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几个角度

2020-03-15桑复辉

关键词:区位时事生活化

桑复辉

摘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真实性、开放性、完整性、典型性等原则。创设角度有:紧扣时事热点,提高地理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联系生活实际,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立足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懂得和发现地理价值和地理之美。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情境时事热点生活实际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地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生活化情境源于学生实际生活,既隐含内在的学科逻辑,又贴近学生认知,能带动学生亲身体验。二是开放性原则。要拓宽情境素材的来源渠道,不能局限于学科教材;要注重“鲜活”性,淡化“专业”痕迹,兼顾表达的通俗性。三是完整性原则。创设的情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必要的信息,设计明确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四是典型性原则。情境要利于总结归纳、反映地理知识,并能让学生成分利用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

据此,地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紧扣时事热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目光已经从学校转向社会,但教材知识的常识性与滞后性,不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在地理教学中,紧扣时事热点创设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内外时事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地理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时,联系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这一牵动国人视线的时事热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区位因素。

我先搜集并播放了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必要性和及时性有了直观的感受,了解了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基本情况,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建设背后的中国力量,为分析影响火神山医院的区位因素奠定了基础。

接着,我出示了武汉城市结构图和地形图,带领学生分析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先将所有可能影响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区位因素都罗列出来:自然因素、劳动力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等。我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因素对武汉火神山医院建造可能产生的影响。如火神山医院选址在蔡甸区知音湖,地形平坦,易于医院建设;蔡甸区知音湖畔在城市的郊区,有足够大的空地等。接下来,针对特定的防疫要求,我让学生假设某种区位因素相同,比较若干地点的区位因素优劣。学生发现,选择知音湖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是非城市水源地,可以避免病毒通过水源扩散。

区位因素的知识比较抽象,但是结合时事热点,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针对特定的时政事件,判断影响布局的区位因素优劣。

紧扣时事热点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案例还有很多。又如,2020年5月,我国依托北斗系统,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我紧扣这一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单元活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登山队员是如何利用顶峰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依托北斗系统和珠峰地区以及外围的GNSS检测网联机进行同步观测,检测相关地区的地壳活动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GNSS处理野外考察获得的数据以及GPS技术。将这些社会热点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因此,地理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从而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例如,2020年12月27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随后的几天,我让学生留意记录每日天气的变化。然后适时以此为情境,利用天气变化,对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同步复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分析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发现: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冷锋过境时,常见刮风、阴天、雨雪、降温的天气;而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进而,学生产生了探究影响我国天气系统原因的兴趣,不但初步学会了解释天气现象的成因,还掌握了读图分析天气系统的简易方法。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地理现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地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地理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生活处处有地理。又如,在讲解昼夜长短变化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夏季和冬季晨昏状况的差异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感知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再进一步讨论分析原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学生真正理解基本原理后,继续让学生利用基本原理分析推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昼夜长短变化,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立足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优质的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而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是与一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立足传统文化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引领学生理性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基础,感受人文环境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我结合我国气候、地形、历史文化相關知识创设生活化情境。我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典型的传统民居,如四水归堂、印子房、窑洞、大土楼和竹木房等。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映射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为了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如何根据气候、巧妙结合地形、利用当地材料适应环境。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发现,民居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其分布、形式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密不可分。例如,窑洞体现出黄土的直立性,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的气候特点,同时传统的空间利用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适应了该地区地形崎岖,沟壑纵横的环境特点。四水归堂是徽州传统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土楼多出现于闽西南地区,由于地处沿海地震带和台风移动路径上,土楼建筑能起到防风抗震的作用,同时缓解丘陵地带人口稠密、可耕地少的人地矛盾,也适应该地区的气候特点,起到防潮隔热保暖(冬暖夏凉)的作用。

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传播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让学生对我国各地的气候、地形、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

此外,在教学地球公转规律时,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天文成就,如二十四节气等创设情境,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内涵,探究其中隐藏的地理奥秘,提升学生对悠久的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增强爱国主义自豪感,懂得和发现地理价值和地理之美。

参考文献:

[1] 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刘建敏.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形式与自然地理环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6).教材教法

猜你喜欢

区位时事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时事绘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
区位分析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