进(1974-),男,江苏东台人,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河海大学硕士。职称: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双城记社会转型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