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唱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探究
2020-03-15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邓炎树
文/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邓炎树
合唱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形式。合唱的合字,带有拼、凑、结合的意思,因此合唱是团队整体发声、不同的多个声部发声,还包括文学、美学以及演唱者的个人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与科学的演唱方法以及咬字吐字的多种因素高度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的音画艺术。因此,在合唱的训练过程及演唱过程中,每个合唱的个体,特别是合唱的指挥,一定要充分掌握正确的合唱方法及多种演唱和指挥技巧。
一、合唱的产生与发展
合唱产生于西方的教堂音乐,开始主要用于信徒祷告,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逐渐从教堂音乐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合唱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合唱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复调阶段:合唱初期,未完全定型,以宗教音乐为主体。这时期的合唱是音乐理论、记谱法、音乐教育等方面的摇篮时期,为合唱形式的初步定型奠定了基础。2.主调阶段:也称古典时期,18-19世纪。教堂里面的合唱音乐完全定型,并且开始盛行。3.旋律阶段:到20世纪。从追求合声的完美向主旋律完美发展。4.色彩阶段:直到现在。在追求横向旋律美的同时也追求纵向的合声织体及层次美的完美结合。
二、合唱与独唱、重唱、齐唱的区别
一般说来,合唱的人数每个声部必须有二人以上参加,这样才会产生各声部合的声音效果;所谓独唱就是独自一人演唱单旋律的声乐作品;重唱就是两个以上声部的声乐作品,每个声部一个人演唱,如四重唱就是四个人演唱四个声部的声乐作品;齐唱就是只有一个单旋律的声乐作品无论多少人唱,都称为齐唱。
合唱按其音色的组成可分为两大类:即合唱团队里都是女生或都是男生的称为同声合唱。同声合唱可分别分为女声合唱和男声合唱。合唱团队里既有男生又有女生的称为混声合唱。从年龄上来讲,还可分为:老年合唱和童声合唱,这两类合唱同样可分成同声合唱和混声合唱。
一般的混声合唱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儿(童声)都有四个基本的声部,即: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也有全部由童声代替女声与男声组成的混声合唱。
合唱还可分为有伴奏合唱和无伴奏合唱。无伴奏的合唱是纯声乐的艺术,难度大,最能显示出人声的表现力,最能体现出合唱团的演唱水平。
三、合唱团队的组建
合唱团队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声部。合唱声部是指把声音的高低大致在相同的音区范围内,以及音色基本相同的合唱者分在同一组。合唱的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多个声部的演唱,既有合的要求,同时也有各个声部的不同的演唱要求。因此,组建合唱团队,首先就是建立相应的声部。最常见的声部组建是以四个声部为基础的,即: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男低音声部。
至于合唱团队组建的规模,要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而定。室外演出的120人、80人的团队规模较好,室内演出的,60人、40人的团队规模较好。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的演出,都要尽量做到男女人数的比例均衡,各声部人数的比例均衡。当然,同声合唱除外。
四、合唱呼吸中常见的问题
常见的分为四种。
1.吸气过满:很多人认为唱歌时气吸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正确的应是人体保持在自然的状态下将吸气量稍加大些、吸深些,能够轻松自如地唱完一个乐句。
2.吸气过浅:吸气时张嘴、耸肩、挺胸,在歌唱时,自我感觉气吸得很足很满,但唱不了四五个字就感觉没气,只有靠挤压声带来喊叫或者说是尖叫,给合唱各声部带来极不和谐的声响效果。
3.呼吸过深: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分强调腹式呼吸方法的重要性,片面追求吸气的深和满,导致胸腔、腹部呼吸肌肉群过于紧张、僵硬,从而在歌唱时不能轻松地进行气、声、字及情的链式运动,使合唱的各个声部不能轻松而和谐地运行,给人以笨重、拖沓的感觉,且合唱的各声部含糊不清,没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加无法表达柔软细腻、活泼、跳跃的合唱作品。
4.有气却无法很好控制,俗称“漏气”:在气、声、字链条运动中,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有气却不听使唤,有时没唱几个字气却不够用,体力消耗大,控制声音困难,音准偏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开口咬字时,气息没有控制住,浪费了较多气或者说跑了较多气。
五、合唱发声对链式运动训练的色彩影响
所谓合唱发声对链式运动训练的色彩影响:合唱声音的训练,是通过集合合唱个体的声音,打造成具有个性特色的群体声响,以满足合唱不同风格作品的群体声响和不同风格作品的色彩需要。合唱个体的声音质量决定着合唱群体声响的色彩效果,群体声响又迫使合唱个体不断地对其声音进行调整以满足群体声响以及不同风格作品的色彩的需要。
(一)合唱个体发声的生理机能
合唱发声主要由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等歌唱器官组成。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呼吸器官是歌唱的基础,声带是人体重要的发声器官,所谓声音的最初的基音,并没有那样的美丽,洪亮,而是经过一系列共鸣腔体的共振美化后才美丽动听的。要培养合唱个体良好的发声习惯,提高对声带的保护意识,避免不正确的发声对声带造成损害。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咽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如果每个合唱个体都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共鸣腔体,并能相互协调配合,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合唱音响效果。
(二)合唱的声音概念
女高声部:圆润、细腻、甜美、有弹性、有穿透力、有爆破力、有磁性。抒情性音色,明朗、轻柔、秀丽且高音区有穿透性强的效果。演唱以头腔共鸣为主。
女低声部:结实、圆润、饱满、有金属感、有磁性、声音位置同样要高、连贯自如。发声以胸腔共鸣为主。
男高声部:洪亮、浑厚、圆润、有弹性、有爆破力、有穿透力和金属感,舒展自如。男高音声部的演唱以头腔共鸣为主,在低音区也可用胸腔共鸣加以配合。男高音声部的音域同女高音的音域相似,由c1到a2或b2最为理想,作为一般要求,最起码也要唱出f 2这个音。
男低声部:圆润、宽厚、结实、低沉、有磁性和金属感、自如流畅。音色柔和纤钿、不能运用胸腔共鸣模仿低音音色的人不宜唱这个声部。演唱主要是胸腔共鸣。
男低音一般要求最低音能唱出f,至少要能唱出g,音域太窄在偶尔同男高音齐唱时,会感到困难。男低音声部的音准要求也较高,音准不好的人不要选用。
总之,在四个基本声部的划分上,首先要根据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及演唱的特点和音乐表现的需要进行考虑。另外,不能脱离艺术实践,在演唱人员选择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音域较窄、音准、音色都较差的人,要分散开来尽量安排在音准、音色等条件较好的人中间,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给予那些差的合唱队员们尽可能多些辅导,努力做到均衡发展和进步,以免影响声部间的音准及各声部间声音的平衡。
(三)在合唱发声训练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中声区的训练
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中声区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声区是歌唱的基础声区,初学者一定要重视中声区的训练,先不要急于向上或向下扩展音域,而应该从中声区小音量开始,慢慢地从小音量到大音量,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做到深吸气,气沉丹田,有弹性,整个呼吸和发声系统始终保持积极状态,声音连贯、圆润、浑厚、保满、统一。
2.喉头的放松及口咽腔的训练
喉头里面的声带,是声音的发源地,无论是平常的说话还是歌唱时的发声,喉头的稳定、放松都是至关重要。说话时喉头稍有上下移动不会对声音有大的影响,但歌唱发声时喉头要尽可能低于说话时的位置,不可上下移动,否则会直接影响到高、中、低声音的圆润统一,并且还影响音准的稳定。我们必须在确保喉头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呼吸歌唱,运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喉咙并努力使喉头放松并尽量处在较低的位置,在中声区的训练较为扎实以后,在确保呼吸通畅,喉头稳定且放松的前提下,再将发声的训练慢慢地、逐渐地向下、向上拓展,切不可急于求成。
3.换声区的训练一定要扎实,高低音的上下过渡要自然平稳
无论是男生、女生、成人还是青少年歌唱者,他们在发声过程中,在由低音向高音运行或由高音向低音运行时,都会有个卡点,即唱得不顺畅,不舒服的地方,我们称之为换声点或换声区。解决这个卡点即换声区的方法有多种:一是声音向上运行在快到换声点时,可用“惊讶”状态保持气息下沉喉头放松,口腔保持自然张开状态,声音略向后向上进行调整。二是用母音发声训练过程中,在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发声过程中进行真假声的结合训练。三是在发声训练过程中,用闭口打哈欠的感觉,即在保持口腔内空的状态下进行哼鸣训练,逐渐地向上向下拓展音域。
4.在巩固好中低音区的发声训练后,逐级向高音区发展
在唱高音时,一定保持喉头的稳定,呼吸的畅通。吸气时,要有气沉丹田之感,呼气发声时有如坐在气球上,保持住有弹性气息支撑发声,并且使气与声有上下贯通的管状感觉,这样发出的高音既明亮又浑厚。
5.科学地对各共鸣腔体进行训练
合唱发声时,每个歌唱者都需要掌握好各自共鸣腔体的运用,使共鸣腔体发出的声音尽量保持平衡,即我们所说的混合共鸣,使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所发出的声音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这是我们合唱追求的高亢明亮、圆润浑厚、低沉而不暗淡非常通透的声音。
(1)对口咽腔共鸣进行训练的要求。声带是发出基音的地方,基音声波随着气息向上向前推送而离开喉头,经过嚊咽腔、口腔上送至头腔,该区域被称为口咽腔共鸣区,发声时应尽量上抬软腭即小舌的根部包括小舌,舌面要尽量放平,舌根要尽量放松,不可向前伸,也不可往后拉,更不可往下压,要像打哈欠一样充分打开口咽腔,尽可能给口咽腔最大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获得口咽腔的共鸣。
(2)对胸腔共鸣进行训练的要求。胸腔共鸣也是最为基础的共鸣,它是以口咽腔共鸣训练为前提的向下的共鸣拓展训练,胸腔共鸣的训练必须要使歌唱的发声系统、呼吸系统尽可能放松,并且要有上下贯通的管状感觉,即呼吸要通畅,声音要通透。训练胸腔共鸣,最重要的是要使喉头、口咽腔像打哈欠一样,尽可能地放松和最大限度地打开,这样胸腔共鸣才能得到最好的强化。
(3)对头腔共鸣进行训练的要求。头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里最有色彩最具有魅力的共鸣声音。具有明亮穿透力极强的特点。它是口咽腔共鸣向上的拓展,是建立在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基础之上的共鸣。头腔共鸣要求在打哈欠的状态下,将口腔尽可能打开,喉头尽可能放松、稳定,软腭即整体小舌及小舌的根部上抬,声音在饱满的气吸的推动下,向上,向眉心处运行,使嚊窦、颚窦都产生共振,这样就会产生既高亢又明亮且具有很强穿透力的美妙的声音。
(四)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
歌唱的动力是呼吸,要想唱好歌,首先要按歌唱的要求把呼吸练训畅。而咬字吐字是歌唱发声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咬字不清,吐字不准就无法表达作品的内涵,无论是中外作品,在歌唱的咬字与吐字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起声、入声、归韵与收声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过渡要自然,归韵收声要准确,不可含糊不清。
1.合唱中的咬字吐字的基本要求
每个合唱队员在训练咬字吐字时,都要注意准确把握合唱的起声、入声、归韵和收声这四个环节。
(1)起声
起声是整个合唱团整齐划一的起点。是否能准确做到整齐划一的起声,可看出该合唱团的基础训练是否到位。只有所有合唱队员们的呼吸、开口口型都完全一致,合唱才有了良好的开端。
(2)入声。以a、o、e、i、u、ü这六个母音为核心,每个母音在发音时要求每个合唱队员口腔的开、齐、撮、合适度一致,舌位的高、低、前、后恰当,发音的长、短、强、弱准确一致,低声部的母音共鸣色彩要尽量向高声部的混声共鸣倾斜靠拢,以保持高、中、低声部共鸣的均衡。
(3)归韵。归韵是每个合唱队员对每个字尾部分完整准确整齐地吐出的过程。归韵要完整,清晰,不能错音、更不能漏音、不能改变音色,保持住混合共鸣音响,前面的字归韵后不能影响后面的字韵母的发声的口腔及面部状态,直到唱完整个乐句。
(4)收声。收声是咬字吐字最后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这一环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收声,第二步后收气,第三步再收情。收声的要求是:字尾即韵母归韵要完整清晰,句尾收声后,呼吸方法要用“愉换气”或“惊叹吸”等方法快速进入下一句的起音状态,保证合唱音色、音量、共鸣、力度、速度方面衔接的统一,不可用容易造成整体声音共鸣出现大裂痕的“大换气”。
(五)合唱咬字吐字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1.轻“声”重“韵”
咬字要求“咬”准声母或字头,吐字就是强调“吐”准韵母或字腹、字尾。这是我国民族声乐在咬字吐字方面传承下来的经典方法。若合唱团队发声口有韵母,而无声母,让人们听起来含糊不清,会直接影响到字正与字意。必须字头准确,才能很好地连接字腹过渡到字尾。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特别强调字头的“喷口”,就是要求歌唱者为增强子音的发声力度,加快子音发声速度的一种读法。其目的就在于使字头发音要像“喷”出来那样清晰、准确、结实、有力且敏捷。
常见声母发音问题有以下几种:
(1)字头软。即合唱个体咬字无力点,字音含糊不清,让人无法弄清歌词含义。
(2)声母乱。一是边音和鼻音,二是平舌音和卷舌音混淆不清。要解决字头准确问题,多用普通话规范语音是关键。
2.有“声”无“韵”
韵母一般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咬字是咬字头,吐字是吐韵母。要使一个字有头有尾准确完整,就必须要归韵。否则会直接影响词意的表达。
字尾不清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归韵。合唱个体不归韵通常是把字腹唱得过满,或抢占字尾时值,造成韵尾不完整,听起来像唱半个字,直接影响到歌词的表达。歌唱者吐字时若不注重韵母的比例,字腹延时不够长,而过早进入字尾,则会前弱字腹声音过满,而不利于字音的定型,造成吐字不清,头重脚轻。
(2)字腹短。字腹是字音中最长和最响的部分,要靠它把声音传远。
(3)字尾重。演唱时字尾不能唱得过强过重,切不可超过字腹的时长。
3.有“声”无“调”
主要指字的声调与旋律的演唱,没有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了词义。初学合唱的人,常常出现“倒字”或者“音不正”等现象,主要是字的声调与旋律的演唱,没有达到和谐统一,会直接影响到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