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研究现状述评*

2020-03-15邓群刚

高校社科动态 2020年1期
关键词:导学异化导师

邓群刚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74)

在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如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甚大。近年来,因师生关系异化引发的悲剧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问题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检视目前学界有关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对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类型的研究

导师和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两个基本主体,双方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水平。田建军认为在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师徒式、合作式、冷漠式、对立式等四种师生关系形态;在导师和研究生相互作用中,导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构建良性互动机制的关键因素。[1]

楚永全、陈文婷、陈姗姗三人合作,通过对综合型重点高校的问卷调研,把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分为“纯粹师生型、亦师亦友型、老板雇员型、松散疏离型”四种类型,并对不同培养层次和学科大类的研究生作了相关性比较,从导师、研究生和管理者等不同角度对建设“亦师亦友型”师生关系提出了建议。[2]

蔡翔、吕芬芬则借助管理学中的“管理方格论”,根据研究生导师对学生与学术的关注程度的不同,将研究生导师划分为贫乏型、关怀型、团队型、任务型、大众/中庸型5个类型,并对如何正确把握“导师-研究生互动”的内涵及师生互动类型进行了分析。[3]

二、有关师生关系异化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导师和研究生爆发冲突的负面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暴露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关系的异化。因此,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异化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郭友兵基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理论视角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显示出转型期特征,研究生师生关系在伦理、经济、话语等方面表现出权力严重不对称的异化困境。超越异化困境是合理化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4]范志慧、马洁则认为目前我国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突出表现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老板制”关系,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5]王嘉怡、李峻指出近年来研究生培养中,“师承关系”异化为“劳资关系”;交往关系异化为控制关系;“文化认同”异化为“文化冲突”。[6]张博则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导学关系存在着经济雇佣型失范、社会伦理型失范、自由放任型失范等三种失范现象,应该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协同型导学关系。[7]

赵祥辉利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审视了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指出其异化的外在表征为:“导学关系”异化为“劳资关系”、“交往关系”异化为“控制关系”、“合作关系”异化为“生产关系”、“相长关系”异化为“冲突关系”。依据异化劳动理论的4个规定性,发现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异化遵循着研究生与教育本质相异化、研究生与教育过程相异化、研究生与教育成果相异化的生成逻辑。[8]李全喜同样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视角考察了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发现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经历了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相异化、研究生与科研过程相异化、研究生与科研本质相异化、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相异化的内在机理。[9]

三、有关师生关系优化或重塑方面的研究

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最终影响所培养研究生质量的好坏。因此,众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优化与重塑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上。

在为什么要优化师生关系方面,张静、刘占德、杨春雷、布都会等在合写的论文中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10]

在构建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方面,丛薇、王瑞玲从伦理、传承和利益竞争等方面分析了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各个层次,提出要建构“导学型”教与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型”师生关系。并从导师、学生和学校三个层面就如何建构研究生阶段良性的师生关系提出了建议。[11]

在如何优化师生关系方面,鲁义善、夏立群认为高校需要在研究生选拔机制、导师的遴选与考核机制和培养机构学术理念方面加以完善、改进和反思,最终形成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平等化的师生关系。[12]袁静、杨剑萍、郭成则认为,大众化教育时代,研究生师生在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和失谐。从研究生导师视角看,导师应以道德教育为基石构建和谐的伦理关系,以实践教育和成才教育为起点和目标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以情感教育为纽带构建和谐的心理关系。[13]吴晓则认为研究生师生关系良性互动格局的当代建构就是一种基于现实社会文化语境而做出的回应。它是一种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相互接受与相互欣赏基础之上的文化并存状态,师生间平等开放的文化对话、观念交流和价值互动,进行问题阐发与知识生产,形成一种间性整合、视域融合与文化共生的良性互动格局。[14]

张华则指出,由于“导师负责制”的单一培养模式、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研究生综合能力欠缺、科研成果归属权上存在分歧等原因,今后应在赋予研究生更多的监督和发言权、建立导师能上能下的机制、导师队伍的建设由独立走向团队、实质重于形式的交流落地、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下足工夫,师生关系之间的异化将大为改善。[15]

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师生关系,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研究。符玉洁认为,通过转变传统师生观、在互动中寻求契合、确立学术例会制度等方式促进导学互动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导学互动关系。[16]王燕华借鉴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之丰富的理论内涵,剖析了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内在特质,从“交往理性”“生活世界”“话语伦理”三个维度建构新型研究生导学关系,摈弃工具理性的蚕食,以实现个体的主体理性向群体的交往理性转变,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17]姚远、杨蒙蒙以他在性教育哲学理论为指导,指出研究生导学关系是一种非对称性的伦理关系,强调师生之间平等且互相尊重的地位,且导师应对学生负无限责任。[18]魏田田、周启加在教育反哺视野下对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并就如何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提出了更新导师教育观念,化导师的制度性权威为个人权威,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与师生合作共享、共同进步等四点建议。[19]

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陈黎明认为要建构与民主平等理念相适宜的亲密、和谐、良性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应以“关心理论”促进师生间情感互动、以“立德树人”守护师生间道德底线、以“交流对话”协调师生间学术地位、以“后喻文化”推动师生间合作共赢。[20]

有学者认为,在科学工程技术研究过程中,作为教学中的两个主体——导师和研究生,通过构建共同的价值目标,平等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完全可以消除导师项目资助制带来的不良影响,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1]楼浩英对扩招背景下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从导师与研究生两个方面考察了问题成因及其改进措施和建议,颇具启发意义。[22]

四、对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

客观审视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影响,是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然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诸多学者脚踏实地,躬身基层,深入到各大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了大量详细的社会调查研究,摸清了当今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现状,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和对策。如于晓敏、赵瑾茹、武欣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出发,以3所高校的376名研究生为被试,展开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与影响机制的调查与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我国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质量普遍不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学科差异;第二,博士研究生的师生关系质量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第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科研绩效存在显著影响,是研究生科研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23]王康则通过对S大学11个学院的研究生与导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日常交往、双方在科研项目中的合作、研究生入学动机等方面,对S大学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平衡文理科发展、完善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培养机制、维护师生正常交往的正当性、改变高校目前的教研定位等建议。[24]

李晶晶、罗文剑则采用因子分析法对J省部分高校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从两个主因子的得分来看,导师综合素质因子得分较师生交流互动因子得分更高,意味着提高师生交流互动因子的满意度,更有利于提升硕士研究生对导师的总体满意度。[25]王丽虹通过对李宇明教授的访谈,提出“导师,重在‘导’而不在‘师’”的观点。[26]

有学者通过对35所高校1746名理工科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导师为院士、长江学者等的博士生在科研产出上具有较大优势,导师为长江学者的博士生还在科研支持、师生关系和学业压力方面表现出优势。来自导师的直接指导对指导效果影响显著,导师学术身份越高,博士生能够得到的直接指导越少。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与指导效果关系不大,但博士生感到自己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时会对指导效果产生负面影响。[27]

五、对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对我国当今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影响甚大。程晓芹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对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具有等级性、依附性、工具性和道德性等特性。这一师生关系隐喻有着合理的内涵,也存在着教师霸权、教师隐身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从互相尊重、共生共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三个方面实现这则传统师生关系隐喻的转型。[28]

陈恒敏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内在属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构一元主义雇佣关系的新理念。他认为导师、研究生关系具有伦理性与经济性两种客观属性,两种属性因其内在规定性的不同而有产生直接冲突的可能。因此,为弥合师生关系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超越伦理性与经济性的冲突,应当重构导师、研究生关系,形成一元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常态。构建一元主义雇佣关系范式下的导师、研究生关系,需要坚持教育伦理、构建经济契约、提升心理激励,并且加强制度规范,使之朝着和谐守范的方向规范发展。[29]

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在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类型、师生关系的异化及其原因、师生关系的优化、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师生关系理论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注意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基本可以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而在这两个培养层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尤其在师生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相对而言,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更多地感到导师对自己的关心,更多地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而硕士生与导师的关系相对要疏离一些。即使同一导师之间,这种差异也是显然存在的。由此可见,两个研究生培养层次之间师生关系的存在方式、发展逻辑存在很大差异。在研究过程中不应一视同仁,而应该区别对待,分别进行调查研究。

2.注重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的分类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不仅文科、理科、工科研究生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即使在同一学科的不同专业研究生之间师生关系也不尽相同,更不用说学术性和应用型研究生之间了。一般而言,在不同学科大类之间,文科生参与导师课题的机会要远远少于理科生和医科生,或许正由于此,文科生与导师关系属于“老板雇员型”的比例也远远低于理科生和医科生。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的主要交流内容、对研究生的关心程度相差也很大;相对来说,理科导师对学生的“学业”方面的关心更多一些,因此在生活、思想和就业等方面的交流、关心要略少一些。由此可见,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师生关系也存在差异,在研究过程中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门别类进行研究。

3.注重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由于受古今中外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今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既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也不是西方影响下的雇佣关系,要对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进行重新构建与定位。而要做到此点,就必须在充分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有关师生关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融会贯通才行。检视目前此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可谓凤毛麟角,因此,要加强古今中外教育中有关师生关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的梳理与研究,从而为研究生培养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4.加强对良性师生关系模式的落实机制的研究。就笔者寸目所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较多,而对如何把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机制落实到研究生培养的现实中去的应用机制研究不足。研究生培养中师生关系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研究领域,对此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泛泛其谈的理论研究,而应该加大对良性互动模式的推广和落实机制的研究。只有真正把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成果落实到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去,才能有效防止师生关系的异化,真正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导学异化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V eraW an g
导师榜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