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培养与若干社会现象的关联与反思
2020-03-15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张校菲
文/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张校菲
国家强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也是各大高校的主要任务,即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学生终究要进入社会,而社会又是鱼龙混杂,诱惑丛生,很容易被不良风气影响,所以在大学期间提早做好相关教育与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可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乃至年轻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某些倾向,不禁让人忧虑。人们常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但究竟这些社会现象和当前大学生培养,有着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本文从大学生本身折射出的相关社会问题,来反思大学生培养的方向与方法,并提出建议。
一、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重物质,轻节俭
近代中国曾遭受列强的凌辱,以及西方国家的迅速崛起,致使很多人认为西方代表着创新与先进,东方代表着守旧与落后,再加上各种影视剧的宣传,使人们更加崇拜西方国家,迷恋西方文化。科技方面,新中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思想方面,西方金钱至上的思想对国人的侵蚀也非常严重。人们开始羡慕这些国家的物质极大丰富、铺张浪费的奢华生活,反而将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抛到脑后,认为其是因循守旧,限制人们的自由,应该被时代抛弃。
崇尚物质的思想已悄然进入校园。学生从攀比努力学习,逐渐转变成攀比物质消费。穿着要求名牌、手机电脑要求顶级配置。移动支付、预支消费为学生们提供了消费的便利,因为不是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所以花钱时就无所顾忌,还钱时却苦大仇深。近些年校园套路贷盛行,被骗学生被恐吓殴打,甚至轻生的也时有发生,让人不寒而栗。
有很多学生努力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多挣钱。从人才流向可以看出,很多优秀人才受到利益的驱使,纷纷向金融业聚拢,而国家强盛离不开制造业,反而出现人才的巨大缺口。据统计,国内的优秀人才,有相当一部分人前往欧美国家工作生活,因为那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做出成绩也不肯回国。国家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出的人才,最终为他国所用,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与国家的不幸。
正是因为人们不愁吃穿,所以愈发不重视节俭的美德。从企业餐厅到学校食堂,大家随处可见餐盘中的剩饭剩菜。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花钱买下了食物,就有权随意支配,浪费了也不觉得可惜,即便是此时此刻仍有人在挨饿,也毫无愧疚感。
2.家庭关系不稳,婚姻爱情观教育缺失
当今有很多年轻人崇尚自由,对“父母之言”持反对态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加上网络媒体的宣传及导向,有很多人靠出卖色相牟利,使人们逐渐形成“不管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理念。“闪婚”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婚率持续下降,同时离婚率逐年攀升。不仅如此,目前在年轻人中,“丁克”族、单身族的比例越来越高,认为不结婚就不会被抚养孩子、家庭琐事等拖累,经济独立,轻松自在。
校园中也一度流行着“不谈恋爱,怎么能算是完整大学生活”的说法。人们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注重妆容,目的是抓住对方的眼球,期望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最终因为工作地点等不确定因素,毕业季演变成了分手季。过早坠入爱河,将本该专注学习、扩展交际圈的大好时机白白浪费,十分可惜。同时,受到欧美影视剧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开放,学业期间怀孕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事前很多学生对此一无所知,可一旦发生,家长和学校都措手不及,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3.身体健康下滑
在早期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出行不得不走路、骑自行车,身体一般都比较匀称健康。如今物质条件好了,出门有车,人们的身体反而越来越差,“三高”呈现低龄化趋势。此外,当今又出现一种可怕的现象,称之为“猝死”。大多是因为经常熬夜加班,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所致,而此种现象多出现在当今白领人群。生活条件变好了,身体却没有变得更健康。
校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一类是曾经考高分的学生,之前因长期受到学习的高压,进入大学后就放松下来,熬夜、睡懒觉、纵情玩耍便成了家常便饭;另一类学生,进入大学依旧刻苦学习,甚至废寝忘食,仍旧保持宿舍教室或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很少参加户外活动。国家需要的是能长期服务的人才,身体不好,如何可持续发展?这两类学生都忽视了身心的均衡发展,长期如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必然每况愈下,进入社会之后,随着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身体出现问题的概率也会升高。
二、分析与建议
上述问题产生的总根源,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中华孝道的缺失。现代人越来越不重视孝道,其实是一种忘本的体现。孝道的起点,应该从孝敬父母开始。物质方面,心中有父母,就不容易自私自利,从而能更深地体悟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及生活的艰辛,无论是用父母的钱,还是自己的钱,都会小心谨慎,使用物品也会学着物尽其用,不奢张浪费。婚姻方面,心中有父母,就会悉心听取父母的意见,不仅仅是为自己找伴侣,同时要为父母找一个他们喜欢的好儿媳、好女婿,婚后家庭生活才能够和谐融洽,婚姻破裂的概率应该也会大大降低。身体健康方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们不会为了物质金钱随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凭良心做事,体会父母生养的不易,知恩图报,故而能够悉心孝敬父母,甚至做到“大孝尊亲”,以光宗耀祖为荣,并将中华孝道延伸到对国家的忠贞,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人如此,社会不安定祥和也难。
使人们重新重视及践行孝道,大学阶段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笔者建议如下:
1.重塑价值观
一个民族、国家是否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也正是教化教育的目的。中华孝道的传承,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小开始培养。可以从幼儿园,普及到基础教育,直到大学阶段,甚至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中,长期耳濡目染,目的是培养出真正认同中华文化、以做中国人为豪的人。可能会有人质疑,关于孝道的经典书籍不多,如何贯穿几十年的学习生涯呢?这里需要说明,孝道是区别于我们平时所学的知识,知识在不断变化,但孝道的精神则是亘古不变的。若仅仅当作考试,即便能熟读背诵,但不去实践,花时间再多,恐怕也只能浮于表面。孝道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学习了行事方法之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体悟,之后再不断实践,之后再进一步体悟,最终以提升孝道的境界,这一过程恐怕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才能做到。老师最应该率先做好榜样,只有自己能深刻理解,并付诸行动,上行下效,学生才能心服口服,有样学样。
2.慎选教材
德本才末的思想,近些年来可能有所动摇。学生阅读的书籍,更多的是聚焦考试、知识技术等,很容易使广大学生误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有知识,有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考高分,进名校进名企多赚钱,而对于如何修身齐家则是漠不关心,因为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如果人们都是这么想,以上种种社会问题恐怕只会愈演愈烈。读书的目的重在明理,在此基础上,有知识才能更好地造福大众。对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书籍,我们选择起来应该十分慎重。教材的新旧应该不是关键,是否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应该才是关键。中华国学经典是集古圣先贤的高度智慧,历经千年、代代相传,至今仍深受大众的喜爱和推崇,足以证明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求助于中华国学经典,应该比较稳妥。为了使中国人更懂中华文化,应该加强国学经典的解读与学习。在众多国学经典中,选择从读《论语》开始,应该比较合理。《论语》中记载着许多耳熟能详的语句来阐述孝道,此外还包含了诸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现代人仍有很好的启示。国学选修课,可以考虑引入《三国演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书籍,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与层次。
3.提升国民身体素质
对家庭负责、对社会以及国家忠贞,是孝道的延伸与发扬。只有身体好,才能尽自己对家庭、国家的责任,好身体最终得益于好习惯。早睡早起、劳逸结合的生活习惯,可以从大学校园,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逐渐养成。在孔子学说中,身教重于言教,好习惯的养成更是如此。一方面,学校应该强化相关的制度,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注重强化身体素质的正向宣传引导。另一方面,广大教职工应以身作则,做出合理的表率,最终形成一种氛围,使强身健体的思想深入人心。从一定程度上,可延长人才服务国家社会的时间,以及提升年长者的生活质量,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
三、总结
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检验。如果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借鉴领悟古圣先贤的经验与智慧,肩负起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不断优化调整相关措施,最终使得我们的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生活才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