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与人文交融

2020-03-15汤建伟

关键词:母题昆虫记法布尔

汤建伟

摘要:《昆虫记》既是科普作品,又具备相当的文学性,正因此独特性,它成为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其阅读价值在于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将其阅读探究母题确定为“凝视与惊异”,正是基于此点。议题的确定也至关重要,是对母题的分解实施,而在阅读过程中,读写一体应该是基本的方法和形态。

关键词:《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科普作品科学精神人文价值

一、《昆虫记》的阅读价值定位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杰作《昆虫记》是一部长篇观察日记,属于科普作品。它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关于昆虫的百科全书。作者通过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获得了大量关于不同种类昆虫的特征、习性等科学知识,在书中记录了昆虫的真实生活,也展现了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

法布尔“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文学家一般地去感受与抒写”,用人性的视角去看待昆虫,以人性来观照虫性,从生活、生存、生死、繁衍等角度深入了解昆虫世界,又从昆虫的生命中获得并丰富自己的人生感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全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阅读《昆虫记》这样的科普作品,除了要了解作品呈现的科学知识,还要从文学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探究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逻辑。

读写一体是整本书阅读乃至语文学习的重要法则,科普作品的整本书阅读自然也不例外。读,会自然形成表达的平台与欲望,读为写提供对象、资源、内容、方向。读后就想、说、评、记、写,反过来又促进读,“动笔”(表达与交流,还有综合实践)使阅读更深入,使阅读成果得以实现和外化。

科普作品的阅读同样需要强调思辨性,需要在原生态阅读的基础上,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昆虫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母题引导、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影响着学生阅读的意义取向,这个理解主要体现在对阅读“母题”的提炼。母题的提炼,重在发现一本书在人文表现上的个性特质,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合宜、合理的文本切入角度与靶心,避免大而无当、聚而无焦的散漫状态。而后,以此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读写任务设计的基点。

二、《昆虫记》的阅读母题确定

细读《昆虫记》,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不难发现,法布尔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关于昆虫的科学知识,还有科学精神和对生命的思考。依据作品本身的这个特质以及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我们将《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母题确定为“凝视与惊异”。

凝视,不仅是法布尔观察昆虫世界时的专注与用心,更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惊异,是探求未知世界获取知识后的一种惊讶与喜悦,哪怕这样的执着与痴迷不为世人所理解,甚至还可能招致一些人的冷嘲热讽。但是,法布尔数十年如一日痴迷于昆虫世界,展现的是一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力量。

法布尔凝视的是虫性,反观的却是人性。翻开《昆虫记》,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个奇幻的世界。在荒石园里,他对那些昆虫们给予了太多的时间和耐心:他等待三年才等到小阔条纹蝶茧的再次出现;他挖掘一百来个洞穴,只为研究圣甲虫的梨形粪球;他看到了雌朗格多克蝎的残忍冷酷,也见证了它的温柔仁慈……幸运垂青有耐心的人。凝视,是观察的方式和态度,必须具备一种精神,那就是坚持。

法布尔在世人守旧的傲慢与偏见中能够令人敬佩地坚持科学精神。在法布尔的眼里,昆虫的生存与生命状态是让人爱怜和敬畏的。他一直弯腰凝视它们,“以同情劳苦人民的心去同情渺小的昆虫”。这种不局限于人类的众生平等意识超越了时代。

凝视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在惊异于昆虫生命状态的可爱和生存方式的艰辛的同时,法布尔一直在生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思考。正是怀着对生命探究的执着,法布尔穿着农夫的衣服,触摸泥土、石块和粪便,闻到自然的芬芳和腐烂的气息,凝视生命的挣扎和悠闲的状态。他告诉我们,“只有大自然的大生命,才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大美大净的观念,人类所谓的美丑、脏净只是人类的一种偏见”;柔弱的昆虫和人类一样,为了生存和生活一样在艰苦奋斗、享受美好,一样期待着生命的延续;世间万物,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相比于人类,昆虫是卑微弱小的,但是它们用自己平凡得几乎被无视的生命,和其他物种一起,维护着地球生物圈的共生与共荣。法布尔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旺盛精力离不开昆虫的滋养,我们的精彩生活离不开昆虫的奉献,人类不能一直狂妄自私下去。当我们凝视那些生灵,惊异于昆虫和人类千丝万缕的关系时,就应该明白渺小的昆虫给予我们的已经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这种探秘自然的高度,显示了在昆虫面前的人的谦卑之态以及整体生态观。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命,和我们相伴相生。法布尔毕其一生,观察并记录下一些昆虫的形态和习性,写下了《昆虫记》。这本书是他对昆虫生命的凝视,也是对昆虫独特性的惊异。所以,阅读这本书时,“凝视与惊异”就成了恰当的母题。

三、《昆虫记》的读写任务设计

确定了《昆虫记》的阅读母题后,接下来就是分解议题并围绕其开展读写活动。

根据母题内涵,可将议题分解为:(1)体会昆虫世界的“母爱”;(2)验证自然规律——适者生存;(3)昆虫为了什么而頑强地活着;(4)为什么说生物圈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5)昆虫的生命也会引起我们的触动……在具体实施中,为议题设计的读写任务必须基于问题,读写活动就是在解决这一个个问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寻找母题—分解议题—解决问题”的阅读路径。

以议题“体会昆虫世界的‘母爱”为例,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1)雌性昆虫有哪些“母爱”表现?(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虫性和人性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雌性昆虫有哪些‘母爱表现?”的解决方案是整体梳理与表达,读写任务如下:

【任务1】 从整本书中梳理出具有“母爱”特征的昆虫。

任务1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全书内容。法布尔知道昆虫的世界对于一般人而言是“远在天边”的,因而他“人文”地观察昆虫,“文学”地记录昆虫,《昆虫记》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人情味,饱含人文性。不妨让学生带着人情味走进文本,开启寻找具有“母爱”特征的昆虫的任务型阅读,训练信息筛选能力。

梳理全书内容,学生相互交流后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昆虫记》提及的15种昆虫中,具有“母爱”特征的雌性昆虫有豌豆象、圣甲虫、西班牙蜣螂、法那斯米隆(南美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粪金龟、隧蜂、朗格多克蝎。

【任务2】 有的昆虫妈妈为即将诞生的小宝宝们做了物质上的准备,物质准备可以分为两类,各选一种昆虫加以说明,不超过100个字。

任务2的设计目的是在梳理出具有“母爱”特征的昆虫后,通过举例说明的任务驱动来练习提取、概括信息和说明表达的能力。《昆虫记》中有7种昆虫都具有“爱幼”的特征,并且各不相同。法布尔在长期的观察中记录了这7种昆虫的雌性在繁衍过程中的本能行为,不同的昆虫做法也不同,信息量很大。学生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可以提升筛选整合信息与提炼表达的能力。

为幼虫做的物质准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寻找和选择产卵的植物对象,如豌豆象。豌豆象妈妈寻找的产卵的豆荚是以确保从卵中孵出来的豌豆象幼虫有足够的食物为条件的,山黧豆、蚕豆、豌豆的豆荚都是它的选择对象。第二类是为自己的幼虫宝宝制作居室、准备食物,如圣甲虫、西班牙蜣螂、法那斯米隆等食粪虫,它们通过辛勤的劳动为幼虫宝宝准备了“爱心育婴室”。这些食粪虫为了繁育后代,辛苦地搬运动物粪便,耐心地制作了结构精巧、既能让幼虫有充足食物又能让宝宝安全成长的粪球。《昆虫记》中对这两类昆虫的爱心工作和工程都做了详尽的记录和推测,运用的是叙述手法。本任务的设计是基于表达方法的转化训练,培养学生概括说明方法的使用。

【任務3】 有的昆虫妈妈,如隧蜂和朗格多克蝎为幼虫宝宝渡过成长的危险期做好了保育工作,请选择其中一种昆虫,对它们的保育工作写一段100字左右点评。

任务3的设计目的是通过阅读《隧蜂》《朗格多克蝎》《朗格多克蝎的家庭》三篇文章,评价隧蜂和朗格多克蝎在繁衍中的行为,训练议论说理能力。

隧蜂和朗格多克蝎都有我们看不到的双面表现,勤劳的隧蜂也会粗暴地对待同类;恶毒的朗格多克蝎也有对宝宝的满腔柔情。这个任务也为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批判性理解提供了支架。如:

隧蜂,一生操劳,筑巢,采蜜,产卵……等到老了,无怨无悔地承担起看家护院的工作。法布尔告诉读者,隧蜂妈妈一生有两次生育期,只有到老了以后才知道怎样保护家里的子孙后代。它们在保护蜂巢的时候尽职尽责,勇敢无畏。除了这些正面形象以外,老隧蜂还有不为人知的暴躁好斗的一面,有的老隧蜂一旦无家可看,就会去别的蜂巢争抢看门的岗位,与别的老隧蜂进行粗暴的缠斗。

这些知识都是法布尔抛开书本,通过对隧蜂和朗格多克蝎的仔细观察,科学求证,获得的关于昆虫的新知识。学生可通过点评活动把握这些内容。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虫性和人性的关系?”的解决方案是批判性理解与转化性写作,读写任务如下:

【任务1】 选择一种昆虫,根据自己的体验,为它配一首小诗,表达你的观感;然后,在全班交流、分享、互评。

下面是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写的小诗:

我只知道,

你“臭名”远扬,人称屎壳郎。

我不知道,

你为了宝宝,化身厨娘,投身面包房;

浑圆如荷兰奶酪,柔软如乡村面包;

你细致揉捏,储备宝宝食粮。

我不知道,

笨拙的你,居然如此细致,

堪称昆虫妈妈的榜样!

课堂上,分析这首小诗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对西班牙蜣螂的赞美之情的。

任务1的设计目的是突出《昆虫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特点。法布尔像文学家一般去感受与抒写昆虫,这也在启发学生用爱与尊重去对待一切生命,并且可以用诗歌来赞美昆虫。这首小诗以“我”为观察主体,以第一人称来表达自己真实而独特的阅读体验,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述了西班牙蜣螂为幼虫准备充足食物的昆虫繁衍的生物特性,表达了众生平等的生命观。

【任务2】 根据所给章节梳理虫性的特征。

教师指定相关章节,要求学生阅读、梳理相关相关虫性特征。学生讨论后可形成这样的认识:(1)蝉在地下度过漫长的孵卵到幼虫成长期;(2)雌螳螂会吞食“新郎”;(3)灰蝗虫有着精致的蜕皮过程;(4)绿蝈蝈会吞食自己受孕的囊泡;(5)隧蜂妈妈任由“掠夺者”抢食幼虫最好的食物;(6)豌豆象妈妈在豌豆荚上超量产卵,导致很多幼虫饿死;(7)小朗格多克蝎必须远离妈妈,否则会有被自己的妈妈吞食的危险;(8)大孔雀蝶是个“爱的朝圣者”和“殉道者”……

任务2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透过《昆虫记》归纳昆虫世界的科学知识。法布尔带着尊重生命的意识凝视昆虫,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昆虫生命的敬畏;但是,从科学知识的层面来认识昆虫,我们必须对昆虫世界有客观的认知。昆虫的世界充满危险,不仅不同类昆虫间存在弱肉强食,同类昆虫也会相残。它们表现出有待深入研究的特性,包括求偶的方式、生存的能力、同类的关系,等等。

【任务3】 谈谈你对虫性和人性的理解,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

任务3的设计目的是通过比较来辨析虫性和人性的差异,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昆虫世界和人类世界几乎是重叠的,绝大多数种类的昆虫和人类是相伴而生的,尽管我们常常忽视它们的存在。同为生命,昆虫和人类有着非常相似的生物特征,以人性观照虫性是为了唤醒人们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但是,虫性不等于人性,对二者的区别应该有理性的认识。虫性来自昆虫的天赋本能,而人性充满了思考和理性,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和熏陶进行矫正和完善,这是人类区别于昆虫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昆虫的生命状态和特征,同时要客观地认识人性的伟大和珍贵。

《昆虫记》作为科普作品,向读者介绍了昆虫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凝视与惊异”作为母题来导读,是基于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执着的科学精神。

在母题的引导下,借助议题展开的语文读写一体化训练也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形态。读写活动中,把获得的感悟与体验表达出来,既推进和深化了阅读,又练习了写作,从而达到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之目的。

猜你喜欢

母题昆虫记法布尔
教学中的母题研究介绍
法布尔
读《昆虫记》有感
跨年,爱的母题
夜读《昆虫记》
夜读《昆虫记》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我的昆虫朋友
蝉壳
读《“怪人”法布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