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2020-03-19温宽宏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麻醉效果罗哌卡因超声引导

温宽宏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这一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全部患者都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甲组注入20ml的0.5%罗哌卡因,乙组注入20ml的0.25%罗哌卡因,并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甲组麻醉起效时间与恢复室停留时间比乙组短(P<0.05);甲组镇痛持续时间比乙组长(P<0.05);甲组并发症发生率5.88%,比乙组的29.41%小(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0.5%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3--02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属于骨外科一种常用麻醉方式,在手臂与肩部应用[1]。最近几年,伴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可使麻醉效率有效提高,但不同浓度的麻醉药物对麻醉效果有不同影响[2]。现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予以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这一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行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全部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且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按照双盲法分为2组,甲组34例患者中,有男19例,女15例,年齡19~61(40.25±21.35)岁。乙组34例患者中,有男17例,女17例,年龄20~62(41.42±21.54)岁。两组性别等资料的处理上发现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进到手术室后,利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进行持续监测,使外周静脉通路有效开放。患者选择仰卧位,两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利用便携式超声仪(Mindray)扫描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于前斜角肌外下方确定圆形或类似圆形低回声神经干后,将超声探头移动,于锁骨重点与上窝依次对锁骨下动脉与臂丛神经进行探查,在超声图像中间放置臂丛影像,选择7号注射针头,选择延长管和注射器有效连接,把穿刺针从超声探头外侧端进针,在图像呈现针尖与肌间沟臂丛神经根接近时,把穿刺针有效固定,没有回血情况后缓慢注入局麻药物,这时药液于神经干周围扩散,于横切面上液性暗区表现处洋葱圈样变化。选择0.9%氯化钠溶液分别稀释浓度为0.5%与0.25%的罗哌卡因。甲组注入20ml的0.5%的罗哌卡因,乙组注入20ml的0.25%罗哌卡因,注射时多次回抽,确保没有空气、脑脊液以及血液出现,并对患者的反应认真观察。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用针尖对患者尺神经以及上肢正中神经等支配的皮肤区域进行测试,在患者没有痛感时表示为麻醉起效)、恢复室停留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包括误刺血管、手部异感以及烦躁等)。

1.4 统计学分析

按照统计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如并发症)与计量资料(如镇痛维持时间等)分别表示为(%)、(),检验用、t,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阻滞效果

如表1:甲组麻醉起效时间与恢复室停留时间比乙组短(P<0.05);甲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比乙组长(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最近几年,伴随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超声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运用,可使准确定位麻醉部位,促使麻醉成功率有效提高[3]。罗哌卡因属于局麻药物的一种,主要是单一对映结构体长效酰胺类S型药物,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以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可对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有效抑制,使神经兴奋和传导有效中断[4]。相关研究显示:罗哌卡因的理化性质在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之间,由于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较理想,中枢神经的毒性比较弱,所以,会形成一定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其也是区域神经阻滞的首选药物。现阶段,对于罗哌卡因浓度和麻醉效果的关系成为本领域研究的重点。有学者经研究发现,0.75%罗哌卡因由于阻滞平面比较窄,持续时间比较长,0.375%罗哌卡因由于痛觉阻滞平面较大,持续时间比较短,容量增大不良反应会明显增多[5]。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麻醉起效时间与恢复室停留时间比乙组短;甲组镇痛持续时间比乙组长;甲组并发症发生率5.88%,比乙组的29.41%小,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0.5%的罗哌卡因,可缩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室恢复时间,延长镇痛时间,减少并发症出现。

参考文献:

郭能起,吴论,伍嘉艳,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8):109-110.

欧阳小红.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20):100-101.

高孝坦,郑晓春,李学山,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6):74-76.

张清文.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13):125-126.

汤定荣,尹琪,范云霞,等.相同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36):110-112.

猜你喜欢

麻醉效果罗哌卡因超声引导
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分娩镇痛及对母婴安全影响
无痛胃镜检查中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研究
七氟烷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探析等效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麻醉中的临床效果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在烧伤休克期的麻醉作用探讨
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苏醒期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术后硬膜外镇痛6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