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邯郸市寿东村为例
2020-03-17张星星
张星星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郑州 45000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14 亿人口中就有6 亿人是农村人,中央一号文件16 年来长期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深刻关系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1]。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强,中国才会强;农村美,中国才会美,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乡村生态旅游是重要手段。经过40 年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优势产业,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8%,据统计,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乡村生态旅游占国庆出游人数总数的70%,出行一次乡村生态旅游消费高达数万元,可见在旅游分支中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空间广阔,经济收益喜人。美丽乡村建设在中国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在于挖掘农村资源发展潜力,从农村实际出发,实现村村美,村村富,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必须从各个村庄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特色,乡村文化,实现农村的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协调共生共处,做到不仅外在美,也要内在美,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乡村生态旅游的起源、内涵及价值
1.1 乡村生态旅游的起源
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19 世纪的欧洲,并在欧洲引起了热烈反响,随后在世界各地逐渐蔓延。欧洲的乡村生态旅游得益于工业革命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更渴望体验农村慢节奏、舒适的生活。日本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做得很出色,旅游产品多元,法律完善,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最早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的,90 年代发展迅速,目前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旅游类型[2],比如观光型,为游客提供观赏田园风光和欣赏农业生产过程的旅游服务;比如民俗型,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为旅游资源,让游客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还有休闲型,游客可以从事农事劳动、度假休闲、体验民宿、康养娱乐……。
1.2 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
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学术界未给出统一的定义[3],笔者认为,农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旅游形态,它是以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以乡间特有的乡土人文和原生态风俗、民间艺术、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因此,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属于大众旅游的一种,为旅游者创造原生态的旅游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领略当地民俗文化的场所。2)具备旅游的经济基本功能和生态新功能,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意味着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3 乡村生态旅游的价值
“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建设,逐渐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局限性,以生态旅游为切入点建设美丽乡村,意义重大[4]。第一,乡村生态旅游是应对“三农”难题的重要手段。对于农业,乡村生态旅游让原本只能用来吃的农产品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赋予农产品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农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村地区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不可缺少,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推动下,农村会更快速地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对于农民,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吸纳当地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第二,乡村生态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一方面,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餐饮业、住宿业、加工业等产业围绕乡村生态旅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次,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促进村容村貌整洁,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当地村民和游客提供良好的休憩和游玩环境。第三,乡村生态旅游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生态旅游吸引了更多人在乡就业,减轻了城镇就业压力,同时推动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2.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对农村面貌的升级改造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注重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崛起,提高农民收入和幸福感,打造乡村美、心灵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2.1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相互促进,呈现出良性互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是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发展。1)从美丽乡村的视角来说,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给予政策鼓励,完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扩展市场空间。乡村生态开发如果没有美丽乡村建设打头阵、引方向,仅仅从传统农业的背景中开发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住宿、娱乐、康养等方面的需求。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保留农村乡土风情,而且能够丰富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和形式。2)从乡村生态旅游的视角来说,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产业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收入水平,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时也推动着该地完成更高水平的美丽新农村建设任务。
2.2 美丽乡村建设下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传统的农村依靠农业发展的模式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连接传统农村生活又能达到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的目的的一架桥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必要性:
2.2.1 乡村生态旅游可延长当地的产业链
对于没有产业,只有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地区来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催生新的高效益的行业和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比如,带动第一产业的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第二产业的粮食轻加工和手工艺品加工,第三产业的住宿、餐饮、快递、银行等行业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也会带动当地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无论是明面还是暗面,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于整个关于旅游发展需要的上游、下游产业影响重大。
2.2.2 乡村生态旅游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吸引了大批青年劳动力回乡,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一来,乡村劳动力较为充足,需要更多的市场空间来容纳,乡村生态旅游大大的增强了当地市场吸引了,开拓了市场空间,给了当地村民在村就业的机会和信心。再来,大量的劳动力回流,减轻了城镇生活就业、交通、人口、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2.2.3 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生态建设
乡村生态建设不仅关系着环境生态建设,也关系着政党生态文明和村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引入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村领导小组在村庄改造提升中非常重视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为了村庄获得可持续发展,村民主人翁意识觉醒,自觉主动的接受文明礼仪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效益良好,当地政府和村领导小组将会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在金钱和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3.寿东村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实践和思路
3.1 寿东村概况
寿东村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山寺乡,村名因纪念抗日英雄张寿山而来,位于馆陶县西部,在309 国道南侧,距离县城4 公里,东临106 国道。四年前,这里有188 户村名,713 口人,党员同志30 人,耕地面积1164 亩,这里交通便捷,乡风淳朴,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保存良好。但寿东村一直是省级扶贫重点村,是邯郸市平原贫困乡村的典型代表村,该村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1)位于平原地区,没有先天资源优势。寿东村没有山水、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村里只有几棵古树可以作为旅游资源[5]。2)基础设施极差,乡村环境面貌不佳。寿东村到处都是土路,道路硬化水平低,没有绿化,没有排污设施,村里垃圾随处堆放,村容村貌相当落后,公共休闲娱乐场所更是没有。3)没有产业支持,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寿东村没有外来企业,也没有本土企业,家家户户常年种植传统的小米、玉米等粮食作物,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粮食作物和打工,2013 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 元。4)村民参与意识薄弱,村规民约成摆设。村民对于该村的发展主人翁意识不强,平常生活多是打牌玩乐,村中骂架打架事件常有发生,对于生产和技术发展几乎无人过问。
3.2 寿东村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实践
寿东村由于长期贫困,邻村的姑娘不愿意嫁到村里人,村里的许多男人娶不到媳妇,寿东村成为了周边村闲余饭后的谈资。2012 年,村“两委”班子穷则思变,希望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由于该村没有资源、没有产业,村委班子决定发展农村产业,该村依靠着“五位一体”模式和“四大法宝”(领导班子、资金、基础设施、产业)成功将寿东村这个贫困村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
图1 寿东村美丽乡村建设“五位一体”模式图
3.2.1 领导主体
2012 年,村“两委”班子致力于为寿东村寻找脱贫致富的道路,寻求县扶贫办的帮助,扶贫办表示大力支持寿东村的发展。在村里为发展什么产业而发愁的时候,扶贫办向村干部推荐“粮画艺术”公司负责人张海增,村干部和扶贫办共同邀请张海增回乡设厂,带动村民共同致富。2014 年馆陶县进行美丽乡村试点,扶贫办和村干部申请试点成功,扶贫办还申请了改造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扶贫资金[6]。
3.2.2 资金来源
寿东村改造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以下5 个方面:1)村民自筹。从2012 年到2015 年,村民自筹资金超过400 万元用于村庄道路和文化设施建设。2)县级投入。2013 年,馆陶县向寿东村投入涉农资金进行农村面貌改造,2014 年,馆陶县又先后投入150 万元用于寿东村建设垃圾中转站和排污设施,另外,县卫计局又投入15 万元进行厕所改造。3)村集体收入。寿东村原先每年有8 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其他村集体收入一是来自于集体土地收入:60 亩集体土地上租给种植果树、经济林木的大户,每年大概可收入10 万元;对外出租农家院、咖啡屋等一些手工作坊,租金每年收入超过10 万元;以集体土地参股张海增的粮画企业,并从行知教育集团获得红利;二是来自于基金收入:该村有110 万发展基金,每年通过基金理财可获得数十万收入;三是来自于宅基地收入:回收村里闲置宅基地面积约30 亩,种植园林树木,收入是集体与村民三七分,每年村集体获得12 万集体收入。 4)社会资助。有很多社会企业对寿东村进行资助,资助金额累计达到110 万。5)奖励资金。寿东村在2014 年被评为美丽乡村,获得100 万元奖励资金,用来改造村里废旧的大坑,建设特色广场和竹池公园。
3.2.3 基础设施
村庄先后自筹资金400 万用来修建、扩建道路,道路硬化不再泥泞,道路也宽阔了,路灯也亮了,道路两边也进行了绿化,街道十分干净整洁;建设文化娱乐广场,村民成立舞蹈队,载歌载舞,丰富了精神世界;村里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垃圾集中处理,垃圾不再乱堆乱放;村内规划了排污管网,污水不再横流;实施厕所改造,家家户户厕所不再臭烘烘;村庄卫生室、互助院、幼儿园逐渐步入正轨,村庄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
3.2.4 产业支撑
“粮画”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效益。1)“粮画”的经济效益。村“两委”班子基于寿东村没资源没产业的现状,决定发展农业产业,在扶贫办的帮助下,引入张增海的粮画产业入村,粮画公司从寿东村雇佣了80 多名村民,每年销售额高达400 万。村干部看到粮画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心将粮画作为特色产业在村里生根,为此,村里建立粮画作坊,制定了扶持政策,对于本村从事粮画制作加工的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免费提供制作工具和器皿。寿东村与粮画企业走到了一起,公司和村庄形成了“龙头+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公司负责原材料提供、技术指导和作品回收,村民按照粮画制作流程和技术标准在家制作完成后由公司技术人员鉴定、回收,村民3-6 天就可以独自完成一幅粮食画,平均每天收入80 元,每年依靠粮画收入超过2 万元,解决了大部门村里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就业问题。现在寿东村专注于粮画加工的村民有70 户左右,周边10 多个村庄近300 户村民也积极从事粮画加工。2)“粮画”的生态效益。粮画是农作物经过防虫防腐处理后,用镊子等特定的工具将这些不同颜色的农作物一颗颗一粒粒地粘到涂有胶的图案上,可以做成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并装订成框,看起来色彩缤纷,立体生动,保留了生态本色,而且可以保存百年,受到国内外人士青睐。自2014 年以来,寿东村以粮食画作为产业支撑,将粮画文化产业化,建立了粮画基地、粮画博物馆以及互联网+乡村旅游产业,2015 年全村依靠粮画产业获得的收入就达近千万元。
3.3 寿东村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思路
寿东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找到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道路,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成本控制,提倡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并做到产业、文化、生态协调融合发展,积极调动村民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加入到美丽乡村和生态旅游的队伍中来。下面笔者将用一幅图简单说明寿东村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思路。
图2 寿东村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思路图
3.3.1 低成本大发展
寿东村在资金使用上一直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在乡村改造升级中,不搞大拆大建,不拆房不砍树,房屋修建在旧物的基础上做简单修复,斑驳的墙壁如今变成了艺术品的展示厅,一条条老胡同由土胡同变成了彩色胡同,吸引了不小游客。
为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寿东村严格招标,要求工程质量过硬,力求每一分钱都花的值。为了推动村庄的产业发展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村集体投入资金帮助村民发展休闲庭院建设、开发绿色食品、打造特色农家乐、学习粮画技艺等,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学习新技术,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2015年国庆,寿东村接待各地游客超过4 万人次,获得近千万元收入,寿东村成功实现了集体脱贫,带来了经济的飞跃发展[7]。
3.3.2 传统和现代结合
寿东村保留乡村风情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让游客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体验[8]。1)保留乡土风情。保留传统就是留住乡愁,要保留农村过去生活的印记和符号,能够体现当地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寿东村保留了老建筑、老井、大槐树、石墨、农具等,游客一进入景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村风情,那些瓜藤、石井石墨、土房、织布机、煤油灯散发着历史的幽香,让人不禁想起过去。2)加入现代元素。粮画小镇引入3D 墙画、阅吧、咖啡屋、微电影、酒吧……这些在城市才能看到的现代元素,为游客增添了舒适方便,同时也改变了大家对传统乡村的刻板印象。
3.3.3 产业、文化、生态融合发展
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两条腿,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翅膀,寿东村找到了特色产业定位,将产业、文化、生态融合发展。1)文化和产业的融合。在寿东村,粮食画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粮画作坊遍布寿东村各个街道,到处都是粮画作品,还有部分农民在家中打造粮画体验室,为游客提供现场粮画体验服务。粮画小镇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将粮食文化产业化,形成了粮画创作生产、文化宣传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新路子。2)文化和生态的融合。寿东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老房子、老井、农具等一些老物件被抢救保留下来,这些老物件处处流露出农耕文化的印记。寿东村尊重乡村原貌,而不是大拆大建,迁移村民,尽可能的保留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9]。3)生态和产业的融合。寿东村将原有的街道绿化、美化,在废弃的宅基地上种植园林,用废旧的大坑改造成篮球场和生态广场,引导村民在自家院落种树、开辟菜园、种花,在田间地头,大面积大规模的种植绿色作物,成为了一道亮丽的田园风景线。寿东村投资研究农村生态修复和生态景观设计,监测乡村的生态问题,并利用生态修复和保护技术将天然沟谷打造成小镇水系,与乡村整体景观融合在一起。寿东村的生态建设,一砖一木一草都散发着自然原生态的魅力,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
3.3.4 调动村民主人翁意识
村民是寿山村蜕变的动力和主线,要注重激发内在能量,调动村民的积极自觉性,不断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建设美丽家园[10]。1)要想富,村民懒惰消极思想就要转变。各级组织和基层干部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利好政策,并带领村民代表去浙江、贵州等先进村去学习经验,让村民看到差距,看到群众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通过看图看影片学习,内心渴望摆脱贫困,愿意自筹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添瓦。2)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自觉行动。村民集体全部表决同意张海增粮画企业落户寿东村,并联络了蛋壳画、黑陶店、豆腐坊等作坊入驻本村,这些外来企业和作坊员工主要是本村村民,另外还有一部分村民回乡创业,比如开办农家乐餐厅,粮画工作室等,村民已经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3)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村民愿意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自觉去参加学校礼仪培训班和专题讲座教育,积极支持村里的文明建设评选活动,人人爱护公共服务设施,动手收集垃圾,共同打造美丽、和谐、生态、文明的乡村。
3.4 寿东村发展成果
2014 年,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号召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保留原生态的原则,以改造提升农村环境、农村面貌的机会,凭借粮画产业,打造出具有乡村风情的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粮画小镇”,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中国十佳产业兴旺村”等称号,今年粮画小镇被提名为国家级4A 景区,创造了乡村生态景区获选国家级4A 景区的奇迹。寿东村经过三年的时间,从一个省级贫困县蜕变成中国最美乡村,村子美了,生活富了,人民的日子也红火起来。寿东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基层组织是保障线、建设资金是保护线、基础设施是底线、生态建设是红线、村民参与是主线、产业支撑是生命线的思路,打造生态旅游型特色乡村。
4.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下开发乡村生态旅游
寿东村是华北平原上的贫困村,没有资源,没有产业,没有基础设施,但经过三年的蝶变,如今村集体已完成脱贫,成为了中国美丽乡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寿东村的成功引来了全国各地乡村的目光,那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平原贫困乡村该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又如何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下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呢?
4.1 基层组织要做好“领头羊”
一是要转变村民观念。贫困乡村地区一般是产业基础差,资源条件差,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被忽略,那就是村民的思想,贫困地区的村民思想较为落后,视野不够宽阔。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组织要敢于、善于、乐于做领头羊,带领村民走出去参观学习,转变村民观念。村民只有树立想富想要摆脱贫困的信念,才能踏踏实实的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二是要尊重村民意愿。只有做到尊重村民,想村民之所想,理解村民的处境,不强迫,善于引导村民发展方向和思路,村民才会和村委村办团结一心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要壮大集体收入。美丽乡村建设没有资本就是空谈,要采取各种方式壮大集体经济,用好上级投入资金,盘活村里闲置的土坑和宅基地,积极寻求社会合作,让不会说话的集体资产生出花来。
4.2 改造提升,村要美,人也要“美”
美丽乡村注重“美”的塑造。一方面村庄要干净、整洁、舒适、美丽。乡村环境是硬景观,道路干净宽敞、街道整洁亮丽、胡同色彩缤纷、庭院绿绿葱葱……村里的基础设施将直接影响村民和游客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另一方面,村民要文明、热情、大方、美丽。农村经济条件改善后,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后,要引导村民学习和接受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礼仪礼节,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通过公益模范评选等活动,逐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争取每个村民都能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形象大使。
4.3 挖掘特色产业,做强产业
产业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产业打造的模式上,寿东村采用的是引入产业、整合产业、做强产业。对于贫困乡村来说,目前产业发展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结合本地的传统文化、乡土特色、整合周边村镇资源,依靠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特色养殖等产业,并打造生产基地,组织村民学习新的技术,把美丽变成生产力。第二条路是:多个乡村发展同一个产业,形成规模产业和高效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园,创立一批乡土字号的品牌。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只有把产业做强,才能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才能形成“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生态链条。国内旅游市场目前不仅仅满足于“吃住行、游购娱”,现在更多的旅游者追求“商养学、闲情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首先要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要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把产业和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互动和服务品质上下功夫,让游客在体验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的乡土风情的同时,更愿意留下来,慢下来,反复来。
4.4 留住乡愁,保护生态,科学规划
美丽乡村和乡村生态旅游一是贵在乡土人情。乡村建设就要有乡村的特点,对于一些传统村落,由于未被大肆开发,仍然保留着完整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风俗风情,这类村落越来越受到城市人群的青睐,将会吸引一批又一批想要摆脱城市生活压力,回归田园生活的城市中青年群体,因此,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尽可能地保留一些乡村的印记,比如,老树、老屋、古井、农具……。留住乡愁,就等于留住了游客的心。当然,留住乡愁并不等于是保留全部农村生活痕迹,要保留乡村特有的文化基础上与时代发展相呼应,并可以恰当地引入一些时尚、现代元素,更好的满足游客的生活和游玩需要。
美丽乡村和乡村生态旅游其次是赢在生态系统和科学规划[11]。习总书记常强调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绿水青山的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乡村保留着完好的生态环境,坚决不能搞大拆大建,坚持走生态道路,营造出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田园的氛围,栽植绿化树木,打造生态景观,引导村民在自家院落种植花木,形成满目花草,芬香伊人的小院,为乡村建设留出更多的绿色空间。打造绿色景观固然重要,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修复更为重要,将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到整个村庄的规划中来,修复和重新打造乡村生态的综合建设。美丽乡村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力求建筑规划、产业规划、景观规划等多规合一,能够使文化、产业、旅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