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发展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创新路径

2020-03-18王一林彬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全面发展新时代

王一 林彬

摘  要: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打开了新局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双一流奋进之路与内涵式发展征程上的应有之义。高校立德树人是深化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面对新时代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关键,在坚持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真善美的传播者和笃行者。

关键词:全面发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0)08-0029-03

Abstract: The new strateg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beauty and labour" put forwar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gress has opened up a new situation for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dual-first-class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the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s the key, innovate and develop on the basis of upholding the three-round education,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ideal and belief,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be the disseminators and practitioners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overall development; new era; establishing virtue and grow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path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视察讲话时,多次强调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大的教育主题,但又是渗透到高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在整个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以大学生为中心,从大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充分尊重大学生年龄、心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是高校能否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实、落地、出效果的关键。当前,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大学新生都是生长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00后(出生于2000年及以后的一代),他们的时代特点和周围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以往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工作日益无法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对于优质教育的需要。

一、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新标杆

1951 年3 月召开的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积极的成员。[3]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十九大报告(2018)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崭新的育人目标。这个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间的长河永远奔腾不息,历史的重任从未停止担负,而青年,就是担当大任的最好角色。青年的发展是跟随时代的步伐的,时代授予际遇和机缘于青年时,从不吝啬,青年在个人的发展筹谋中也必将创造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毋庸置疑,培养一代又一代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奋斗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全面发展的新标杆。“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是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指导下顺应时代、社会、个人的需要提出的,是我国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突破。“时代新人”着眼于全面发展教育方略的聚焦和强化,为立德树人工作路径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

二、立德树人——人的全面发展的再深入

在进入新时代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更高水平人才的、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教育体系。这种全新的教育体系构建也离不开立德树人的“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主义社会,由于存在体脑分工和城乡分工,导致了人的脑力和体力的片面发展。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消除体脑和城乡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当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人的完整实现和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是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是经历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立德树人是要在个人生理、心理、实践三种活动中起到作用,达成平衡。通过立德树人的改造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人达到一种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状态,包括适合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文化自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创新创造等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入探索。

(一)立德树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结合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与中国特色伟大实践基础上,创新性的充实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高校根本问题的三个方面,其落脚点是“培养人”,也就是“树人”。“树人”必须明晰培养人的标准、方式与目的,这三个层面有机统一,构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逻辑前提。[6]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级教育系统立德树人,工作核心是“树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火种播撒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优秀文化记忆传承实践活动,深化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始终不忘将“立德树人”落实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沐浴在素质教育的美好阳光之下。

(二)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各级各类学校在进行立德树人实践路径探索中,要始终不忘“人的全面发展”的初心和使命。随着互联网的盛行,新媒体的兴起,各类直播平台上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红,其中网红质量良莠不齐,在这些网红的观众中,不乏大量梦想着和他们一样的学生。学生们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无视学习与奋斗的意义,只想着成为一名在镜头前的网红。“梦想一夜成网红”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透过“渴望不劳而获”的表层,其根本原因是现今劳动教育的缺失,受教育者劳动精神的弱化,学校在引领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劳动精神”的培育。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在钱色诱惑面前轻易屈服,罔顾我们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泄露我们国家的机密文件与信息,成为境外间谍实施破坏活动的助推器。在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自我为中心的背后,是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偏离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深刻意蕴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体制的转轨,全球化的来临,期间大学生思想受到一系列冲击和碰撞,十八大以来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与发展,指导了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随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更高,与此同时高校的管理机制、育人机制、评价机制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6]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大学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调整优化发展战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培养符合全球标准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优化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路径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赖以支撑的是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时代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改革。高校要在了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朝着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做法上下工夫,在以往的管理体制、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教学经验上改革创新,优化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路径。新时代,00 后(出生于2000 年及以后的一代)开始走进大学校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这批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的00后“新生代”,理想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普遍不想被定义、想要红、过分关注自我,心理和行为问题增多。高校面对与以往相比,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教育对象。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要了解他们的时代特点、研究他们的发展规律、以“新生代”为中心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新教育环境,努力完善“全过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

(一)政治引领,学术使命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7]为了更好地担当大任、立德树人,高校要在遵守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保持政治清醒的同时激发师生学术活力,提高学理育人水平。首先,高校要不忘政治初心,践行学术使命。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坚持历史、逻辑、政治三种要素相统一,是高校把握政治脉搏,坚持育人本位的重要理念。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全球局势复杂多变,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我国高校大学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要在培养学生理论兴趣的同时,引導学生解决理论困惑,提升理论素养。最后,高校要加强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思想,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布局中。

(二)守正创新,思政课堂是关键

毋庸置疑,做好高校思政理论课守正创新,提高思政理论课堂活力和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之上,用政治性与学理性书写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与理想信念之路。同时,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我国丰富伟大的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高校思政课堂,除了正面灌输道德内涵和理想信念,还应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忧,真正的做到为学生们解决切身的思想困惑。而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就必须要让他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才能够鲜活起来,真正的进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中,真正指导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历史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任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先头兵,更应该不断打磨自觉的理论素养与学术眼光,力求讲出好理论,带出好学生,传播好思想。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个人魅力,用理和情相统一的理念,将个人感情注入到政治思想当中,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创新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途径,与大学生一路同行,引领大学生茁壮成长。

(三)文化自信,实践传承是宗旨

要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先辈们浴血奋斗的革命文化和无产阶级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得力量,积极培育继承中国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真善美灵魂。在我国高校,首先,要把道德品质的培育贯穿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要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加強意识形态教育,更要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宣传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情怀等,使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相互渗透,文化知识学科也能为道德教育服务;其次,要做到新媒体与立德树人实践的有机结合,新媒体技术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在发扬自身的宣传性与教育性同时要多方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与时效性,扎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百家号等各大新媒体平台,精准而迅速地发声,占领网络舆论高地;最后,高校可以与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红色苏区等基地合作,积极推进大学生革命理性信念的体验式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也要取经于我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扎根中国国情,探索中国方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四)党育新师,弘扬师德是保障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除了专业学科的价值,还有引领意识形态的价值。高校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战略中,积极推动立德树人实践新探索,重视教师素质建设,打造德行兼备的新时代教师队伍。首先,深化教师管理改革。要坚持党建引领高校教师政治建设,把好人才培养的前进方向。在党委领导下,健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工作队伍的选拔、培训、考评和激励机制,将线上成果计入高校教师考评工作中来。其次,提高教师继续教育水平。作为育人角色的教师也要继续接受教育,继续接受专业知识与道德信仰的熏陶与学习,努力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新时代教育者。高校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培养身心健康、爱岗敬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行兼备的教师队伍,有了优秀的教师队伍,才有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基础。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全球局势复杂多变,西方意识形态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新时代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高校党委领导,引导师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习与实践,增强师生整体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加强政治引领,践行学术使命,用学术讲政治,用真理来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8,5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5]胡定荣.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核心素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6):61-78+2.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全面发展新时代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