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边境小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为例

2020-03-19王雨君孙海宁王青松

经济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绥芬河市市民活动

●王雨君 曾 雪 孙海宁 王青松

自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快。边境城市作为同境外各国交流的门户和窗口,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绥芬河市是黑龙江省的直辖市,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直接接壤,是我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城市,也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城市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绥芬河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境内的国际商都。对外开放不仅包括经济的开放,也包含着文化的交流。在边贸经济欣欣向荣发展的同时,绥芬河市受到俄罗斯文化影响也比较深。文化,对内是城市发展的磁力线、驱动力、是塑造“城市人”的关键因素。对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尺度。绥芬河市作为开放的边贸城市,研究其文化建设情况,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绥芬河城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城市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我国的学者倾向于将城市文化划分为城市物质环境与意识形态两个部分。前者指的是“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的整体空间形态、总体布局、建筑形态”,后者指的是包含“社会网络、价值取向、社会风格和历史传统”等要素在内的城市环境氛围。与之相对应,城市文化建设也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一)绥芬河市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

一个城市的建筑能代表该城市的文化品位。绥芬河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拥有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等文化建筑。其中图书馆建设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图书馆是知识公共设施,在城市知识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是传播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绥芬河市图书馆在黑龙江省全省县级馆中率先实现总分馆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在社区学校建立自助分馆,截至2018 年底图书馆图书藏量141918册。从2015 年开始,绥芬河市推动“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工作的展开,建设基层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实现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省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成为市民接受终身教育、开拓眼界、提高自身竞争力、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一个场所。绥芬河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为当地及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保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化增强边境城市的凝聚力,转变了城市居民关注城市发展参与城市建设的观念与态度,充分发挥了文化“磁力线”的作用。

(二)对内主题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绥芬河市积极开展对内的主流教育活动,围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总体布局有序开展。例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文化文艺演出以及主题宣讲等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等场所的文化教育功能,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积极宣传主题思想,提升思想影响力,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营造浓厚的红色历史文化氛围,燃起绥芬河人民的红色历史情怀和家乡文化认同感,塑造主流思想引导下的城市市民新形象。

(三)边境城市文化定位精准

绥芬河市的城市文化定位是中俄交融文化,对于所处地理位置而言,其城市文化定位精准并且在市民的认知中,有83.45%的市民认同这一观点。在绥芬河市,中俄文化交流是一种常态,多次举办中俄文化艺术节、中俄国际摄影展、中俄国际音乐诗会、中俄油画交流展等中俄文化交流活动。绥芬河市在中俄文化交流的活动中传播不同文明生活方式,特别是传播两国的精神文化,也塑造出绥芬河市市民独有的市民性格;并且在构建和谐的边境关系,推动中俄双方友好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和谐交流推动城市互信,以互信推动发展,文化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驱动力。

其次,绥芬河市积极推动文化古迹的保护工作,落实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强化责任意识,促进大白楼、俄驻绥领事馆旧址等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充分挖掘东北亚地域历史文化包括俄罗斯文化,重点展示其中的民俗特色,增强群众性城市文化记忆,弘扬和推动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为城市文化建设开拓新方面。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边境城市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文化作为城市“磁力线”、塑造力、驱动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本城市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影响力,为实现城市持续性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绥芬河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绥芬河市的文化建设情况,设计《边境城市之魂——绥芬河市城市文化建设调查研究》问卷,总计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139 份,有效回收率达92.7%。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绥芬河市城市文化建设存在以下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1.文化设施建设不全面。首先,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不足。有66.91%的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设施持基本满意的态度,23.74%的市民持基本不满意的态度,同时有52.52%的市民认为活动场所存在数量少、环境差、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问题。虽然绥芬河市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突出成就,如图书馆建设良好,但也存在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市民对于体育馆的建设并不满意,一方面是体育馆数量不足,且位置分布不合理,对于远离体育馆的市民不够便捷;另一方面是认为体育馆内部提供的运动设施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市民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足以及对市民对于文化设施的切实需求了解程度不高,在基础设施上不能有效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其次,文化场所建设种类不丰富。根据市民所期待的文化活动类型以及绥芬河市自身文化场所的建设情况可知,绥芬河市缺乏举办大型展览的专用场所,并未建设举办话剧、歌剧、音乐会等活动的建设成本较高的场所,致使这类文化活动难以举办、所举办的活动规模有限以及所举办的活动对参加人员有限制要求等,这些问题的暴露展现出绥芬河市文化场所的建设种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满足市民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

2. 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市民参加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各类讲座、培训等,据了解这类活动,多由单位、学校等机构组织前往,但对于期望的文化活动来说,人们则更加想要参加艺术展览、各类展会和话剧、歌剧、音乐会等活动,人们的文化需求同城市所提供的文化供给之间存在着不匹配,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三种:

首先,场馆利用不足,以艺术馆为例,仅有15.11%的市民经常前往,并且该类场所举办的艺术展览、各类展会少,导致文化场所闲置,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得市民需求得不到满足。

其次,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因循守旧。文化活动形式多以展览、演出为主,但内容更新换代慢,多为同一内容循环重复,造成市民审美疲劳,积极性差,主动参与意愿低。

再者,文化活动有效参与度低。文化活动多由政府或企业举办,其票务由政府或企业内部供应。即使市民有时间有意愿参与活动,但获取票务渠道少难度大,普通市民难以真正参与其中,政府举办活动的初衷与活动的落实情况不符,导致文化活动难以真正有效发挥其作用,流于形式。

图1 绥芬河市民参加过的活动与愿意参加的活动类型对比图

(二)宣传力度不足

1. 文化政策宣传不足。绥芬河市市民对于绥芬河市政府制定的相关文化政策了解程度不高,62.08%的市民对于文化政策处于一种基本了解和不太了解的程度,还有2.88%的市民对于城市的文化政策完全不了解。在职业和对文化政策的了解程度的交叉分析中,发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对于文化政策的了解程度也并不高,处于一种基本了解的程度。由此可见,绥芬河市政府对于城市相关的文化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市民对于文化政策的了解程度低。文化政策是推动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政策对于这个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依据自己因地制宜的文化政策进行文化建设,市民对于文化政策的了解程度,深刻的影响着文化政策的实施和推行,同时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图2 绥芬河市民对于文化政策了解程度

图3 绥芬河市民职业与政策了解程度交叉分析

2.文化活动宣传不足。根据调查反映出绥芬河市市民了解文化活动的渠道较少,多为单位、学校组织或者推广宣传,政府是将宣传任务依托于市民所在的组织团体等,在此方面并没有将文化活动宣传工作有效落实。同时,文化活动的宣传方式、力度存在问题,如只是一味地张贴宣传海报或者组织内部通知等,在某种程度上,宣传方式、力度的不足导致市民对于文化活动的类型、内容缺乏了解,进而使得一些文化活动对于市民而言缺乏吸引力,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绥芬河市的文化活动的宣传渠道不足,宣传方式单一,对于市民的吸引力较小。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

绥芬河是一座中俄文化交融的城市。在其政府门户网站上,也明显标注着与俄罗斯有关的经济文化政治导览,而在其政府网站进行“文化”词条搜索每页近1/5 的内容都是与外来文化有关。

1. 对市民生活产生影响。在我们对绥芬河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约39%的市民认为外来文化对其生活有一定影响,无论是日常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还是休闲娱乐活动,甚至是思想观念层面接受到的信息。通过数据我们更进一步得到信息: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外来文化对自己生活影响大的多为2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作为年轻群体从其接受讯息、参与活动、个人观念等方面都相较于年长者更多元化、与时俱进、具有更强的接受度。当其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时,又由于自身年龄段较低,辨别能力较弱,所以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表1 年龄与外来文化对市民生活影响程度交叉分析表

2.对本土文化有一定冲击。约45%的市民认为外来文化对本地特色文化冲击大,而对于本土文化本身来说,外来文化进入本地会对其造成冲击然后才开始寻求交流融合的新出路以达到文化交融的和谐局面,而绥芬河对本地的文化形式定义即为中俄文化交融,那么外来文化必然对其产生冲击。例如文化活动形式转为中外活动居多、文化政策的偏向等这些对于本土文化都有影响,但是寻求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平衡点既是保护本土文化的出路,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途径。那么本土文化如何发展,中外文化如何平衡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图4 对外开放对绥芬河市特色文化冲击影响程度

三、绥芬河城市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扩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政府加大对绥芬河市城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首先,丰富文化场馆建设,在原有的场馆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基础性文化设施,为多样化的城市文化活动的举办提供充分的活动场所,让不同区域的市民都能参与文化活动,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其次,完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征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之处以及市民的需求,以便政府能够对症下药,把资金投入到市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民自身需求,提高市民满意度,加快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最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对文化古迹的保护、文化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寻求新的替代方法

充分利用绥芬河市已有的文化场所,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使得城市各类文化场所得到有效地使用,提高城市已有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文化活动举办成本。对于不方便建设或建设成本较高而使用频率不高的文化活动场馆,可以将城市已有的文化场馆进行相对应的改造,使得其可以承接部分不同的文化活动的举办。例如,音乐厅、剧院等场馆的建设成本较高并且对于其质量的要求也高,但是其使用频率相较于其他场馆而言低,同时绥芬河市的人口规模和其他方面的相关要求不足以支撑场馆的日常运营,那么可以在城市内寻求其他的场馆举办此类活动,可以充分利用体育馆等场所,提升相关的设施水平,举办音乐会、话剧、演出等活动。另一方面,对于城市有相应场所但其不能满足文化活动规模的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广场、空地等场所,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满足市民的需要,比如可以在广场举办大型的艺术展览,提升文化活动的规模和受众。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文化设施,发挥文化设施潜在的能力,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文化建设中的浪费现象,降低城市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降低城市文化建设的难度,提升文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三)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活动吸引力

首先,充分了解城市当前举办的文化活动的类型以及市民对于文化活动的具体需求,积极举办市民需要的、易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对于市民的吸引力,提升市民的参与度,促进文化活动发展。接着,推陈出新,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第一,以城市文化定位为内核,依托城市特有的文化资源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以绥芬河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为场所,顺应我国2022 年冬奥会举办热潮,开展冰雪文化运动,丰富活动种类。第二,以节庆为契机,开展各种节日庆祝活动。文化是节日的核心,因为节日中蕴含着相应的文化内涵,使得节日更加具有活力和意义。借助元宵节、重阳节等我国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庆祝活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圣诞节、春节等中西方重要的节日,举办中外交流活动,在歌舞中实现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以地区特色节日——绥博会为契机,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内涵,推动当地文化交流。

其次,重视社会各主体在文化活动建设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举办民众喜欢的文化活动。各单位、企业直接与民众接触,最为直观地了解民众的需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填充文化活动中的空白,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完善票务获取渠道,使普通市民有机会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当中。

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弥补社会文化活动举办的不足。为社会优秀文化活动的举办提供必要的资金、场所、相关政策的支持,减轻社会优秀文化活动举办的难度,降低文化活动举办的成本,提升社会力量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贡献,丰富文化活动种类,提升其对于市民的吸引力,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扩展文化宣传渠道,提高政策宣传力度

首先,政府应充分利用现在大众传媒技术、社交媒体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就城市文化对市民进行宣传,提升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程度,明确城市文化的定位,避免市民对于自身城市文化的定位出现偏差,不利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推进;并且,加大对于城市文化政策的宣传,拓宽城市文化政策的宣传渠道,提升市民对于城市文化政策的了解程度,一方面,可以避免市民由于对文化政策不了解导致对于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认同度低,进而导致政府推动城市文化建设难度大,另一方面,市民充分了解当地文化政策,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于文化建设的意见或者建议,弥补政府政策中的漏洞和不足,完善政府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推动政策的优化,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其次,城市文化传播必须充分借力新媒体。以网络视频、创意广告等轻松娱乐的方式传播城市文化内容,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中,实现高效的互动传播。结合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加大对于城市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同时提升市民对文化活动的关注度,提高市民对于城市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避免单位、学校等组织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市民参与文化活动打击市民积极性。通过对于文化活动的宣传,间接提升市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市民自觉参与文化活动,改变市民对于文化活动传统的观念,有利于从市民的思想观念上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方法。

(五)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保护自身优秀文化

加大绥芬河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投入力度,推动绥芬河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自然、地理、文化优势,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借助各种文化场馆,开展各种展览,音乐会等活动,实现中外艺术的交流与碰撞;借助中外重要节日,开展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市民对于外国习俗、文化的了解。

加强市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保护自身优秀文化。首先,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通过教育手段提升青少年对于自身优秀文化的认同。青少年年龄小,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影响,外国文化对于低年龄段的市民影响较大,所以要加强对于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对本地文化的学习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构建以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的特色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中提升青少年个人辨别能力和文化学习能力,提高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其次,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对节日背后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举办与节日相关的文化活动,对优秀的文化进行弘扬,提升民众对于文化的认识,为发扬地区优秀文化培育良好的土壤,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中自身优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最后,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以及相关的建筑、遗址、节日,弘扬我国的爱国精神,避免边境城市中外来文化对市民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提高边境城市文化安全。

四、总结

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文化的权重日益增大,边境城市更应着眼于城市的内核——精神文化建设。边境城市的文化建设是边境城市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在对外开放中推动边境城市文化建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在推动边境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其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立足于边境城市自身,因地制宜,寻求边境城市长远发展之路,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绥芬河市市民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绥芬河市对外经贸提质增效研究
这个暑假真带劲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绥芬河市居民参与健身俱乐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