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2020-03-18祖娟娟
祖娟娟
【摘要】目的: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采集2017.06-2019.06于我院就诊的上肢手术患儿60例,通过随机法分为30例对照组(神经刺激仪)与30例研究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比较不同定位方法对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应用效果的差异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起效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麻醉时间更短,维持时间更长(P<0.05)。结论: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临床中,可通过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方法使应用效果提高,促进麻醉效果增强,减少药物使用量,具备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超声;神经刺激仪;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3-050-01
在临床中针对小儿上肢的手术,由于其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导致臂丛神经阻滞难度较大,而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的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中[1]。本研究对我院上肢手术患儿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定位,旨在探讨实际效果的差异性。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集2017.06-2019.06于我院就诊的上肢手术患儿60例,通过随机法分为30例对照组与30例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4-11岁,平均年龄为(6.57±2.44)岁;研究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6.28±2.3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与手术前告知所有患儿禁食禁饮。于术前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丙泊酚,以2ml/kg作为注射标准,并与术中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持续注入,以2.5ml/kg作为滴注速率。还同时输入5%葡萄糖溶液与氯化钠,再注入0.25%罗哌卡因,以0.5ml/kg作为注入标准,总应用剂量低于20ml。同时对患儿血氧饱和度及脉搏等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使患儿呈平卧位后,协助其头部转向健侧。
研究组:本组患儿接受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以10MHz作为神经刺激仪的探头频率,于软骨位置将提前准备好的耦合剂进行涂抹,通过矢状斜面扫描的方式对患儿胸锁乳突肌外缘处进行扫描,以椭圆形高回声影且葡萄状排列作为臂丛神经干。由探头中线刺入穿刺针,可在超声影像下发现穿刺针于周围组织内部移动。待移动至臂丛神经时,通过神经刺激器观察上肢肌肉的运动状态,逐渐降低刺激电流,再依据肌肉运动情况将探针位置进行适当调整,确认接近神经后即可注入麻醉药物。
对照组:本组患儿接受神经刺激仪定位,具体操作方法与研究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麻醉效果及药物用量进行统计,其中麻醉效果相关指标包括:维持时间、麻醉时间、起效时间、苏醒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起效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麻醉时间更短,维持时间更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酰胺类麻醉药物,具有长效性且中枢神毒性较低,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中[2]。但由于小儿解剖结构存在特殊性,使得常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无法有效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
相较于常规技术方法,神经刺激仪作为新型技术,可通过电流刺激的方式使得神经支配肌肉出现收缩情况,并以此对神经定位[3]。该方法能够有效作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使得麻醉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但该方法仍然存在一定中毒风险性,容易对患儿血管造成损伤,因此需联合可视化技术进行定位[4]。超声技术能够对小儿臂丛神经进行准确判定,有助于精准操作手术中神经刺激仪针头的走向情况,使得阻滞效果得到有效提高[5]。
通过研究可发现,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起效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麻醉时间更短,维持时间更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儿罗哌卡因臂叢神经阻滞临床中,可通过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方法使应用效果提高,不仅能够有效促进麻醉效果增强,还可进一步减少药物使用量,具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娓, 张弛, 葛培青,等.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胸椎旁阻滞在肋间神经移位术中的应用[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37(1):89-92.
[2] 徐诚实, 赵晓丽, 周海滨,等. 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38):3005-3009.
[3] 马薇涛, 王春晓. 神经刺激仪辅助下0.375%罗哌卡因在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J]. 广东医学, 2008, 29(10):1680-1681.
[4] 徐凯, 郑笛, 黄云萍,等.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51-52.
[5] 赵旸.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 24(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