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新进展
——梁家贵著《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评介

2020-03-15李德楠

高校社科动态 2020年1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淮北淮河流域

李德楠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区域则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区域研究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强调区域的典型性以及区域内部的关联性。作为历史上“四渎”之一的淮河,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相对独立的地理、文化和经济单元。南宋黄河夺淮以前,这里的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相当优越,有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美誉。黄河夺淮造成了宋金以后淮河流域的多灾多难,尤其元代以后最为突出,元明时期是淮河流域社会变迁的转折期,至今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

淮河流域历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领域,已有研究成果涉及历史地理、区域文化、经济开发、灾害应对、民俗信仰等方面,但专门就淮北区域社会进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而且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其中,就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区即淮北地区而言,由于该地区跨苏鲁豫皖四省区交界处,环境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是整个淮河流域内最具典型的区域,因此在当前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背景下,从长时段视角下探讨淮北区域社会变迁的过程、原因及其规律,无疑有助于认识中国历史上原本相对发达的文明之地演变为相对落后地区的深层次原因,可为当前以及今后淮河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令人高兴的是,阜阳师范大学梁家贵教授的新著《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 黄山书社2019年5月版) 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该著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最终结项成果,全书以作者目前工作生活的淮北地区为研究区域,正如作者所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一书20余万字,由序论1章、正文7章、余论1章共9个部分组成,全书结构合理,资料翔实,论述严谨,重点突出。该书以专题形式分别探讨了“淮北地区社会变迁脉络”“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生态环境”“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环境”“元明以降淮北地区女性群体贞节观”“元明以降淮北地区民间信仰”“元明以降淮北地区宗族”“元明以降淮北地区民间秘密结社”等问题。全书在概述淮北地区社会变迁脉络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该区域自元明至新中国成立700年间的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其内在原因,深化并推进了淮河流域史以及区域社会史的研究。

通读全书,可发现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其一,资料丰富翔实,重视考古、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的运用。资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正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在这方面显然下了很大的功夫,本书广泛搜集地方志、档案、报刊等文献资料,同时深入开展田野调查,搜集包括口述资料在内的民间资料。其中就档案资料而言,全书大量运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以及阜阳市、宿州市、徐州市等档案馆馆藏档案。例如第五章关于淮北地区宗族的研究中,就利用了报刊、外文资料、方志、碑刻、族谱、笔记、文集、档案、奏折、口述资料等多种文献资料。正是由于史料功底深厚,使得本研究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故得出的宗族“内部贫富差距很大,但凝聚力不强”“发展历史并不长,大多是明末从外地迁入”等结论更加深刻。

其二,以社会史方法为主的多种研究方法,以及长时段的宏观视野。针对目前研究多限于经济、灾荒、环境、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某个方面的表述,而对淮北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救济、社会风尚、民众心理、宗教信仰及其相互影响关注不够,尤其缺少对这些方面的动态考察的现状。全书以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社会学、历史地理学、生态环境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从新的视角来考察该领域过去注意较多的问题,将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结合起来,着重剖析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的人为因素,揭示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的历史动因、历史影响等,从而展示了一幅淮北社会的生动画卷,将相关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例如第三章关于移民地点山东枣林村的考证、第六章关于淮北地区女性群体贞节观的分析以及第七章关于民间秘密结社特征的叙述,即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其三,重视比较研究,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比较。比较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淮河流域为南北经济文化交融之地,南北差异较明显,即使在淮河以北的区域内部,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书重视不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与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据悉,作者出生于鲁西地区,早期的工作地点和研究的区域也在鲁西,鲁西运河区域在历史上是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今则是山东省的经济洼地,这一点与淮河流域可谓相似。不仅如此,鲁西地区的南部即属于本书所关注的“淮北地区”。

全书虽然围绕淮北为中心展开叙述,但不局限于淮北乃至淮河流域,而是进一步探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类似地区文明的兴衰演变。本书最后一章专列“世界著名大河文明的比较及启示”一节,作者提出将大江大河文明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淮河流域文明很有必要与国内长江文明、黄河文明、珠江文明以及世界上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印度文明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将淮北“与国内类似地区以及世界上类似地区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凸显了淮河流域内部地域差异的现象,而且还揭示了其背后的原因,使作者在扎实的对比论证中得出独到的见解。

其四,观点多有创新,启示借鉴良多。纵观全书,创新点随处可见,作者特别指出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既与灾荒有关,更与政府行为、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经历了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迁,不仅体现在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人地关系、交通地位、城镇变迁等方面,也体现在民族构成、社会组织、社会救济、社会风尚、民众心理、方言、宗教信仰及其相互影响等社会深层次上面。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有助于当前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五点启示,即“保护好区域的自然环境”“构建‘大淮河’的观念和治理思路”“治理淮河要以人为本”“协调解决沿淮各省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资金技术等问题”“在治理淮河污染上需要建立补偿机制”等,启示借鉴良多,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任何一部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瑕,《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也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淮北地区区域示意图”中所标示的“淮北”区域不够清晰,如能专门绘制一幅地图,就会更方便读者阅读;又如,为避免与今天“淮北市”的政区名称相混淆,关于“淮北”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辨析;再如,最后一章以“明代淮北的灾荒与赈济”作为余论稍感突兀,将其作为附录似乎更合适。不过总体而言,该书是一部有特色、有深度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专著,体现了作者多年的学术坚守和精心的培育打造。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淮北淮河流域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