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治疗与转归的影响

2020-03-19赵阳孙桂芝

河北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梗病患疾病

赵阳 孙桂芝

心肌梗死(心梗),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病于中老年人[1]。该病的病因包括不合理膳食、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吸烟、年龄等,特别是很多患者的基础疾病比较多,心梗后心功能差、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面对心肌应激时常常难以应对,极易出现心理障碍[2,3]。很多患者在得知自己确诊心梗时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应激反应,可在临床表现出来为言语上寡寡郁欢、治疗不配合、对医务人员做出的医疗行为持怀疑态度[4,5]。心理应激反应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使儿茶酚胺、醛固酮等激素排泄增加,导致机体脉搏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心排血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从而加重心血管反应,不利于患者的健康恢复[6-8]。心理护理是是一种跨学科、深化整体的、综合的医疗护理模式,包括集体心理治疗、个体心理治疗等,对疏导患者心理,减轻精神症状有很好的作用[9];其也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对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0,11]。本文具体探讨了心理护理在心梗患者的应用对疾病治疗与转归的影响,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到2018年8月在本院住院诊治的心梗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心梗的诊断标准;年龄25~60岁;均为初次发作,病情允许参与研究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有基本的听力、口语、阅读能力;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严重沟通障碍及检查不配合者;精神病史或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患影响交流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心理组80例与对照组63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梗死面积及年龄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梗死面积(%)性别(例,男/女)年龄(岁)受教育年限(年)体重指数(kg/m2)心理组(n=80)13.22±2.1945/3548.25±2.1713.33±3.3823.29±3.11对照组(n=63)12.87±1.4734/2948.30±2.2212.76±2.5623.11±2.93t(χ2)值0.6550.0740.0880.4560.187P值0.5620.7860.9640.8110.877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为健康宣教、合理指导患者饮食、依据医嘱指导患者用药等。心理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第一阶段护理:入院开始阶段,对患者实施“他人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护士讲座式与权威式教育方式,向患者传授正确的行为方式及相关知识。注意做好监控和督导,一旦发现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表现,马上给予纠正,同时也可请患者家属协助监督。加强认知教育,帮助患者制定计划,使患者懂的可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一个问题,保持联系以随时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教给患者放松训练、行为减缓的方法,耐心对待患者的提问,可用奖励促使其建立恰当的行为与心理方式。(2)第二阶段护理:住院中期可以实施“自我心理护理”与“他人心理护理”的护理方式,患者掌握了行为纠正方法及正确认知的前提下,逐步降低护士在患者行为及心理纠正中的主导地位,培养患者自觉的心理与行为控制意识。随时对病患的认知-行为变化进行评价,护士是帮助病患恢复健康的主要人员,需要鼓励病患自我约束、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从而为病患提供有关健康的知识与信息。(3)第三阶段护理:住院后期主要实施“自我心理护理”,对病患逐一分类分档,定期将同类型病患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交流,让患者自我积极主动的执行既定的心理护理计划,继续实施心理减缓措施。

2组护理观察时间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在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中间分值为40分,分数越高,焦虑与抑郁情绪越严重。(2)在护理前后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进行评定,包括4个维度3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 级评分法,量表总分最高为165分,最低分为33分,分数越高,疾病不确认感越强烈。(3)在护理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及敌对等诸多维度,分数越高,每个维度为0~4分评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差。(4)随访调查6个月,记录2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发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后2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都低于护理前(P<0.05),心理组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分,

2.2 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 护理后2组的疾病不确认感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心理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心理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强迫、敌对、恐怖、偏执等生活质量评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6个月,心理组的心力衰竭、再发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见表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增长及不合理膳食、生活节奏加快,我国人群中心梗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其发病主因为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和缺氧,进而引发心肌坏死,患者可感受到胸骨持续剧痛[12]。有研究显示,80%以上的心梗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为主的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流、沮丧、哭泣等[13]。特别是心理异常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增加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引起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内离子内流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诱发病情进一步恶化[14]。

表3 2组护理前后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 分,

表4 2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表5 2组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心理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促进改善患者心情。根据标准化流程,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诊断和评估等,促使心理护理各项工作更加标准化,使护理管理科学化[15]。在具体护理操作中,护理前筛查所有患者的心理状况,具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策略;并且需要进行动态性评估,护理时及时进行调整,对患者进行更好的治疗[16]。本研究显示护理后2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都低于护理前(P<0.05),心理组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心理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强迫、敌对、恐怖、偏执等生活质量评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护理能缓解缓解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护理中,当患者出现某一方面的心理异常,要注意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调整心理护理策略。要让患者认知自我护理等方面不足,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17]。

心梗是一种身心疾病,发病过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对患者心理具有较大的打击,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了焦急、恐惧等,失去家庭社会支持帮助、丧失工作生活能力等则可能增加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18]。随着护理的进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不断降低,但是长期发病与反复治疗也可能使得患者的不确定感升高。本研究显示护理后2组的疾病不确认感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心理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机制上分析,心理护理能让患者自身寻求康复的信念,也调动患者作为家庭或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藉此可提升患者改变行为的动机,使其认识到自身健康并非一个人的问题,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心,从而降低疾病不确认感[19]。

心梗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特别是猝死的另一关键诱发因素为抑郁心境,严重的抑郁心理也能导致病患猝死,绝大多数情况下保持良好心情的病患比抑郁病患的病死率低。为此护理人员应注意心理因素对病患的危害,结合病患的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以增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本研究显示随访6个月,心理组的心力衰竭、再发心梗、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主要在于心理护理仅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和完善,而且加强了护患双方沟通和互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偏小,未按照随机化分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的分组,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也有待细化。

猜你喜欢

心梗病患疾病
精细化护理在老年重症糖尿病足伤口护理中应用的意义研究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喉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连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