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管理背景下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困境与突破

2020-03-16白丽新张立迁杨佳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非全日制全日制

白丽新 张立迁 杨佳乐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100098;2.天津大学,天津300350;3.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工程硕士具有覆盖领域广、招生与培养规模大等特点,无论在全日制专业学位还是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程硕士自1998年开始招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80余万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有效解决了企业部门存在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数量紧缺、年龄老化等问题,较好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重大机遇和形势挑战面前,如何进一步推进工程硕士招生选拔机制改革,以有效回应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切实增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力迫在眉睫。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统筹管理通知》),有力促进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统一、规范管理。在统筹管理背景下,科学设计工程硕士①人才选拔的考试招生制度,对深化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应怎样科学设置工程硕士考试科目?如何进行相应考试内容相关的考试招生改革?本文旨在对“怎么考、考什么”这一核心关键问题提出改革设想并予以回答,以期为我国探索合理有效的工程硕士考试招生制度提供有力决策参考。

一、统筹管理的演进形成:工程硕士考试招生发展历程及现状

工程硕士自1998年开始招生以来,依据重要的改革事件为时间节点,对其进行梳理,形成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独立发展阶段(1998—2008 年)

为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改变工学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现状,满足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经过十余年试点探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工程硕士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形式开展招生,由国务院学位办单独组织,于1998年正式开展招生;报考条件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招生考试科目有英语、数学和专业课三门,由各校自行组织;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证书”(单证)。

人才素质状况与考试招生内容设计紧密相关。2001年,国务院学位办对在职人员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考试发展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考试科目设有英语、数学和专业课。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在充分调研和借鉴美国GRE考试模式的基础上,改革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考试科目,实施GCT(Graduate Candidate Test)入学资格考试,开启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制度“两段制”试点模式。该阶段招考制度设置重点围绕“在职人员”而展开,如报考条件要求、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等。

(二)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独立并存阶段(2009—2016年)

2009年之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人员为主;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仅在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少数类别招生。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自2009年起全面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2009年3月召开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明确指出,自2009年起,所有专业学位全部可以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以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对于专业学位发展既是非常好的、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由“学术学位主导”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有利时机。[1]

这一阶段,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独立并存,在工程硕士培养中形成有益互补,既满足应届生继续深造的多类型需求,也为在职人员终身学习畅通了多元化渠道。然而,虽同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招生管理上却存在较大区别,在社会上曾引起不同程度的质疑,认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考试组织不够规范、培养质量不高、学位论文要求不够严格等。为此,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提出“为统一管理各类研究生招生工作,从2016年起,将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

(三)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统筹管理阶段(2017年至今)

为推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促进规范管理,准确界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加强对计划、招生、培养的统筹管理,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考试录取、质量标准、学历学位证书管理等方面做出规范要求。自此,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统筹管理后的并轨招生,对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办学、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从对研究生教育领域相关专家、管理人员、导师和研究生的大量访谈中得出:考试科目与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考试招生政策,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创新发展的重点工作。为进一步发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功能,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国家统一规范工程硕士学位管理要求,自2017年起取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转为“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两者在考试科目设置和内容中存在较大差异,并轨后出现在职人员考生录取人数明显下降、未能充分彰显工程硕士选拔特色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终须通过积极回应“怎么考、考什么”的考试招生改革寻求进路。

二、统筹管理后工程硕士考试招生的统计分析及困境表现

笔者选取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招收工程硕士较多的11所高校②进行录取数据统计分析,统筹管理后的3年(2017—2019年)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情况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考试科目设置和内容的简单沿袭,造成工程硕士录取中生源结构相对失衡。历经2009年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以及2017年统筹管理两个阶段,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多沿袭全日制工学硕士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尤其在后一阶段,统筹管理前大部分在职人员报考的是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考试科目为GCT;而统筹管理后,取消了之前的GCT考试,考生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且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考试科目和内容与全日制完全相同。在职人员考生需应对一种新的且相对陌生的全国统一考试模式,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弃考及改报其他者不在少数,而应届毕业生和非应届非在职人员因具有充足备考时间以及对考试科目和内容的良好适应,成为不少招生单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录取的生源主体,造成了具有一定工程领域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录取大为减少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硕士考试招生系统与服务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不相适应。统筹管理后的2018年,这11所高校共录取工程硕士14 141人,其中录取在职人员762人,仅占5.4%。这其中,全日制工程硕士414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348人。从全国范围看,工程硕士录取在职人员规模结构出现较大波动与比例失衡。在统筹管理前的2013—2015年,全国联考录取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分别为7.57万人、5.96万人、5.89万人,而统筹管理后的2017—2019年,每年工程硕士录取在职人员均不足1万人。

其二,在职工程人员因考试科目设置和内容放弃报考工程硕士,大量转报管理类联考相关专业学位。选取天津大学为例,从该校2018年考试成绩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考生数学平均成绩为86分和34分,数学单科成绩相差52分;在专业课得分差距也比较明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考生平均成绩为96分和55分,成绩相差41分。从成绩分布及下一年学生报考情况可以看出,数学和专业课已成为在职人员报考工程硕士的“拦路虎”。而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等专业学位考试采用管理类联考模式,设有管理类综合能力(满分200分)和英语(满分100)两门科目,且管理类综合能力科目及内容很好地借鉴GCT及国际研究生考试通用的能力测试等成功经验,重点考查考生一贯素质表现、一般能力和思维水平,受到在职人员、应届考生以及招生单位普遍好评。由于考试科目及内容原因,大量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工作经验的考生放弃报考工程硕士,转而选择备考上能做到相对充分的管理类联考相关专业学位。一些招生单位为完成招生计划,将计划增加调整至管理类联考相关专业,录取工程硕士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2018年,前述11所高校 MBA、MPA、MEM录取在职人员6690人,比2016年增长100%;而2018年工程硕士录取在职人员762人,仅为MBA、MPA、MEM录取人数的1/9。此种现象无异于对社会工程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一定冲击,也对“主动适应需求,动态调整优化结构”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造成不利。

其三,考试科目设置和内容未能充分彰显工程硕士人才选拔特色。2009年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和2017年的统筹管理,其考试科目设置和内容基本沿用工学硕士招生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具有不同知识结构、职业取向和社会背景生源的差别,[2]在考查考生工程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3]未能很好地彰显工程硕士人才选拔特色。当今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快速多变,岗位需求加速迭代,在职人员系统“充电”成为一种常态。[4]《统筹管理通知》界定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指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5]这与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在职人员相近度较高。在职人员相较应届毕业生拥有更多工作实践经验和应用知识,不少是在工程实践一线遇到问题并带着问题前来学习的,故而其生源对象中较大比例为在职定向人员具有现实合理性。但倘若今后仍固守原有考试科目设置和内容,对毕业时间较长且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在职考生特别不利,难以真实考查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势必对在职人员的学习深造形成一定壁垒,对招生培养单位与工矿企业间紧密协作的联合培养机制形成制约,不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设想及进路

首个以“质量”为主题的2014年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指出,研究生考试招生现行制度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术潜质和职业能力。[6]工程专业学位作为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规模最大的类别,改革诉求也最为迫切,急需推进先行试点改革。对考试科目设置和内容进行系统改革,构建功能明晰、内容科学、导向明确、选拔高效的考试招生制度,使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7]必将有效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鉴于此,从现实可行性、未来发展方向、改革方案设想三个方面探寻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设想及进路。

(一)溯源既往: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的现实可行性

人才选拔制度的设计以及初试、复试科目设置和内容的选择确定,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为更好地适应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体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对部分考试科目和内容进行科学调整,既抓住了当前问题困境的关键所在,又契合了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演进趋势与发展进路。

一方面,前期已推行的考试招生改革基础良好。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初试科目由5门减少为4门,专业课改在复试阶段进行。2007—2009年,对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农学等学科专业进行考试科目改革,设置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管理类硕士、法律类硕士、经济类硕士、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等,推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考试改革。这一系列改革逐步向拓宽学科基础、侧重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推进分类考试改革方向演进,使考试成绩具有更高水平信效度,人才选拔更具科学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实施GCT考试模式的成功实践。GCT是在职人员攻读硕士招生考试的主要模式,它引入综合能力考查理念,采用“全国联考GCT+招生单位自主复试”的基本形式,即第一阶段中所有考生需参加国家组织的GCT考试,第二阶段中考生持本人GCT成绩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部分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招考分离”目标。尽管实施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模式探索,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同,与当前国际主流研究生入学考试模式相似度较高。

统筹管理后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应积极吸取既有招考体系中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考查,又注重加强综合素质和一般能力考查的经验。工程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是工程专业学位的核心知识形态,构筑成工程知识的两大主体部分。不可否认,全日制工学硕士招生考试的知识能力测试,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时代对工程人才选拔提出的更高要求,过于注重单一知识能力测试已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统筹把握全日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套能够测试一定专业知识基础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素质的分类考试新模式,即在“回归工程”理念的基础上,从工程实践所需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层次出发,充分考虑工程硕士应具备的知识系统和实践能力,[8]将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数学科目的占比降低、内容减量,同时借鉴原GCT、管理类联考考试招生改革经验,增加国际研究生考试中通用的综合能力考查的部分内容,由国家依据国家教育考试标准统一组织实施。

(二)顺势而为: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的未来方向指引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进一步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要求。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基本制度,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应通过统筹管理、改革创新,兼顾非在职和在职考生各自优势以及个体学习发展需求,系统构建立体、多元、分类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当然,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最终目标,还应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目标,这既有利于国家建立公平、高效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又有利于落实招生单位自主权。

按照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招生单位是考试招生管理事务的责任主体。探寻统筹管理后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设想,增设的初试科目由国家统一考试实施,以最大限度保证国家教育考试公平、权威;体现招生单位人才选拔特色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则放在复试中进行考查,以体现对考生个性化考核要求,突出招生单位选拔理念、标准与特色,有序推进招考分离,实现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更高水平的有机融合。

(三)落地落细: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方案设想

有专家建议,研究生招生考核内容应覆盖学科专业主要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技术,考核考生专业深造和发展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按学科门类或若干一级学科群组织命题。[9]依据前述改革设想,建议工程硕士考试由“四门科目改为三门”,将第三门“数学”改为“工程硕士综合能力”;因第四门“专业课”考试内容专业性较强,将其放在复试环节由招生单位自行考查。改革后科目设置情况为:思想政治理论和外国语科目均保持不变,满分均为100分;第三门设置为“工程硕士综合能力”,满分为300分。而如何科学设置“工程硕士综合能力”是此次改革的关键和重点。经采取德尔菲法,笔者对招生考试领域相关专家和管理人员进行咨询,先后与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以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开展多轮调研,形成了现有“工程硕士综合能力”考查内容结构设想,既保留了原有“数学”内容,又增加了综合能力考查,更加贴近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要求。

1.“工程硕士综合能力”科目内容范围

第一部分,数学基础能力,满分100分。侧重考查考生对工程场景中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数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参照原数学二考试大纲的部分内容结构。

第二部分,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满分100分。逻辑推理能力部分侧重考查考生掌握和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的能力,特别是分析推理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运用给出的信息和已掌握的综合知识,通过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归纳等过程,引出概念、寻求规律,做出合理判断与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部分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能否清晰流畅、准确得体、逻辑严密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知识面注重学术和工程现象表达,通过考生对字、词、句、篇的阅读与理解,考查其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现象认知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语言工具表达知识与写作的能力。

第三部分,工程基础能力,满分100分。侧重考查考生工程基础知识和能力。借鉴美国GRE、我国GCT考试经验,参考工学门类硕士研究生基本能力测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从36个“能力格”[10]中选取学术概念的理解、学术意识的感悟、学术工具的应用、学术沟通交流、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等工程及学术基础素养;发现问题与描述问题、文献检索与综述、课题规划与再调整、创新与实践操作、研究评价与分析判断等工程项目应用拓展能力作为基本依据命制具体内容题目。

2.推进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设想的实施细则

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建议将“工程硕士综合能力”设为全国统考科目,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会同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可行性方案,报教育部批准。改革后,该科目组织与管理的工作流程亦做出相应调整变革,考试中心负责编制《工程硕士综合能力考试大纲》并组织命题工作,工程教指委负责协同考试中心做好大纲编制和命题专家推荐工作。一个科学、有效的考试,应在考后进行全面数据统计分析,以反馈考试结果。[11]因此,在保证生源质量和选拔实效基础上,考试中心及工程教指委应对命题内容、招生录取质量进行跟踪分析,并协同加强对复试和录取质量的数据检测、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

四、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的预期成效

(一)将积极回应以“招考分离”为目标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分离的运行机制,在招生考试管理环节上实行分权管理、招考分离、自主录取的同时,也将实现高层次人才选拔的公信力和科学性,这是符合人才选拔规律和时代演进趋势的。实现完整意义的招考分离,需科学设置初试科目,大力推进初试考试改革,待时机成熟后,将目前全国统一命题和招生单位自命题并存的局面,转变为仅保留全国统一命题,取消招生单位自命题。[12]稳慎推进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招考分离”模式,未来也会为思想政治理论和外国语上机考试或社会化考试做好前期准备。

工程硕士分类考试招生改革设想,取消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新增“工程硕士综合能力”科目,将原有“数学”考试科目部分内容扩展增加考查考生综合素质和一般能力的相关内容。内容模块组成清晰,可操作性强,有利于以大数据有效载入方式组建试题库,实现试题编制流程规范、制作科学、导向明确,为未来实行国家级水平资格考试做先行试点。此外,改革设想的成功实践,也将有助于推行其他学科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科目实施,增强科目设置和内容与相关职业领域无缝对接的粘合力。

(二)有助于进一步落实推动招生单位考试招生自主权

充分尊重和发挥高校考试招生自主权,是世界各国尤其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主要特点。[13]改革设想取消各工程类别原有的专业自命题科目,将其后移至复试阶段,与强化复试考核协同实施。这样既增大由招生单位自主安排复试的内容含量和比例权重,增强专业化复试的考查力度和有效性,也契合第一阶段重在考核综合能力、第二阶段重在考核专业能力的“两段式”考试模式的本义。

选择统考或联考试卷是相对经济高效的模式,既能切实增强试卷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安全性,也便于调剂的有序对等流动和标准统一,提升考试招生和人才选拔实效,落实学校和导师考试招生自主权。改革设想一旦落地实施,全国将有望减少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试卷数量近2000种,避免同一工程类别不同院校的命题标准和评阅标准不统一问题的出现,减轻招生单位的考试考务组织与管理压力。

(三)有利于全面提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招生选拔要特别关注生源知识结构和工程背景,使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尤其要关注选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招生考试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指挥棒作用,科目设置规则带有一定激励效应,而改革设想中“工程硕士综合能力”科目的设立,是对考生在未来研究生学习阶段中发展潜能评估的一种“预测性考试”,这也是对该项改革设想最好的一个诠释回应点。

首先,工程硕士考试招生改革设想适度调整数学考试内容量,增加综合素质和一般能力的考查,减轻广大考生的备考压力,引导考生加强对数学基础能力、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工程基础能力等全面、深入学习;其次,有助于满足工程企业、工程相关行业内工程技术以及工程管理人才在职求学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使在职人员在考试中施展和发挥出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并取得较为理想成绩、赢得更多学习机会。既有研究表明,拥有较高教育程度在公司内部晋升和外部向上的职业流动中都能够转化为更大的优势。[14]优秀在职人员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有助于其未来职业发展,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再次,改革设想将各工程类别原有的专业自命题科目后移至复试阶段,将强化考生与招生单位工程类别人才选拔培养匹配度,提高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因地制宜式选才特色,有利于招生单位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要求更好地考虑不同类别间的差异性,以及研究方向的特定性和倾向性。

(四)将充分体现有灵魂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知识”[15]。工程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服务社会需要的未来工程师、产业工程师,更能体现知识本位教育哲学观向社会本位教育哲学观的转变。因此,招生考试要体现补足“工程基础能力”,注重工程教育知识性,注重对工程素养、工程职业伦理素养、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以及“投身制造业”的价值追求的考查力度与示范效应,引导考生自觉以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卓越工程师为人生目标。改革设想将有效规避既往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招生中GCT考试过于宽泛等不足,弥补当前笔试环节中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考查相对较弱等问题。通过集中专家优势力量,以教育测量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工程硕士综合能力”试题编制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唤起考生对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素养的持续习得能力的学习投入热情,引导工程硕士研究生不断成长为有灵魂、有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专门人才。

注释:

①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8个专业学位类别。本文所指的工程硕士,也包含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进行硕士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

②这11所高校指: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非全日制全日制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孙思扬作品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完善研究*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
一道等比数列习题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