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31 个省域面板数据的检验

2020-03-19秦三毛

经济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变量

●秦三毛 温 治

一、引言

技术进步是国家、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关键,随着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逐渐受到学者、企业、政府的关注。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常常处于领先地位,可见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大量的资本投入、政府支出及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但是,受到各地区地理位置、资源、产业格局等影响,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发展快速,西部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部居中。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水平,转变增长模式,解决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形成整个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态势。因此,研究技术与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状况影响着各地域发展现状,技术进步快慢影响着各地域未来发展情况。中西部与东部相比,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创新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造成中国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因此,从技术进步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问题,并从科学技术角度提供改进措施,提高创新水平,引导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二、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经济集约发展,经济较快增长又会反哺于技术进步,更多资金可以用于科学技术,从而又大幅推动技术进步,极大提升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接下来,科学技术水平的增强又会进一步加快科技革命的到来,提升TFP,提升要素贡献水平,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此进程起初由企业追求科技进步所引起,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企业会不断强化技术,提高所生产商品的差异性以顺应消费者需要,提升商品售卖率,增强与同类商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各企业纷纷进行此过程,以前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逐步被新的商品所代替,商品供给随着需求发生改变的过程会引起新行业兴起,旧行业衰退,从而引起产业也随之变化,形成产业升级发展向好的局面,进一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下文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微观层面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熊彼特认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是企业家,逐利性是他们共有的特性,企业想要长期具有低成本生产潜力,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

1. 技术能够促进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形成。技术进步常常会使得一部分要素的边际产出高于另一部分,技术进步能够加快要素间替代与重新组合,能够显著增强要素的利用率,大幅减少成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作用: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优化劳动者质量,提高劳动的边际产量,实现劳动力与其他要素的重新组合及更优配置;二是科技进步能够提升资本的利用率,增加其边际产量,加快资本的使用与流动,实现资本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重新组合;三是科学技术能够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使其更科学、高效地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生产。

2. 技术能够促进新资源的供给。科技进步能够开发出新资源,将新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中,从而减少费用支出,增加产出。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作用:一是能够开发出供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更多的资源,破解稀缺性难题,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不存在的、新的资源逐步被开发、使用,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同时有效地延缓了边际产量的下降;二是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率,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地延长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深入挖掘可供再次使用的资源,减少投入消耗。

总之,技术进步能够增加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促进经济发展。

(二)宏观层面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1. 科技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内部更趋合理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新产品有着不停地追求,而新工艺、新产品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这种方式产生的。技术的发展又会改变商品对于消费者的效用,偏好随之而变,造成局部地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使得产业发生更新换代的变动。

2. 技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技术可以促进企业采用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引进新设备、增加技术含量这些内涵式增长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用来代替通过增加资金或者劳动力的方式扩大产出的外延式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方式通过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带动经济总产出增加,而集约型增长方式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技能,降低能耗,节省成本,绿色生产,实现高质量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三、模型设计、变量说明与数据描述

(一)模型设计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技术进步对我国省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上文已经从理论层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里从实证角度设计如下模型:

上式中,i 代表中国各个省市,t 代表时间,GDP 代表经济增长状况,ST 指代技术进步水平,υ 代表各省无法观测的个体效应,ε 是模型的随机扰动项,X 是控制变量,β 表示控制变量的系数。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政府支出水平(LG)以及贸易开放程度(TR)作为控制变量,则式(1)改写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存在,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等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式子可以写为:

(二)变量说明

本文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依据数据可得性原则,将我国香港、澳门及台湾三个地区除外,选取中国31 个省市2008—2017 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取自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变量说明如下:

1.被解释变量是各省域经济增长状况(GDP)。

2.核心解释变量是技术进步。参考现有研究成果,采用一般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来衡量技术进步水平。

3.控制变量是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政府支出水平(LG)、贸易开放程度(TR)。资本投入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劳动投入通过地区按三次产业划分年末从业总人数衡量;政府支出水平即政府支出规模,用各省(市)地方政府预算支出来衡量;我国各省(市)贸易开放度用该地区进出口总额表示。

(三)数据描述

各变量的样本描述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省域整体及东、中、西部分地区的变量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一)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选择

对于短面板数据而言,上述方程中υi是不可观测变量的个体效应,而且它可能与解释变量相关,常用的OLS 回归可能会造成解释变量系数的估计出现偏误。如果与特定省份有关的υi与解释变量不存在相关关系,那么随机效应模型更为有效,反之,固定效应模型更为有效。在上述选择中,Hausman 检验可以在统计意义上拒绝其中一个模型。本文的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豪斯曼检验值是107.11,P 值是0.0000,故强烈拒绝原假设H0: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即不存在系统性偏差,应该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下面分析。

(二)技术进步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采用上述模型对其进行回归,表2 展示了具体估计结果。

其中,模型1 是经济增长仅对解释变量技术进步进行回归;模型2 仅对控制变量:各省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政府支出水平以及贸易开放程度进行回归;模型3 是在模型2 的基础上将解释变量科技进步指标引入,并采用普通标准误得到的回归结果;模型4 同样在模型2 的基础上将解释变量科技进步指标引入,采用稳健标准误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稳健标准误可以克服异方差与自相关对模型结果的影响,故模型4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表2 科技进步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

从表2 可以看出,技术进步的系数是正值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不断提高技术投入,科技进步得到迅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不竭动力。各控制变量显示,资本投入、政府支出水平以及贸易开放程度有效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劳动投入同样促进经济增长,但其显著性略差。这里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劳动力数据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如果劳动力数据质量没有问题,那么说明单独靠增加劳动投入的“劳动密集型”增长模式并不能显著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水平。相较劳动投入,资本的系数更为显著,这说明中国各省市考察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这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白重恩等,2007; 姚先国等,2009;等等)。

(三)科技进步对东、中、西部经济的差异分析

为考察技术进步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差异性影响,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表3 为模型估计结果。

表3 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东、中、西部对比

模型5、6 针对的主体是东部地区,7、8 是中部,9、10 是西部,其中模型5、7、9 是被解释变量: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仅对核心解释变量技术进步进行回归,模型6、8、10 分别在模型5、7、9 的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政府支出水平以及贸易开放程度得到的回归结果,上述模型均采用稳健标准误。

从表3 可以看出,技术进步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西部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东部与中部,这一结果让人感到非常的意外,但稍加分析,这个意外也在情理之中。一般而言,东部长期科学技术投入要高于中、西部,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入,导致科学技术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必然会使科学技术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放缓,是导致东部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略逊于西部的重要因素。而且,响应“西部大开发”等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战略,西部地区的科学技术投入水平在观察期内大幅度增加,这同样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充分说明科技进步能够显著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五、政策建议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技术进步水平

长期以来,中国各地区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对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有限的问题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构建以政府政策引导、激励和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应该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技术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通过制度制定与舆论导向,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激发各类研究主体的创新潜力,激发更多高校、企业投入企业研发。高校进行的更多是基础研究,间接作用于生产,而企业是创新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所形成的成果能够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两大主体相互协作,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从而产生出新产品与新的生产过程。而且,应该构建与之配合的科学可行的监督反馈机制,约束各主体研发活动,提升技术进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二)培养研发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人才合理流动

科学技术能够提高要素利用率,缩小地域间差距。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研发人才的培育与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一方面,为研发人才、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实现技术进步重要的路径。要建设人才队伍,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增强对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资金支持,对研发提供经济基础。而且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培育企业、社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步。地方政府应积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及安置家属、子女的配套措施,增强地区人才软实力,把产业资本和科技人力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发和创新。

(三)充分发挥各区域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因地因时制定优惠政策

要实现各区域之间协同发展,要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就需要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统筹产业发展规划。一要充分利用市场功能,让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起来,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调整企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更优配置,改善产业发展格局,缩小区域间差距。二要地方政府在立足本地区自身状况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出台有关科技进步优惠政策,通过积极采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形式手段,构建起新产品、新成果发布和交流市场,实现各项先进科技成果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有效转化。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变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抓住不变量解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也谈分离变量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