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培育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意义与要求*
2020-03-15谢嘉梁胡祖凤
谢嘉梁 胡祖凤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2.杭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1300)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丰富蕴涵:一个初步解读
马克思主义是发轫欧洲、影响中国、传遍全球、震撼世界的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思想理论体系,是打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锁的“神奇钥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显微镜” “放大镜” “望远镜”。科学界定和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丰富蕴涵,是拓展和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前提和理论基础。
所谓“素养”,《现代汉语小词典》(1983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新华字典》(2011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则解释为“良好的积累”。我们认为,所谓“素养”,就是指经由长期训练和反复实践而获得的某种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的技巧或能力。一般来说,素养具有综合性、内隐性、层次性、发展性、可塑性等基本特点。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简单地讲,“就是指通过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理解、掌握、应用的多少,以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能力”[1]。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涵涉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意素养三个密切关联、逻辑递进的基本层面。其中,(1)知识素养,以准确认知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主要表征和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中的基础因素;(2)能力素养,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普及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中坚层次;(3)情意素养,则是较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来说更高层次的素养,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精准掌握、深厚情感和坚定信仰。”[2]
综合各家意见,我们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以及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各种各样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或观点主张具有主动识别、有效过滤及深刻批判的意识和本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其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以及获取、分析、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3]。
二、培育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大意义
从历史的纵向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的西欧社会。半个世纪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说才真正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20世纪初叶迄今,马克思主义这面光辉耀眼的理论旗帜已在古老而神圣的中华大地上高高飘扬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伟大历史性实践不断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挽救中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主义”,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具有深厚缜密的内在历史文化逻辑。
培育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伟大历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扎实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是培养和塑造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力加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升“互联网+”时代学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和广大学生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理论信仰,使广大学生真正了解和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方法论,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和主观幸福感,有效筑牢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屏障。
三、培育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实践路径
培育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是一项极端重要且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科学推进,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具体来说,我们认为,提升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化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功能;必须大力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模式。
(一)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化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培育与提升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理论自觉,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强化理论引领和理论武装,努力改变部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系统、不深入、不扎实的客观现状。要鼓励和推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和深度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方法论。为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不断增强、不断显现,真正发挥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和提升广大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过程中的积极功能和重要作用[4]。
(二)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功能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网络新媒体是意识形态生成与传播的重要场域,也是意识形态较量与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深刻影响着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全媒体深度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深化网络意识形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网络新媒体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具有强大亲和力和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专题网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动态、实践进展等内容上线上网,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便捷参考和有益借鉴,将网络新媒体平台“关注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人、促进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充分发掘和高效发挥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校园网络应作为强化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有效载体加以合理规范和充分利用,坚决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5]。
(三)必须大力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模式
学校校园是广大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孕育生成的重要场域,丰富多彩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隐性路径、有效载体。要积极、高效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融汇和强力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净化学校校园精神环境,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才干、引导学生成长、提升学生境界。要大力营造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浓郁氛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蔚然成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时代变化和现实需求与时俱进[6]。要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育模式和实施机制,不断提升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切实努力和更大贡献。
四、小结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7]。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们承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学生必须努力提高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8],精准理解与深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蕴、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培育与强化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理论信仰,这是我们深刻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到的基本结论,也是我们永续开拓辉煌事业做出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