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金融研讨会综述
2020-03-15白鹏晓
白鹏晓 李 明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019年10月27-30日,由河北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金融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市举行,会议围绕金融史研究、当代金融问题研究、国际合作等相关问题展开研讨,共收录国内外学者的论文53篇,具体介绍如下:
一、金融史研究
在国内金融史研究方面,朱安祥对中国古代早期短陌产生的具体时间与原因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强调两汉已出现短陌交易,萧梁时期短陌的成因是在铁钱快速贬值下市场为适应铜钱升值而产生的价格调整,并非人为因素。康金莉考察了奉系当政时期东三省纸币贸易,指出其实质是奉系运用公权力,牟取统制资本,其结果致使地方金融机构性质变异,资本市场扭曲,阻碍资本主义经济正常发展。王红曼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金融业承担着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责任,同时因时代与战争的局限性,也有滥发钞票、币值失信的一面。陈晓荣研究了华北解放区的稳定币值政策和措施。武宏伟重点介绍了陕西金融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过程,并指出其近代化有其特殊原因,并呈现内陆有别于沿海的独有特征。高蓉芳通过估算粮食库券与储蓄国债确定战时内债总额,并分析了内债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米龙通过晋冀鲁豫边区税收陈列馆馆藏史料考察了当地统一累进税的基层动员。申艳广通过《卞白眉日记》等资料分析银行家卞白眉最后11年的阅读史,了解近代社会精英的思想变化。
在国际金融史研究方面,粟明鲜以早期澳大利亚华商中的金山庄为切入点,对金山庄的特点与发展进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李红梅从货币视角具体阐释了17-18世纪中日两国贸易与货币等问题。塔莎梅(Shagdarsuren Egshig)以首家蒙古国商业银行北京代表处为例具体介绍了蒙中金融机构合作历程及展望。黄晓明探讨了BRI下中国产业资本跨境流动的制度和机制。何美兰对特赞卡尔·罗易的《南亚经济:1950年至今》一书作了书评,认为该书从整体视角研究南亚经济,指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当代金融问题研究
(一)货币
当代货币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刘传洁解读了“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并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建议。赵智玉探析了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影响。高永国解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强调改革不合理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国际货币多元化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更切实可行。艾哈迈德·卡玛尔·优德丁论述了中国对美元的影响及人民币没有直接威胁美元的原因。赵国华从经常账户逆差、金融账户顺差和中美贸易战方面,认为解决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中美贸易战等问题需考虑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这一根源。傅一晨从全球视角探析了美元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卡洛斯·莫拉莱斯(Carlos Morales Ceron )重点阐述了波旁秘鲁(1791-1821)独立进程中在经济繁荣与危机下立马造币厂与货币贬值等问题。宋英豪从国际货币体系视角对Libra的发行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金融
金融研究围绕金融风险、市场、合作机制等方面展开。国内研究方面,任国征解析了国际金融风险防范中的“信任”理论,强调信任和权力寻租有着复杂的演化进路而非完全对立。刘世泽详细分析了我国金融市场在扩大开放进程中的利弊,并建议加强风险防控。周卫辉基于LPR报价探析了金融市场开放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刘欣采用实证分析,探究零售银行转型问题,重点阐述转型背景与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马颖重点探究了智慧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郭全芳通过对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行业发展的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带来了跨境支付机遇。
在国际金融研究方面,朱伟杰在参考大量文献与学界观点基础上,讨论“一带一路”“亚投行”战略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并对其转型升级提出意见。Carlos Aquino重点介绍了自1990年以来秘鲁银行业及其现代化进程。王琚重点揭示了如何提升银行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吴永立、宗楠楠从金融市场开放与金融风险防范角度论证推进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对“一带一路”建设起关键性作用。申广华针对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跨国金融合作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成果与现状,并分析了主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崔方迪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详细讨论了稳定的资金供给与金融合作的重要意义。陈姿秀研究指出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正逐渐成为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最重要的利器。于光显从信用体系、货币合作、金融服务与投融资四方面考察了“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问题并给与解决对策。莫哈默德·阿克拉姆·本拉尔丁(Mohamad Akram Laldin)认为在全球背景下中国需要发掘伊斯兰金融市场。阿伯杜斯·萨塔尔·阿巴西(Abdus Sattar Abbasi)重点研究了伊斯兰的金融管理危机及其应对措施。凯萨尔·阿巴斯、宰纳卜·纳维德对金融自由化、贫困与收入等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了实证研究,并对巴基斯坦作了个案分析。斯里兰卡学者布拉德利·爱默生主要在南亚与亚太地区的范围内研究了金融创新与贸易效率。Khair-uz-Zaman从金融角度阐释了“一带一路”首创精神。
在资本方面,冯金余从基金业绩与市场反应视角剖析我国社会责任投资没有发展起来的缘由,认为同一基金公司的社会责任基金与传统基金在业绩上无显著差异,且前者的业绩与市场反应存在“赎回异象”。索浩然以2010-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两方面,论述“一带一路”政策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认为,在投资效率上中国上市公司自2013年后整体呈降低趋势,而采矿等行业有所提升;“一带一路”政策提高了技术效率而降低了技术进步率,抑制了沿线省份上市公司投资不足却加剧了国企过度投资。吴永立依据我国开放、有效、共赢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存在的诸多不足,指出我们需要在投融资建设平台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该体系。张博针对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职能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建议。焦苗苗从PPP融资模式的概念与特点论述其对雄安新区建设融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PPP模式具体流程等的影响,并提供了对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王睿琪研究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意义,并对制约性问题提供了相关建议。
三、国际合作相关问题研究
一些学者围绕中外贸易、合作等问题展开论述,刘芳从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视角研究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合作稳步推进,贸易规模与领域不断扩大,但是贸易双方存在不平衡、联系松散、层次偏低等问题。为此,需强化与欧发展战略对接,邀请三方参与建设,加强合作。段以沛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出口贸易效率演进方面研究不同区域对外出口较以前是否有所不同,通过数据、系统聚类、K-Means聚类分析指出,出口贸易效率在缓慢提高,而非随时间推进而逐年增长。Syed M.Imran Haider Naqvi等学者主要探讨了中国与巴基斯坦间尚未发掘的电子商务潜能。M·诺曼·法鲁克(Nauman Farooqi)主要研究将中巴经济走廊(CPEC)作为重塑巴基斯坦经济的重要基础。霍缅科·瓦吉姆·瓦西里耶维奇探讨了鞑靼斯坦视角下的中俄经济合作方向和前景。林雪莹重点总结了印尼的保险科技产业并作了相关综述。朱坤萍、周瑾璇、李飘飘分析了中国和秘鲁间的双边贸易互补性问题。陈娟以代建制管理的必要性为基础,分析不同代建制管理方式的特点及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点,并梳理了管理模式的举措建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我们研究近代社会的金融问题提供了诸多建议,对我国金融发展和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合作、构建“一带一路”经济带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