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2020-03-15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张玉嵩

广东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岗位技能

文/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张玉嵩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2019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10751亿多元,成为广东省内继广、深之后第3个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全国经济实力100强城市中排名第20名。作为广东省唯一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城市,佛山拥有含省属学校在内各级各类职业院校53所、在校生近15万,各类职业培训年培训量达40万人次,职业教育已成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和发展基石。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价值所在,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体现。在社会科技猛速发展,各类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就业岗位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适应佛山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优化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保证职业教育“零距离”对接企业和岗位,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就应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教学、知识结构等方面,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对接产业、岗位原则

基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群),建设一批“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示范专业,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根本。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升级和产业跨界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研教改、评价标准等,要与佛山城市使命和地位相匹配,契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有培养什么样人才的专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学校就有与之对应的课程。

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准确研判当前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确立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不断设置新专业、调整和优化老专业,更新课程体系,主动与市场对接,积极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培养“主干专业+拓展专业”复合人才的新机制,促进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因需施教,优化服务供给,切实解决现实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避免出现企业需要大量的实用性人才,但选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职业院校培养大量的人才,却与企业对接不上的失衡现象。

要有效对接产业与岗位,知识方面,学生应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岗位)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和主要操作程序;技能方面,学生应掌握本专业(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劳动,有效参与、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完成任务,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技能要求、最新的设计,转变成最佳的成果和效益;综合素质方面,学生能够爱岗敬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遵规守纪,身心健康,恪守职业道德等。

二、突出实践教学原则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途径,学做一体化,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会做比会说更重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上,要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到企业育人与学校育人、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有机融通,推动职业院校教学由单纯知识灌输向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实现由学校单一育人到校企协同育人转变,强化实践教学的理念。

1.教学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理论教学应充分围绕学生未来职业活动的需要,实践教学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用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岗位工作程序,了解岗位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新的岗位业绩的途径;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学以致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不仅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更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

2.教学方式上,推行“双导师制”“学中做、做中学”,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聘请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任兼职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从课堂走进厂房,与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实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计划,不断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调动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做好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突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原则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的区域流动、职业岗位变化越来越频繁。职业教育除了满足学生就业的基本技能素质外,更要培养学生适应职场变化、发展的能力,譬如在本岗位上的继续学习和创新提升能力,跨职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越强,越能促进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应当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把职业素质与能力养成作为主线原则,贯穿和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是学习任务项目化。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以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组织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职业活动中的各元素、各要求,学生在有目标的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行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

二是学习情境职场化。

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工作性行为取代单纯的学习性行为,“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

三是学习评价过程化。

在实施操作层面,评价的主体,不只是单一地由教师完成的评价,而应该是多元参与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企业参与,社会参与等;评价的内容,既要有体现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完成情况的成绩单,也要有体现个人素质及情商等方面的评价表;评价的方式,既要有以考核动作、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既要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要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等,体现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变化,职业岗位群及主导技术群也会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目前,机械装备、家用电器、陶瓷建材、家具等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是佛山的经济基础,同时,光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进入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也将会有新的提升和发展。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动态化的,必须兼顾毕业生眼前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统一,专业建设、知识结构、技术能力,既要对接佛山传统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又要不断优化,适应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新型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重点急需领域的特殊需要;既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和特定技能,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

从国家层面,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建立包括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博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在内的互通、互融,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

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立交桥”,保证职业教育学生拥有充分的上升机会和再发展渠道;同时,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学习体系,拓宽继续教育形式,鼓励在职人员进行长、短不同学制的“回炉再造”等多形式的在职培训。

从学校层面,一方面,积极推行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2”分段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联合培养等工作,畅通职业院校学生本科毕业后,能够继续攻读职业教育硕士乃至博士的渠道;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多个环节,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变化和岗位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岗位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