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现状及优化策略探析

2020-03-18冯荣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

冯荣

摘  要: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扎根落地,必须发挥其内部各单元、各环节、各层面的合力作用。当下,思政资源整合主要着眼于教育显隐性内容资源、思政课内外活动资源、大学校内外文化资源等方面,且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够均衡、资源整合认识不够等问题。“大思政”视阈下的思政资源整合将着眼于资源开发、载体联动等方向。通过整合联络、组织、实践、群众以及网络等路径予以营造“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014-03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roo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bined force of each unit, each link and each level.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mainly focuses on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ntent resources, activities resources in and ou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ltural resources in and out of universities and other aspects in education, and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ll focus on the direction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carrier linkage. The integration of contact, organization, practice, the masses and the network and other paths creates an "All Three" educational work pattern.

Keywords: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如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一直是各界致力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课题。2015年3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上,全体与会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讲话精神,充分讨论酝酿,达成了包括“确立大思政的建设观、构建思政课建设新格局”在内的多项学术共识。由此,“大思政”这个话题,更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大思政工作,就“是指把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多方形成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一、高校思政资源整合的现有模式

(一)教育显、隐性内容资源的整合

显性、隐性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均发挥着其各自作用。从显性资源看,大多数思政课在积极推进课堂革命,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变“水课”为“金课”。教师也在提高自身素养,加强知识整合储备,将冗杂的资源进行系统调配、充分利用。从隐形资源看,“熏陶是环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2]。故而,针对年轻人喜欢的网络,很多高校努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改革。通过打造在线精品课程、加强网上易班建设、推进融媒体传播等方式陶冶学生,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表明,显、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优化校风、学风,帮助学生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

(二)思政课内、外实践资源的整合

高校的实践教育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增设实践课程能帮助学生摆脱死啃课本、只抓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能帮助高校培养复合型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同时,“第二课堂”建设也要引起重视。事实证明,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牵头的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能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支持。此外,学生利用假期参与校外的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亦能在社会体验中彰显新青年的精神风貌。

(三)大学校内、外文化资源的整合

社会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它从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精神产生深刻影响。校内的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园环境、育人氛围、教育活动、舆论阵地等。校外文化资源则内容多样、纷繁复杂。尤其处于信息时代,各类文化资源良莠不分、参差不齐。然而,校内、外文化资源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之间相互联结。因此,在具体整合利用时,高校较为注重取长补短。事实上,合理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的不同文化需求。

二、高校思政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地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师资力量的不均匀调配以及教育投资的力度不同等造成了各地思政资源配置不尽相同。其中,高校的经济实力、可调配资源量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大。经济实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扶持。经济实力较差的学校必然减少对教育资源整合的资金投入,使学校可利用与整合的资源量减少。从而,教师在课堂中也无法运用较多的教育资源,制约着教学效果。地域因素对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城市发展水平。发达城市的社会资源比較丰富,可调配资源更多。落后地区,由于社会资源相对薄弱,可利用思政资源较少,客观上也影响着思政教学。

(二)思政资源整合不够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各高校对思政工作却认识不一。其一,缺乏综合性。一些高校教师仍认为思政教育应当全部由课堂教学来承担,忽视了课外实践的重要性,使思政教学仍停留在原有阶段。其二,缺乏主动性。一些思政工作者缺乏思政资源的开发意识,缺乏对资源进行整合再创造的意识,从而导致整合不到位。其三,缺乏系统性。部分高校缺少保障性资金投入,导致资源在整合开发过程中资金断层,无法继续保障和支持资源的再整合工作。

(三)思政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思政工作日益凸显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工作,高校也逐步加大了对此的资源投入。然而部分高校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却直接导致了思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教育效果反馈不佳,预期教育目标难以达到。比如,部分教师忽略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仅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进行知识整合和创新教学。此外,个别学校缺少相关制度来监督和管理高校的思政资源,也没有相应的办法帮助老师进行思政资源的有效使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政课堂,但对教学目标相对较低,教学任务相对轻松,也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造成教师放松、学生漠视,显然也加剧了资源的闲置。

(四)思政资源开发不够深入

思政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能使思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并且优化思政课堂教学。事实上,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没有在主观上主动地去研究开发思政资源,导致学校在思政工作中缺乏创新驱动。同时,高校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则因投入力度较小,没能形成相应机制来保证工作的开展,也使得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受挫,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高校在思政资源整合方面难以形成合力。另外,部分高校还忽视了校外思政资源对校内思政资源的补充作用。实践证明,合理开发校外资源将丰富校内思政资源,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开发优质思政资源。

三、基于“大思政”视阈的思政资源整合方向探析

(一)重视资源开发,营造育人氛围

“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概念范围”[2]。要实现思政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加强对环境的整体塑造。首先,应出台相关的制度办法,对思政资源的开发和创造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帮助实现校、内外思政资源的有机结合,以促进思政资源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其次,地区之间应当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弥补区域间因地理因素和经济问题造成的资源差异。再次,高校内部应当明确分工,增进工作沟通交流,协同研讨思政资源整合问题,避免造成资源闲置浪费;最后,还要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资源使用到位。

(二)夯实校本基础,提高育人效果

“人的活动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活动,都与环境相联系”[3]。各高校在现有模式下开展思政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自发探索、自主研究,制定与本校环境相适应的校本课程。要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发挥“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高校教师尤其是各相关部门要在工作中分工合作,全员育人共同来推进思政工作。高校还要明确思政工作各个环节的目标、任务,统筹规划,并全面考虑学生生理、心理因素,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社会资源,做到全程育人。最后,高校要综合显、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以网络等多样化形式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加强载体联动,拓宽育人阵地

思政课堂教学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课程、文化以及新兴载体。前者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和真实感受,使学生能全情投入课堂并通过感性认识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后者的新兴载体,主要以QQ、微信等形式与教育相融合,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以互联网为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量更大,能承接与创造更多的教育信息,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的:“教师的职业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4]简言之,教师要花更多地精力去实现载体的联动,以丰富和拓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育目标的强化效果。

(四)优化人才结构,提升育人水平

“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5]。因而,必须重视作为思政教育实施者的人的作用。要认真甄别和挑选师资,进行思政教师队伍的整合再建设和结构再优化。同时,要落实教师队伍考核机制,以提升其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如此发挥人才优势,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堂,助力学校的思政环境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也能在进行思政课堂教学中对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进行筛选和再加工,使其成为思政教学中的有力工具;更能帮助学校整合社会资源作为有益补充,推动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思政工作整体效果。

四、基于“大思政”视阈的思政资源整合路径选择

(一)整合联络路径,实现协同育人

全员育人,是推进思政工作的根本要求。不仅是在校师生,而且家庭、社会各界也应该融入其中,协同推进。全过程育人,则要求教育既贯穿于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甚至于延续到毕业生就业后。全方位育人则需借助各种教育载体,引入社会各类资源。不能仅停留在资源的整合利用,也需要将思政教育寓于学生职业规划的各个环节中,以从不同的角度培育个体思想素质。在“大思政”背景下,要实现协同育人,迫切需要社会各层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校内外思政优质资源的有机结合。以上涉及面广,涉及内容众多,涉及工作复杂,需要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承担沟通社会各界的联络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直接推动思政资源整合体系建设。

(二)整合组织路径,强化政治引领

“思想教育,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6]。共青团组织是落实思政工作最关键的部门之一,也是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中团结引领广大青年的桥梁。因此,必须切实发挥好其组织动员优势。通过举办各类思政学习研讨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与积极性。通过整合组织路径,加强各团学组织之间的联络,形成各学生組织之间的工作联动,保证思政工作质量。另外,还要发挥其组织育人的优势。通过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郁育人环境。通过制度考核严肃团纪团规,保证团员青年职责和义务的切实履行;也要公平公正的开展推优入党工作,激发团员青年工作热情。最后,要强化各团学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与广大学生的沟通联系,合理整合思政资源。

(三)整合实践路径,推进第二课堂

过去,高校思政教学多采取“第一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缺乏趣味性。随着“大思政”教育观的提出,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开始着眼于与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引导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来构筑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世界。通过整合实践途径,高校将有更多的教学形式可供选择,思政教学也不再受原定思维拘束,更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因此,以实践为载体的“第二课堂”的开设,能拓展思政教学的范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它鼓励学生能动的参与思政学习,在活动中主动接受并消化思政知识。而其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能使思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通过实践路径,推进“第二课堂”,将使实践课堂成为理论课堂的辅助和支撑,能使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整合群众路径,完善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7]。高校的思政工作也必须始终着眼于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帮助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基于此,必须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以及时反馈学生的诉求,反馈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相应的反馈,还可以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梳理和改进,为后续的工作提供“问题导向”。由此可见,思政教育中的反馈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整合群众路径,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主要就是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形式,鼓励学生反映意见建议;也可以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深入学生群众,查找实际存在的困难问题。

(五)整合网络路径,拓展教育资源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时移俗易。如今,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耳濡目染的主要信息来源地和思想集散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时代主动权”[8]。那么,如何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学生的思政教育呢?就是要整合网络路径。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与互联网接轨,采用网络媒体的新形式,使思政课堂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要以互联网为载体,搭建校内外资源交流平台,加强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在思政课堂中,融入新媒体教育资源创新思政课堂的形式,改变长久以来惯有的“填鸭式”教学。要学会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传播优势、交互优势,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加工再处理,以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育资源,使思政教学更具直观性,也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于向东.以“三大理念”开展高校大思政工作[N].人民日报,2017-9-21.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

[3]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5]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大思政
“大思政”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定位与策略方法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研究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大思政”视野下的思政课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