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价值认同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性研究

2020-03-16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育人思政

梁 宇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西 南宁 530008)

价值,是客体的有用性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属于哲学范畴。而认同,是个体对他人或团体所表现的理念、行为与规范等的认可与肯定的心理过程,并常常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形式表现。由此,“价值认同,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满足自身需要的心理认同”。[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价值认同是大学生对思政课具有功用的肯定和认可,并外化为日常行为习惯来强调和表达认同的态度。实现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并非一日之功的事情,而必须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认同和行为认同。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关键,意志是保障,行为是归宿,只有始终坚持知、情、意、行一以贯之,才能彻底实现价值认同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一、全面了解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基本现状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多元,心理状况非常复杂,情绪也多变,特别是全媒体环境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为广泛且深远。“201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滚动调查显示,94.2%的大学生赞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92.6%的大学生赞同‘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94.4%的大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此外,“高校思政课大调研数据还显示,8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思政课老师,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3]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喜爱或思政课的有用性表示较高认同感,对思政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核心观点的认同较为坚定,并自愿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以行动彰显内心信念。

但实现思政课育人实效中,关于价值认同的考察和检验往往不在于表面的观念认知认同,而归宿点必须是是否外化为活动的行为认同,不然即使实现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行为的自律自觉的“半价值认同”也毫无意义。据统计,“从2009年起,截至2018年上半年,云南省已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4亿元,惠及贫困学生超过48万人,共计101万人次,产生逾期还款记录的,共有7000多人次。”[4],此外,大学生中出现的学术不端、不文明行为等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不可枚举,出现“知行分离”的怪象。由此可见,思政课作为培育大学生价值认同的主渠道,牢牢把握住了意识形态主阵地,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导向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认同缺失问题。造成大学生价值认同缺失或价值认同的“知行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二、科学认识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政课教师魅力有待提升

思政课教师是价值观的传播者,更是践行者,因此,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起着引领和模范作用。但在现实当中,首先,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思想魅力,专业功底不够扎实,理论造诣不深,对课程深层知识内容研究不透彻。加之有的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与所授课程并不相符甚至“一教多科”现象,这不仅削弱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还会导致精神懈怠危险膨胀;其次,少数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缺失,尤其是极少数新生代“90”后教师,内含着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当这样的错误价值观以显性或隐性方式传递给学生,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最后,一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魅力不足,虽专业知识渊博,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水平不足,未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还不能将抽象化的理论和理念具体化,用平实话语、生动语言解释和说服学生,直抵人心,使学生能够彻底领会“道理”之中所蕴含的“真理”和“情理”。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与教学魅力的缺失,使得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大学生对教师与思政课的价值认同。

2.践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质量有待进步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个体。2018年是代际转换的关键一年,“网生代”的“00后”开始大规模步入大学,他们是新时代极具特点的一批青年,网络已经笼罩他们生活的全部,转变其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所接收信息也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表象化和去思想化,需求更是呈现多样化形式。因此,培养出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而一些思政课教师在“培养什么人”问题上截铁斩钉,但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活动却出现践行质量不高现象。一方面,部分教师在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却没有进行深入透彻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知之甚少,呈现课上与课下的“断截”和线上与线下的“脱节”,更甚着奉行“拿来主义”,使用网络下载版的PPT直接进行教学,没有根据专科生、本科生不同层次,文科生、理科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专业来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懂、真信和真用。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则在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显得过犹不及,一味附和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这样既不能在大学生价值认同中起到启发和引领作用,反而丢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功能。据此,思政课教师在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的“知行矛盾”或过犹不及现象都可能降低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育人成效。

3.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能力有待改进

思政课从本质上是触动人内心灵魂的思想工作,而不是简单纯粹的理论灌溉或传授。要想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与心灵沟通,单一的、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肯定不合时宜,还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心理。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事实上,一方面,部分思政课堂教学仅围绕“传授知识+解疑答惑”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拥有了充实的内容却缺少了适度的生动趣味性,显得课堂枯燥乏味。“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进重点在于‘增强教学趣味性’‘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交流’的大学生比例依次为52.5%、44.0%、30.6%。”[6];另一方面,又存在部分课堂过于追求“活起来”目的,奋力打造“青蛙闹塘”的课堂气氛,趣味性十足,但教学的内容性和知识性不够充实,未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总之,过于强调硬性理论灌溉弱化生动趣味性或过度追求生动趣味性缺乏理论性,都难以实现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育人实效性。

4.不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特殊阶段,国内与国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影响,一些主流与非主流的社会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日渐活跃并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杂沓、激荡不已。而新时代大学生还未形成成熟、坚固的价值观,处于内心思想观念斗争抗衡的关键时期,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误导和精神冲击,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网生代”“00后”生长在透明开放的网络时代,依赖网络而生存,无时无刻在关注着网络世界中的现实问题与热点焦点问题。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公开化的便利渠道了解社会爆发的“贪污腐败”、“道德缺失”、“功利主义”、“暴力袭击”等与思政课堂所传播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现实矛盾,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萌生质疑和动摇的思想。更有一些“热搜”、“键盘侠”等直接引领网络舆论的方向,“数据还显示,有近3成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包括‘网络嘲笑和讽刺’、‘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恶意图片或者动态图’、‘语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吓’等等。”[7]浑浊不堪的社会网络环境严重污染了大学生的身心和灵魂,这无疑给思政课教学增加了巨大的难度和挑战,使得思政课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以矫正大学生扭曲的的价值观念。

三、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性、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路径

1.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思政课教师作为价值认同教育的传播者、塑造者和践行者。首先,必须筑牢坚强的政治信仰。思政课教师要确保党员身份,流淌着红色精神的血液,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正面发声;第二,必须夯实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严把新进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背景,做到选拔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回归本真;关注思政课教师的个人发展,组织开展并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健全听课指导制度,在集体智慧下攻克教学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在丰富教学经验上分享和交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进修的继续学习和自我充电;多听课、评课,善于发现、模仿和创新优秀教学模式,逐渐形成独具自我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样不仅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也提升教师教学的实践性,为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提供“利器”;第三,必须提升教师个人素养。离开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徒劳无益的,因此,要落实三级听课制度,加强督导随堂听课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对教师课堂用语和价值传播进行严格监管,增强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确保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思政课堂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功能;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将正确价值观“说出来”,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做出来”,实现知行一致、表里如一,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大学生价值认同增加影响力和感染力。

2.推进“以生为本”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同心同行

“以生为本”不是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而是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思政课教学要棱角分明、虚实结合、情义相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学生是主体,只有极限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方可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只有竭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方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师生联动、教学相长。一是要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准确把握学科特点、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合运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智慧学习平台,课前安排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中讲透重点难点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自主研究找寻真理;课后布置学生作业,使学生在巩固、消化知识,还可以提供在线问题反馈、答疑解惑。二是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深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精准掌握学生的个性,分析学情,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采取差异化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指导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增强学习能力,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调整价值诉求,不断完善自我,塑造高尚人格。

3.巧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方法,一切因时、因境、因人而变,所以,必须善用教法。要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课堂质量,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就必须攻坚教学方法,灵活施法。一是要采用“精准滴灌”,甩掉“大水漫灌”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和思想基础,以学生为上,根据不同学历、学科、专业等类别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或融合运用多种教法,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特殊教育作用,实现“1+1>2”的整体效应,使大学生真心喜欢、乐于接受、终身受益。二是要转换师生角色设置,摈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主客关系,“突出师生共学、共研、共言,将现场‘提问’‘对话’‘辩论’环节层层推进,活跃了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学习。”[8]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让思政课不再是板着脸说话,而是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成为大学生用之不竭的精神提款机。三是要建设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设立实践基地,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丰富育人载体,使思政课真正“动起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收获感,让实践育人加深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总之,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单一选择或简单叠加,更不是固守陈旧,而要在保证思政课内涵性、解渴性、显个性上下功夫,协调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促进学生在思考与行动中认知价值,坚定价值,践行价值。

猜你喜欢

思政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