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北稀有剧种的民族音乐学考察和保护策略研究
2020-03-15许敏
许敏
摘 要:戏剧文化是我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河南省是戏曲大省,拥有许多除越剧、豫剧等之外的小剧种——稀有剧种。艺术来源于生活,稀有剧种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人们的生活習惯息息相关。然而稀有剧种濒临灭绝,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保护和传承稀有剧种的方法,探索稀有剧种的民族音乐学。本文将从民族音乐学方面探究稀有剧种,并寻求保护稀有剧种的方法。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豫西北稀有剧种;保护稀有剧种
“好戏在民间、好角儿在基层”,稀有剧种有着独特的魅力,聚集了民间可爱、质朴、浓郁的情怀。稀有剧种有地方戏剧的朴拙天然,在戏剧基础上,则多了艺术的民族音乐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稀有剧种也如此。据了解,2017年河南省仅剩34个稀有剧种,濒临失传的河南稀有剧种赴京演出传承。稀有剧种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但面对濒危的稀有剧种,我们仍需努力,因此挖掘稀有剧种的独特的民族音乐学以及寻求保护稀有剧种迫在眉睫。那到底稀有剧种都有怎样的民族音乐学,又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稀有剧种呢?
一、稀有剧种的民族音乐学考察——以豫西北怀梆戏为例
1. 怀梆戏简介
河南稀有剧种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和继承性,其音乐板式、旋律都透着独特的风格魅力,就如怀梆戏。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怀庆府,故名怀梆,主要流行于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一带。怀梆的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2006年,怀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怀梆戏的独特魅力
怀梆是当地特有的地方剧种,它的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犷奔放,在演唱、表演等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演唱时由于怀梆属梆子腔体,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兼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压韵,结构基本规整。老生的唱腔苍劲洪亮,旦角则比较典雅贺润,花脸粗犷豪放。演唱板式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散板、飞板(非板)等。其中二八板中的挑后嗓和慢板中的花柳腔是怀梆独有的别具一格的唱腔。怀梆的武戏场面,多数演员能十分自然地将武术动作运用到戏剧演出之中,这在全国戏剧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怀梆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根据剧情需要常出现高八度的“后嗓”音,娓娓动听,词格严谨,有固定的格律。它的音乐组成具有较强的大众性,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怀梆有300多本传统戏,曾演过近百部现代时装剧。
3. 怀梆戏传承
当前,“现在,接触怀梆这个剧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热爱它的年轻人更少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怀梆走出去、传承下去……”有记者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怀梆代表性传承人、豫西北地区怀梆剧种第五代传人的80岁高龄赵玉清老人时,被众多粉丝誉为“怀梆之花”的她这样说。当前,豫西北稀有剧种保护措施不到位。随着商业时代的快速发展,加之会受到人口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和居住条件的改变,稀剧种的专业人员、人才偏缺,资金短缺,传承保护工作繁重,急需扩充队伍,扶持资金。可以说,人才不足,承袭群体断层是当前稀有剧种传承的重要问题。认识不足,保护氛围不浓。社会各界对豫西北稀有剧种还存在一个认识不足的问题,全民保护意识还不强。稀有剧种保护和传承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稀有剧种的保护策略
中国戏剧300多个剧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稀有剧种面临绝境的现象同样也遍布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60-80个左右的剧种还能保持经常性的演出和较稳定的观众群,这就意味着只有1/4到1/5的剧种,目前还算活得正常;虽然从整体上看,戏剧的观众还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多数剧种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其中有上百个剧种,目前只剩最后一个剧团,仿佛只是为了象征着剧种仍然存在,而这些剧团中相当一部分早已不能演出,只剩下一块牌子;即使那些还能偶尔见到演出的剧种,也多在生死线上挣扎。因此,保护稀有剧种以及刻不容缓。
1. 保护稀有剧种之传承人
对于像戏剧这样的舞台表演艺术而言,最好也最可靠的保存手段,就是充分掌握剧种表演艺术精华的艺人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剧种,只有当它还有艺人能够演出时才能说它被保存了下来,只有“活”在艺人们“身上”的戏才是可在舞台上重现的。否则,即使我们记录了所有剧本,甚至有了足够多的录音录像,它也仍然是死的存在。明初人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元杂剧的剧本,但我们至今完全不知道元杂剧的演出形制,这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证。
2. 保护稀有剧种之展演
展演河南稀有剧种体现着文化自觉,还体现出每一个参演团体演出的过程,体现了参演者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以及他们虚心求教的态度。演出中,演员完全投入在剧情中,传递着历代艺术家的精彩创造,挥洒着个人的艺术气质,往往举手投足、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产生极其强烈的轰动效果。然而,他们有着认知自身不足和缺陷的强烈愿望,并没有满足于掌声和叫好声,每场演出之后都邀请北京与河南的专家进行座谈,每戏一评,谈成就,说不足。这种既努力保留传统精华,又期待弥补不足的做法,正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他们记住了专家的赞赏,更记住了专家的建议和期盼。
3. 保护稀有剧种之提高民众意识
地方剧种既是传统的,又是地域的,可惜它遭逢了一个无论是传统还是地域文化活动都受到歧视的年代。无怪乎人们一直没有充分认识传统戏剧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从未认识到那些濒临灭绝的戏曲剧种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人们当然明白戏剧可以为观众提供即时的艺术消费,但是它更丰富的内涵却被这些表面的功能遮蔽了。颇值得玩味的是,人们为植物园里的珍稀植物营造了很适合它生长的环境,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了法规,有自愿者甘冒生命危险保护藏羚羊,然而,对于理解与重建我们的历史与文化、我们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地方剧种这一特殊人文资源,却非常缺乏有意识的保护,它们的遭遇远比不上东北虎、娃娃鱼。
目前,受各种文化冲击,稀有剧种演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若不及时扶持,将面临失传的危险。老艺人们朝思暮想、望眼欲穿,渴望早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终于,河南省于2012年12月启动“稀有剧种抢救工程”。虽然已经复活了部分稀有剧种,但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况。各地的稀有剧种正在以惊人的加速度消失。我们已经丧失了保护和抢救稀有剧种的最佳时机,部分剧种即使想抢救也已为时太晚。但我们还是要尽到最后一份努力,力争将它们留给后人。
地方剧种都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出自不同源流、形态各异的稀有剧种,既是一个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取之不尽的宝藏,还是一个融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为一体的独特无二的民俗文化宝藏。所有这些地方剧种,都是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用民间话语构成了一部有别于官方叙事的厚重的历史文本。河南稀有剧种作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美学品格、创作原则、表演技艺、唱腔音乐都存在于剧目中,特别存在于长期流传、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经典剧目中。但是稀有剧种的露脸机会弥足珍贵,让频临失传的稀有剧种得以传承,旨在展示稀有剧种的独特魅力,促进稀有剧种的活态传承,推动稀有剧种的健康发展,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在戏曲没有往昔那么流行的今天,一个剧种特别是稀有剧种想留住人们的关注,更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从外而言,保护稀有剧种不是一句可以照搬教条的空话,不是给些补贴、做些整理记录就已足够的活儿,艺术唯有传播才可能有生命力,唯有不断展示造成“时尚”才能留下印象进而有了念想。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古老戏种怀梆戏[J].人文科社.2012.
[2]唐霞.怀梆在民间社会的生存历史及功能分析[J].音乐研究.2007.
[3]韩勇.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D].2006.
[4]谢霜.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J].艺术广角.2008年3月
[5]龙文波.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4期.
[6]景俊美,郝文山.困境与新生:河南稀有剧种公益展演纪实[J].2017.
注:本文为课题“豫西北稀有剧种的民族音乐学考察与保护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ZDJH-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