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视域下西方“普世价值”思潮批判
2020-03-15董正敏
董正敏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市 844000)
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向世界各国宣扬和传播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内容的“普世价值”,从传播之始,“普世价值”的争论就没有间断过。其实,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是否真实存在,可从理论与现存事实相结合这一特殊视角予以观察和判断,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苏联的解体就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和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普遍胜利;把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在产生的一个共同的世界文化理解为西方文化;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等谬论。集中研究和清晰辨别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和现实的谬误,对于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危害,增强自觉抵制西方“普世价值”的传播和渗透的免疫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西方“普世价值”谬论的主要表现
1.苏联的解体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普遍胜利
在苏联解体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度认为他们倡导的自由民主制将会是代替共产主义的唯一选择,苏联的解体就意味着共产主义的死亡,资本主义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然而,现实世界中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军国主义、民粹主义、社团主义等。中国也是因为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才把一个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变成今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新中国。
2.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
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也是西方“普世价值”宣扬常用的论据之一,因为西方进行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出现了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水平等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由于科学的突飞猛进和工程知识的运用不断提高,增强人类前所未有控制和改造他们的环境的操作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它的地位可以和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相比较,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情感、社会价值观念、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文化构成极大地不同于传统社会。西方得益于第一个实现现代化文明的优势,首先掌握了现代性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当其他国家或社会进行类似的模式进行现代化改革时,西方就会认为是“普世价值”的推行。然而,现代化有很多共性,但它们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复制粘贴吗?如果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现代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这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西方文明出现在8 世纪和9 世纪之间,在中世纪其独特的特征已经成形,在17 和18 世纪才开始实现现代化,在现代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就是西方,而把西方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如:法治、个人主义、语言、代议机构等都出现在现代化之前,所以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是何等谬误。
3.把价值共识等同于“普世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越来越紧密,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和利益,人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诸多共识。如:把战争看成是罪恶、把偷窃看成是可耻。价值共识又是分领域、分层次、分差别的,它反映了主体的共同需要,不可能适用于一切国家和社会当中,只适合特定的社会和团体。
二、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危害
1.否定和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推行“普世价值”就是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来扰乱别国内政以及干涉别国内政,其实质就是在全球推行西方霸权主义。
塞缪尔·亨廷顿曾经说过:“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1]西方“普世价值”的危害就是要搞乱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价值判断能力。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传媒,把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包装成“普世价值”,在全球大肆宣扬,幻想通过偷梁换柱的办法把他们倡导的所谓“普世价值”取代别国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使其他国家思想或行为潜移默化受到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的误导,分散其他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达到他们不动一兵一卒便可以瓦解一个国家的丑恶目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准则,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每个中国人都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全体人民的价值观,西方“普世价值”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价值观,西方“普世价值”是以资本家资本私人占有的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价值观;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目的,西方“普世价值”是盘算着为少数资本家谋利益达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
2.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西方“普世价值”所传播的自由、民主、人权理论与西方现实社会就是相背离的,可以这样说在学术领域毫无研究价值。然而,它的传播和泛滥扰乱人们的思维,对价值标准判断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涣散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从而降低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持和维护等,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容忍隐藏在“普世价值”背后去史灭国、改旗易帜的丑恶阴谋。在这里,龚自珍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很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2]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把苏联受西方“普世价值”的诱惑导致亡党亡国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误导和扰乱青少年的理想信念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一代一代的青少年接好接力棒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但是,青少年处于个性不成熟和思想未定性的发展阶段,西方“普世价值”的传播就在青少年身上打主意,利用网络传媒的捷径向青少年传播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的西方“普世价值”,实质上是传播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恶习,试图淡化我国青少年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弱化我国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所以在青少年的教育上要提高警惕,培养青少年的使命担当意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等,培养青少年拥有高尚的人格,提高青少年辨别对错的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解决西方“普世价值”谬误的重要途径
1.道路自信是解构西方“普世价值”的历史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改造、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一步一步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的发展不仅突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而且还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因为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从以前的国破家亡、任人宰割和欺侮的旧中国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这条道路把中华民族带进世界舞台并已经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今天的发展速度和前景增强了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而西方“普世价值”的传播就是要抹黑中国共产党,质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否定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试图把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挂钩。事实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几代中华儿女千辛万苦奋斗出来的成果。历史上中国也想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但以西为师的道路,从五四运动开始后的几十年间,搭上了几代中国人的血和泪,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导致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断裂;之后中国又走以苏联为师的道路,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最后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付出了惨痛的历史代价。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要时刻警惕西方“普世价值”的诱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要实事求是看待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和前景,擦亮眼睛看清西方发展过程中的弊病,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给想要发展和渴望独立的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2.理论自信是克服西方“普世价值”的思想指南
理论自信是指党和人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积极认同、自觉信仰和坚定信念。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相结合而取得的胜利,在战争年代不惜任何代价进行革命,在和平年代敢于争先开启改革。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时代问题,解决了当时很多人疑惑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勇敢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与担当。“科学发展观”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坚定表明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向世界呈现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果断地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这个当下中国发展的时代新课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带领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观,怎样解决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观,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人民观。
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否定中国的革命理论,大力宣扬自由、民主、人权的改良主义,而西方现实却和“普世价值”宣传的自由、民主、人权相背离,如:棱镜计划表明美国政府侵犯公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弗格森枪击事件表明美国亵渎少数族裔的权益,采取武力清场更是对“人民主权”的公开侮辱。因而西方“普世价值”宣扬的绝对改良主义是荒谬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论、社会主义革命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科学认识和坚决拥护形成了理论自信的主要内容。
3.制度自信是瓦解西方“普世价值”的根本保障
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肯定和自豪。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构成了制度自信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把市场看不见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让全民共享祖国发展富强的福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确保了人民在国家的主人翁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增强了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力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社会和谐、以及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西方“普世价值”极力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自己却时刻践踏自由、民主和人权。如:美国宣扬经济自由主义,但是当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对美国经济实行保护主义,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以后,贸易保护变本加厉,和中国打起贸易战;美国宣扬社会民主,然而美国的选举却成了富人的舞台;美国宣扬人权却到处充当世界警察干扰别国内政,造成了中东地区的政局动荡和民不聊生。相比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科学原则与中国相结合的设计与安排。
4.文化自信是消解西方“普世价值”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在鸦片战争以前,我国是世界大国,拥有绝对的文化自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剥削和压迫,中国文化一度失去吸引力,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改革开放和几代中华儿女的艰苦奋斗,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的大国、强国,世界兴起办孔子学校、学习普通话之风。
依塞缪尔·亨廷顿所言:“软实力只有建立在硬实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经济和军事实力下降会导致自我怀疑、认同危机,并导致努力在其他文化中寻求经济、军事和政治成功的要诀。”[5]放眼望去,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我国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充满吸引力,相反,倡导“普世价值”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经济、军事发展止步不前,从而大大增强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