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万计划”背景下经济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0-03-18孔晓妮贺书平曹新林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

孔晓妮 贺书平 曹新林

摘  要:为了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许多本科院校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文章以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经济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分阶段、阶梯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而理顺经济统计学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学科竞赛;应用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068-03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man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ve carried out reforms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s statistics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conomic statistics i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hased, stepped" applicati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subject competition, rationalizing the reform ideas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economic statistics.

Keywords: economic statistics; subject competition;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2019年4月9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意味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引领各学科的建设,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被认为是每一个专业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斷深入,统计学的思维、理论、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而如何指导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将统计学的思维以及学习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是每个从事统计教育工作者以及专业计划的制定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学科竞赛作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经济统计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为依据,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研究经济数量关系以及规律,揭示出客观现象背后所蕴藏信息,最终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服务。随着该学科应用领域的拓宽,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学、人口学等实质性学科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青睐。经济统计学的主干课程主要包括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均是极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多科交叉性的学科,涉及很多的数学公式,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另外由于学生的学科背景不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内化”,进入社会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各种方法不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导致社会适应性慢。主要原因在于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比学时较少,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一直致力于推行教学改革,更主张将生动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学生独自完成任务,团队协作的实战较少,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而开展学科竞赛旨在让参与者通过经过调研、选题、备赛、参赛等一系列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交流、合作”五项能力,达到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在教育部提出的“双万计划”的背景下,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经济统计学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以及培养专业素养高、创新意识强、社会适应性快的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

二、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

针对当前社会对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缺乏兴趣,教师缺乏激情、授课知识陈旧、所授知识与社会脱节等问题,学科竞赛作为学校与社会接轨最直接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寻找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将现实经济问题与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内在动力,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模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基于此,本文以学科竞赛为着力点,根据学生所处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以及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分别依托教师立项、校级竞赛、国家专业竞赛和国家综合竞赛4个层次的科技活动,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为目标,构建由“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提升的“分阶段、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第一阶段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刚刚脱离又苦又累的高中生活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一片迷茫,到了大学很容易就开始放纵自己。这个阶段需要导师对其进行引导,辅助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规划。主要采用的手段是通过教师立项,学生参与,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未接触专业的统计分析方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因此该阶段主要是以组织市场调查项目为主,通过收集数据、简单的处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等对统计学专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培养专业兴趣以及获取基本专业技能,为顺利通过大学四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的大二学生,虽然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学习能力也增强,根据学习规律,这个时期通常是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的鼎盛期。课程的设置上,这个时期相继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学生逐渐的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学校可通过设置一些校级的项目,可在第一阶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申请项目,通过分工、合作,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尝试用一些经济理论知识解释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素养,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第三阶段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活已经过半的大三学生来说,其对自己将来的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对于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具有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这一阶段的课程难度系数较大,但是实用性更强,已经具备运用一些统计软件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通过鼓励学生申请一些省级或國家级的专业竞赛如市场调查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等,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真正了解到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兄弟院校进行比较,共享兄弟院校的成果,有助于获取一定的专业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第四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响应李克强总理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综合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有助于将所学统计学知识进行内化,强化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的意识,该类竞赛不管是对即将参加社会工作的学生还是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均能够提供一个良性平台。

三、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在创新实践小组内,遵循“设立课题-解决问题-探讨总结”的学习规律,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考核内容及成绩的鉴定以及对教学成果宣传激励等方面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教学质量。

1. 优化教学模式,引入基于微课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科研带动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第三方软件平台的普及,线上加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一些教育者的关注,因此,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引入到统计学的教学课堂上将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有针对性的讲解难点和重点,通过答疑、解惑,鼓励一些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知识面的拓宽和延伸,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转变考核内容,引入团队考核,培养学生组内团队合作的能力。为了更客观全面的对团队及团队每个成员进行考核,既不挫败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又防止搭便车的现象,将对团队成员的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团队成果的考核,根据团队参与教师课题、各项竞赛的最终获奖情况,给每个团队分配一定的分值;二是全过程的评价即按照翻转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参加研讨情况的表现,最后根据成员所在团队的分值对每个成员进行考核。

3. 通过对创新成果的展示,树立典型,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以比较成功的团队为典型,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做宣传并从低年级学生中吸取优秀学生参与到团队中,帮助这些低年级学生提前实实在在地接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然后以这些学生为组长吸纳新的成员参与到团队中,带动低年级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团队,形成导师和大学生两方面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总之, “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对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育人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但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与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永达.基于学科竞赛的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4):31-32.

[2]蔡凯宾.基于以教带做、以做助学、以学培赛、以赛促改的理实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实践与研究,2015,33(5):50-51.

[3]姜钰,姜佳玮.基于OBE模式的经济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7(12):231-232.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科竞赛问题及对策分析
“二课”背景下经管类学生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