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物理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

2020-03-18童元伟严非男丁亚琼施成龙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童元伟 严非男 丁亚琼 施成龙

摘  要: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这一机制重构,体现了高等学校育人方式的重大变革。在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基础及专业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在这些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工作尤为重要。文章就作者在人文物理课程中思政目标的设计,课程中的政治育人资源的发现、挖掘、充实和凝练以及创造性地将政治育人资源细化到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文物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160-03

Abstract: The reconstruction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lect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way of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basic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he course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se cours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writer's design of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Humanistic Physics, the way to to fully discover, excavate, enrich, condense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each curriculum and some ways and experience to creatively refine the material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umanistic Physics; teaching reform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總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开创中国特色全课程思政培养新格局。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担负将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的接班人历史征程中,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在包括思政课程、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全课程体系中落实课程思政工作的战略部署。通过各类课程之间的紧密配合,将课程思政目标实现全覆盖,创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本文以公共选修课人文物理课程为例,探讨如何确立人文物理课程思政目标,运用何种途径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以及近年来在人文物理课程中微思政的一些做法及取得的成绩。

一、人文物理课程的开设背景

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的文科院系中广泛开设起人文物理课程。“人文”,即为人性、教养。国内外对“人文”的理解也各有侧重,国人重文,而国外则重人,但共同点还是都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

人文物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传播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以物理发展史、物理知识、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2]。开设文科人文物理课程的目的是让文科学生对物理学有一个整体了解,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开设人文物理课程,是缓解高中阶段文理学科割裂趋势的一种有益尝试。由于文理分科,有些科技专家只顾埋头研究,文学意识、伦理观念淡薄;相反,一些政治家、文学家,科学意识淡薄,科学素养缺乏。如果不能改变文理科相互割裂的这种状况,就不能有完整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因此,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人文物理课程。人文物理课程在传授物理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挖掘和充实课程内的思政教育资源,围绕全课程育人目标,培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人文物理课程思政的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的政治育人与技能育人之间相互割裂。在传统理念中,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教师注重知识技能、方法的传授。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师的政治育人能力和意识尚有欠缺,课程内的政治育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重视[3]。根据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要在抓好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挖掘充实课程内的政治教育资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的实质是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导入思政育人元素,课程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并强调主流价值引领[3]。做好课程德育工作,可以改变过去专业课程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政治育人的状况,由于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较大比例,因此这些课程的育人尤显重要。

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学科产生发展的前导[2]。人文物理课程通过采用比较的方法,介绍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宏观和微观世界、低速与高速运动、冷与热等几乎涵盖整个物理体系内容。人文物理课程思政目标就是充分挖掘物理课程的德育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去,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三、人文物理课程思政融入的途径和方法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在政治育人的方式方法和路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思政课要旗帜鲜明地阐释社会主义理论、富有情怀地宣扬社会主义立场、带有温度地讲述社会主义故事,唱响主旋律[4]。隐性德育课程必须探求恰当的思政融入途径和方法,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人文物理课程中,可以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内容与课程相关内容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文化引导和思想教育,达到微思政目的。

(一)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融入点

人类起源于何处?人类将去往哪里?是否存在地外生命?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在人文物理的课堂里,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答。水、气、火是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世界本原。金、木、水、火、土则是古代中国人的世界本原。这些观点看似粗浅和幼稚,但却无一不闪烁着追求真理的光辉。从2400年前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提出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到我国战国时代墨翟提出物质微粒说“端”。再到波义耳提出以化学手段分解的物质“元素”以及后来原子观点的提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就像打开神秘的盒子,吸引我们不断地追寻。从古至今,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从未停止。每一次进步都在走近世界的本源,也许在某个阶段认识可能是不全面、不透彻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正是这一次次进步,使我们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从未如此清晰。这些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和探索,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产生的根源和基础。人类认识自然和世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历多次反复。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过程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客观看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融入点

人类自启蒙开始,就试图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将去向何方?我们赖以生存的浩瀚宇宙,是地方天圆?还是漫无边际?从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圭表,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到渾仪和简仪,中国历代天文学家能较为精确地测定恒星的位置,了解日月行星在天球上的视运动,使描述慧星、流星、客星的位置有了准确的依据,再到2016年9月落成启用的FAST,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中国天文科学家创造了独特的科研机会,让中国人民重树天文强国中国梦的可能变成现实。正是因为祖国有一代代任劳任怨、严谨求实、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的呕心沥血,才使我国后来居上的探月工程一步步走向深入。从太空到深海,我们的蛟龙号探测器遨游海底7000米,探寻未知的世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正是因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才足以支撑科技的突飞猛进,一路高歌。纵观我们取得的巨大科技进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形散神聚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课堂过程并有效地传导给学生。

(三)将优秀中华文化作为融入点

电荷产生电场,电流激发磁场,电场的变化激发磁场,磁场的变化同样激发电场[2]。通过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优美表达,体现电场与磁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称的物理世界,恰似对仗工整的古诗,述说物理世界的传奇。时间的周期、节奏、季节;建筑物的左右对称,物和像的镜像对称,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实物粒子的德布罗意波,正物质与反物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处处反映出世界的对称完美。用一颗求知上进的心,静心体会物理世界的美妙,像文人写下一首诗:凉风动水碧莲香,长日夏凉风动水,水动风凉夏日长,香莲碧水动风凉。字里行间体现着对称世界的完美,在人文物理课堂,让学生体会物理世界的神奇,也能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物理的同时,体会中华灿烂文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增强文化自信。

(四)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作为融入点

人们利用热的特殊传递方式,创造性的发明了暖房。 阳光可以畅通无阻地近入暖房,同时也把热带进暖房。而玻璃或薄膜对热射线是不透明的,没有多少热射线会透射出去,这就造成了热“有来无回”的局面,这就是“温室效应”。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对可见光来说是透明的,而对热射线来说就可能变成半透明。地面上的热量就不易通过热射线散出去,地球上的温度就要升高,破坏长期以来适合人类生存的热平衡,很多人们赖以生存的陆地就要被吞没!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在日本京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综合考虑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的人均排放量和历史排放量的差异,确定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国际环境合作原则。世界各发达国家应首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减缓排放。在热学章节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在人类共同面对的气候问题面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其实质也是在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兼顾的原则。既要考虑人民改善生活,促进科技发展的呼声和要求,也要尽到减排的义务和责任。支持并理解政府大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升级,学习体会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确保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是高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6]。课程思政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环节,需要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实现全程育人。人文物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过程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植。

(一)课前的问题探究

人文物理课程教学过程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思政教育环节和内容,分派学生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并分析解决问题。在学生课堂讨论环节,参与讨论的学生人选可以由学生自荐或由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决定。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确定讨论人选等每一环节都实现了学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課堂小组或个人汇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微思政环节,可以通过小组报告、学生讨论展示学习成果,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其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价值观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报,可以让教师以更好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后交流的时效性

课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反馈仍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后的交流反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后反馈有利于教师的下一次教学,反馈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有积极的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课后依然可以利用各种交流平台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及存在的困惑。课后交流虽不像课堂互动那样直接,但课后交流对一些学生可能更为真实有效,课后交流让学生更能体会教师的关心指导。及时的课后反馈,梳理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促进其健康成长。课后反馈更能让学生体会师生之间的真实情感,师生互助,教学相长,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挖掘高校课程的政治育人资源,形成全课程的思政育人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我校人文物理课程开设两年来,已累计培养各文科学院近200学生。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弥补了高中阶段理科课程的缺失,是文科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在人文物理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课程微思政工作,学生的课堂反馈、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学习成绩都令人满意,每学年学生的期末平均成绩在86分以上,学生也高度认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从我们课程微思政工作取得的反馈看,在基础及专业课程中需要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完美结合。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利用课堂主阵地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一定会深深植根于每位学子心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倪光炯,王炎森.物理与文化-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4]董艾辉,李雨燕,郭华.回归思政课本质的“课堂革命”[N].湖南日报,2018-03-03.

[5]陈刚著.京都议定书与国际气候合作[M].新华出版社,2008.

[6]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4-9.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