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
2020-03-17张佳优
张佳优
摘 要: 纪录片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其字幕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有着重要意义。萧寒执导的纪录片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9.4,获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评委会特别雷米奖,第一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世界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及故宫文物的原始状态,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指导,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分别对此片字幕翻译进行示例分析,探究各个模态是怎样相互配合诠释出纪录片的整体含义,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文化。
关键词: 多模态;字幕翻译;《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116-03
一、引 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与融合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加注重让民族文化“走出去”,文化外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的纪录片更是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纪录片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12月16日在中国正式上映,并于次年获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评委会特别雷米奖。该片不仅为观众展现了众多故宫收藏的文物,还从故宫文物修复师的生活及工作日常入手,向人们展示了我国高超的文物修复技术,梳理了我国文物修复的发展历史。该片获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文化对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对该纪录片的英译版研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分别对该纪录片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以此为我国文化外译提供借鉴,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更好地理解此片[6]。
二、《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特点
在此纪录片之前,也有很多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把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以及美学价值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相比,《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日常视角,用了近乎直白的手法,平铺直叙却不让人感到枯燥无味。此片重视修复师的个人特点和精神世界,语言上有大量对话和旁白,涉及北京方言,但是囿于屏幕上时间空间的限制,原则上讲,一行字幕在画面中不能停留超过6秒,且字幕最多为两行,这就需要译者适当删减一些不相关信息,译者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语境做出适当的翻译。
此纪录片涉及修复文物,因此有很多文物和美术相关的行话,字幕翻译对此的处理应该言简意赅,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让观众有效接收到充足的信息,需要配合纪录片中的语言、图像、背景、声音等,共同诠释其背后蕴含的意义。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字幕翻译研究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多模态话语分析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按照张德禄的说法,是因为它不需要再为适应新目的而对理论本身进行改造[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单一的模态已不能更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应时而生。它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一种现象[2]。张德禄参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包括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为字幕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托。
本文拟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对《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翻译进行分析,并且指出各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分析中的侧重点,即不同模态是怎样相互作用传达出整体含义的。
(一)文化层面
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在于文化层面,它决定了交际的传统、交际的形式以及交际的技术[2]。多模态语篇分析框架下的文化层面反映的是文化语境,包括意识形式和体裁,前者是文化的存在形式,后者是话语模式的潜在形式。纪录片的翻译实际上是借助翻译工具,实现不同文化的文本转换进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由于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同,这就需要译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文化问题。
例1.下礼拜要送九件那个石渠宝笈展那个东西要来小修, 我们又可以收集好多数据。
We are expecting 9 pieces next week for minor repairs and then sent for the Precious Collection of the Stone Moat Exhibition,this will bring us more data collection.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著录文献,著录了清廷内府历代所藏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故宫举办的石渠宝笈展引发了很大的轰动,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给出详细介绍,观众可以通过一系列文物展览了解,译者用了直译,一笔带过。
例2.那个时候是接班,接班进来。
The practice at that time is succession meaning to take over your parentsworking position
“接班”是我国特定时期的一个俗称,指父辈退休后由子女顶替空出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单位上班,但不一定继续从事父辈原来的工作。我们从片中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修复师,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国观众对此了解比较少,译者在有限的可能中对此进行了阐释,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此片段,并且了解中国的某些制度。
(二)语境层面
在实际交际中,语境是制约信息和意义传递的主要因素,我们不能完全独立于上下文来理解信息和意义,换言之,交际往往受语境因素的制约。决定语境的元素有很多,如话语方式、话语范围、话语基调等[2]。《我在故宫修文物》涉及用北京方言展开的日常对话,以及文物、美术等专业话语,需要译者结合纪录片的画面语境做出恰当的翻译。
例1.真正咱们好的那个传统的东西,让你接笔完了以后,你根本看不出来。
But for us, with the real good traditional techniques, you can never tell after the restoration.
所谓“接笔”就是在补洞口两边,将缺少的画意填补好。“接笔”靠的不是操作者随心凭空想象的绘画、添加一些文字,更不是将那些残缺面积比较大的书画作品重新进行绘制书写,“凑”成完整的作品。根据语境,译者充分理解了这个含义,翻译为“after the restoration”,便于外国人理解。
例2.把这颜色点全好,一个窟窿得全个三遍两遍的。
Try to restore all the color spots, every colorloss spot needs to inpainting twice or more.
例3.这张全完了它就好了。
When you finish it, it will gets better.
两句话用了三个“全”,只看字幕我们不能感受到任何区别,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配合纪录片图像背景,从以上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复师在修复书画作品,用笔在填充残缺部分,译者分别用“restore” “inpainting” “finish”对“全”这个词语给出不同的翻译,根据语境需要,做出恰当翻译(如图1所示)。
(三)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包括话语意义和话语形式两方面,其中话语意义又可细分为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三种意义都受到情景语境的制约[1]。通常来说,纪录片中都以旁白为主,对话不多,但是该纪录片重点描述了文物修复师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对话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译者通常会选择适当的方式来简化字幕,如一些语气词、人名等可以省去,而不会失去其本质含义。
例1.陶瓷还没出来呢。
Some of the pottery group are still in here
文物修复工作者在一天辛苦工作后打卡下班,会有专门守门人在确保每个人都出来之后上锁关门,我们从语意层面来看这个例子,意思是陶瓷组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出来,译者增加翻译,把意思完整表达出来。
例2.合着咱俩都师父等徒弟。
Well, we are both masters waiting for their apprentices
例3.有徒弟显着有派是吗?
Feeling distinguished with an apprentice?
从形式层面看,不同形式的模态相互作用,构建出话语的整体意义。“合着”是北京方言中经常出现的词组,通常用到的时候是表示说话者惊讶,带有一定情绪,译者用感叹词Well,贴合语境。“有派”就是指在外貌、行为、或是在某种风格中特别不错的意思,在纪录片中是因为有徒弟感到骄傲,译者将其翻译为distinguished,幽默风趣。
(四)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由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构成。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认为,实现意义传播的载体主要有两种——声波传导的声音符号和由笔等生成的书写符号,它们是语言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2]。按此划分依据,字幕属于语言媒体的书写符号,相对应的英文字母也属于书写符号。源语翻译为目标语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媒体的特征,如背景音乐、字幕字体的大小,以及字幕的空间布局等。
非语言媒体主要指交际者的身体动作和交际者在意义表达中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如工具、环境等[2]。从纪录片的第74分钟开始,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展,陈列的就是之前修复师们努力修复的文物。随着画面切换,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之前修复的珍品,如木器,陶瓷,青铜,钟表,书画等,看到观者脸上兴奋以及敬畏的表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文物修复师的伟大。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这一段视频没有字幕,通过真实的画面,简洁细腻地展现出来,说明动作、手势、环境等非语言媒体在纪录片中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的。
四、结 语
本文尝试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等层面对《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翻译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为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综合考虑各个模态,根据语境给出了恰当的翻译,便于观众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红岩.多模态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J].电影评介,2011(19):71-73.
[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4]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語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5]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22(4):38-40.
[6] 吕健,吴文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2(4):36-38.
[责任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