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叙事视角下家国情怀的多维度表达
2020-03-15赵泽菁
摘 要:“碎片化”一词用于对文学与电影叙事特征描述时,其后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叙事的线性逻辑、整体结构的单一协调和主体情节的完整闭合而讨论的。本文将从碎片化叙事视角,对影片《敦刻尔克》呈现出的家国情怀的感性多维度内涵,非线性时空的理性表达,半开放式结局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碎片化叙事;家国情怀;非线性时空;《敦刻尔克》
本雅明认为寓言能够打破幻象、启发思考,以此显现出艺术的真理内涵,并且他指出:“碎片性”是“寓言的变体”。有学者基于此认为碎片化(fragmentation)不仅是寓言的外在标志,也是寓言内在规定的展示。因此,碎片化在对外在世界进行描述的同时,也属于主体的直观体验。
在此语境下,电影人主动地探索以更接近人们直观体验的碎片化的方式来处理外部世界。当中逻辑、情节、意识均体现出跳跃流淌的特征,意义的获取也不再容易,电影叙事学得以丰富。在电影碎片化的叙事表达中,不妨以克里斯蒂安·麦茨在《电影的意义》(《Film Language: A Semiotics of the Cinema》)中提及的“八大组合段(syntagmatique)”概念为依托进行解读。碎片化叙事对应的是八大组合段中的非时序性、平行、交替三者,反之与线性叙事脱节。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中的非时序性指不同影像内出现的时间关系,平行组合即平行蒙太奇序列的组合;交替叙事组合段即非描写性的同时性进行的叙事组合,镜头组合也就是交替蒙太奇序列组合。这些组合段在众多体现家国情怀的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如《星际穿越》中的跨时空拯救、《战狼》中的中非跨地域营救以及《流浪地球》中的地木灾难救援等等。“拯救”主题影片勾连着不同程度的蒙太奇碎片化表征。
诺兰作为“拯救”主题的爱好者,在非线性叙事中保持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和交替组合段风格的同时,通常对其作品中整体的蒙太奇氛围做出特殊关照。所体现出的“碎片化”“非线性时空”叙事特性值得探究。《敦刻尔克》是对上述两种手法的再创新尝试,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并做纪实性改写。本文将对《敦刻尔克》呈现出的家国情怀的感性多维度内涵,非线性时空的理性表达,半开放式结局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家国情怀的感性呈现
1.家国情怀的基础内涵
家国情怀,即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社会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放眼古今,家国情怀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苏轼在其词中抒发激昂报国之志,辛弃疾也抒发力挽狂澜、重整山河的理想追求。家国情怀是传统诗词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传统诗词的学习和品鉴激励着我们的家国认同及归属。
统观影视创作,传统文化的家族意识,危亡时刻的爱国主义,全民族的家国认同等,多元素的融合交织赋予家国情怀广阔的内涵和意义。从观念建构层面来看,影视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建立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从爱亲警长到报效国家,将亲情上升为敬人敬物。从受众心理层面来看,影视作品中的家国情怀意在唤起并激发人们心中的真实情感,如人性道德,集体荣誉,爱国精神等。这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人们对家国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汇和系统集成。
影片《敦刻尔克》表达出应有的家国情怀主旨和态度。从思想和内容层面,海岸上的人坚持对抗绝望活下去,空中飞行员坚持护航直至燃油耗尽,海上的普通船主坚持驶向敦刻尔克,这是家国情怀的感性表达。从建构和形式层面,其将战争、家国、主旋律、悬疑等题材杂糅,时空交错、非线性叙事、光影交织三种艺术手法并行多样化探索,相互升华,是家国情怀的理性表达。
2.情感饱满的人物塑造
《敦刻尔克》摒弃了用一个主角的命运助力彰显宏大历史事件发展的手法,反而让人看到了一个无主人公的英雄群体性图景。被炮弹追击而疯狂奔跑的英国士兵汤米,岸边换上尸体的衣服冒充英国军人的法国士兵,堤坝上战战兢兢却又安静排队的所有士兵,他们象征的是整个英雄群体,他们的外表并不突出,甚至平庸到根本无法让人记住。然而正是他们的视角,成为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历史事件的最佳匹配。影片取缔了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用无主人公的英雄集体进行表达,这使得影片的视角已由点化为面,升至新的维度。
片中突出了求生这一主题,所以统观全片,焦虑和危机这两种元素似乎围绕在每个人周围,但片中对于焦虑危机的表达更多体现在以汤米为代表的青年士兵群体中,而其他两类主导人物的情绪母题却不是恐惧和焦虑。海上空间的主导人物平民船长道森,以慈父之心出航救人,为影片确定了“生存与爱”这一表達。而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包容,表现为对丧失判断及理智的海军士兵全面理解。当基里安·墨菲饰演的海军士兵被道森等救起时,受战争创伤综合症的他与道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想即刻驶回英国,而道森却坚持去敦刻尔克营救更多的人。冲突中海军士兵失手让彼得的好友乔治深受重伤直至死亡。内疚不安的士兵向彼得询问乔治伤情时,道森却暗示自己的儿子:他还好。由此看来,道森对这位士兵已患上战争创伤综合症的准确辨别和抚慰显露了他自身对于战争的记忆。正是由于内心有着对战争的深刻体验和理解,这位父亲角色才能对海军士兵的遭遇产生感同身受和全面理解。平凡却不凡的道森船长,在片中不仅表达了父爱使然的自我之爱,还融合了爱国的超我之爱。
堤坝上的主导人物波顿指挥官以及整个大撤退的把控者丘吉尔首相,都于影片中展现出质感深隽的伟人形象。波顿指挥官作为这次大撤退的直观规划与督察者,面对敌人的轰炸依旧坚定伫立,体现出对责任和使命的执着坚守。片末,千百条船只出现在蔚蓝的海平面,此处情节设置当译为,选择驻守在敦刻尔克海滩的波顿指挥官,在坚定的目光中向茫茫大海、千百船只以及可亲的人民组成的“家”回归。同时关联了“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家为你而来”的影片呼唤。此处关联的情感还包括每位观众,这一情节更是以家国紧密连结且情怀缓慢释放的形式传递出主流价值观念。而大撤退的把控者首相丘吉尔,通过《我们将战斗到底》演讲抒发情怀并感召军民,片末在演讲独白的渲染下,具体而微地展现了成功撤退的士兵从战败心情难以平复到接受撤退也是保存胜利火种的思想变化。
二、时空视听的理性呈现
1.理性碎片化交错演绎
逻辑、理性、严谨是诺兰电影的一贯作风。叙事复杂是诺兰式理性的第一方面体现,诺兰热衷于在他的类型电影中加入复杂叙事,通常表现在影片的情节繁复,跌宕起伏,以及不着痕迹地体现出首尾呼应。第二,逻辑清晰。剧情架构显得高智商且烧脑,但叙事逻辑却清晰明了,鲜有漏洞。第三,情节的丰满程度。无论是现实小场景影片还是想象奇异的大场景影片,剧情的丰富多变一直填充片中,情节篇幅也都秉承量体裁衣的原则。统观影片线索,从陆地主线衍生出海上和空中两条救援和保护辅线。海上救援由坚韧爱国的平凡人民组成,同时空中守护更是紧密围绕着海岸这一中心,凭借方位的俯瞰优势,对海岸上四十万盟军与海上舰艇船只进行了竭尽全力的守护,两条辅线时空的合力救护,无疑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完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后现代技法驱策,加上反潮流的实验性先锋思维,诺兰使用了极为繁复的全技法绚丽式时空交错来表达理性。甚者,片中所体现的真实战争感,也得益于诺兰这种饱含代入感并且不修边幅的理性。以海岸、海上、空中叠加式的非线性时空绚丽式交错演绎及光影烘托,诺兰理性而巧妙地建构出感人至深的非线性时空交错演绎效果。而海陆空循环反复的三重叠加,又层层震撼观众可能从未经战争的平凡心灵。同时,时空交错、非线性叙事、光影交织三者并行的多样化探索,时而由天而地,由陆而海,由海而空,将绝对战场与相对战场进行交叉比对,即海岸、海上、空中三叠时空与海上单线时空的创造转换。
纵观全片,时空转换以及无限循环技巧精妙地通过陆海空三叠式、变幻式、有序式呈现出来,碎片化地演绎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完整性,给人以全视角的待援、救援、守护的战时空间与非战时空间融合的鎖禁式超时空体验。其中,诺兰独特的理性时空交错以其绚丽式非线性表达,间接延伸至时空解构与重组,进而陆海空三个领域的时空也进行了频繁密布的转换迭出。这种弥合转换的关键技巧,就在于由陆而海的转换中,防波堤上士兵的台词回溯,这一情节助力视角由空中战机转换至陆地堤坝,是陆转海、海转空、空转陆三叠转换的精妙之处。
2.代入式视听综合运用
用视听语言打造“真实”。故事背景的叙述中采用了大全景、大远景以及特写镜头组合呈现的方式,勾勒出故事的发生地点与紧张的战事气氛。如空中战斗机掠过,投弹并攻击,镜头转接至海中船只被击沉,再而镜头遥至众多士兵集体跳船自救。同时配合摇镜头、拉镜头、俯拍、更拍等将战斗机的运动轨迹与人员活动铺展开来。镜头流畅运动的同时,画面景别使用了全景、远景以及近景、特写镜头组合衔接的形式,全方位丰富表达出影片的视觉语言。此外,画面色彩始终表现出一种紧迫与压抑,灰蓝色调等冷色调被广泛应用在全片中。如英国士兵汤米在小镇快速奔跑中躲避炮弹,简短几十秒的篇幅中透过冷色调氤氲出小镇街景的悲凉颓废,配合运动镜头的拉镜头表现,准确地将故事背景的急迫感与困顿感释放出来。
配乐是本影片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好莱坞著名配乐大师汉斯·季默用十一首乐曲支撑起全片的配乐魔力。乐曲正向传递了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点以及三叠时空的情景主题。情景主题与背景音乐互为衬托,紧密交融,从血脉喷张到悲惋低鸣,进而不同的演奏风格,或摇滚,或旋律,或节奏层层烘托出片中人物对战争的恐惧、对生的渴求、对爱的表达以及对家的希望。音乐运用除了烘托剧情外,还起到了淡化战争残酷性的作用。
最后影片呈现的海陆空三种情景交融效果,使观众的感情沉浸其中,超真实的情感体验应当部分归因于听觉语言。紧张的听觉语言贯穿始终,作为亮点存在的音效是诺兰亲录的秒表计时滴答声,让人关键时刻感受着时间的存在与紧绷。在逃生之路一次次被阻断甚至摧毁时,错落有致的音乐和音效,密布的打击乐、激昂的钢琴、低沉的铜管,让人情绪跌宕起伏,产生同片中人物生死进退的通感共鸣。但不间断的配乐营造的过于紧张感也会使人产生观影疲惫,一定程度上,这正是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真实战争体验的一种手法。
三、半开放式结局的融合彰显
1.时空线艺术汇合的向心性
影片三叠时空的非线性平行交替演绎,在片末进行了向心性汇合。飞行员法瑞尔在完成击落敌人战斗机的任务后,迫降于敦刻尔克漫长的海岸线。这一情节使“天空”情景主题与“海岸”情景主题衔接一体。波顿指挥官在堤坝看到千百条民船出现在临近海岸的波涛上,此处指示了“海上”时空与“海岸”时空的交集合一。三叠时空的交结使情感和气氛从低谷升至高潮,伴随着波顿指挥官的一声关于家的感叹,片中人物的情感释放与强烈表达呼之欲出。如果说波顿指挥官是出于责任和道义而选择驻留海岸的伟人,法瑞尔飞行员是为了不屈战斗而回到海岸战士,千百条船只和民众则是响应感召去拯救千万渴望生存、爱与家国的士兵的凡人。这些人性、家国、情感意识主题的完成,使法瑞尔烧毁新型战斗机并且勇敢面对被俘虏的画面,成为丘吉尔演讲的视觉演绎。
2.群体新斗志的发掘与萌生
从未露脸的隐形德军却给了每个人无形的压迫感,让每个渴望回归家国的人都竭尽全力去争取生的希望。电影结束的平行蒙太奇场景,飞行员法瑞尔烧毁战机并被俘,家国情怀再次通过海岸、海上及空中这三叠空间主题徐徐展现。也实现了半开放式结局的处理,具体展开表现为:质朴的人民群众在车窗外挥手欢呼的情态以及千万个以汤米为代表的青年士兵群体表露出的内心宁静。此刻,对于丘吉尔的讲演《我们将战斗到底》的解读,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参与者都具备了更深挚的成长特征,意味着新斗志的发掘与萌生。
不论是四十万待救逃生的英法联军,破除险阻赶往救援的民众,还是耗尽机油迫降被俘的飞行员,甚至是为道义责任坚守的指挥官,影片中所有人彰显着坚忍不拔的家国精神。因此,即使撤退士兵坐在车上忧心忡忡,害怕祖国和家人失望而垂头丧气之时,耳边却依然响起欢呼和掌声。这是群体精神强大支撑的体现,蕴蓄着封藏的旧结局以及开始的新形态。
结语
从思想和内容层面,这部影片表达出应有的想法和态度。海岸上的人坚持对抗绝望活下去,空中飞行员坚持护航直至燃油耗尽,海上的普通船主坚持驶向敦刻尔克,聚合为家国情怀的感性表达。从建构和形式层面,其将战争、家国、主旋律、悬疑等题材杂糅,时空交错、非线性叙事、光影交织三者并行多样化探索,相互升华,呈现出家国情怀的理性表达。时空线的向心艺术汇合以及群体新斗志的发掘萌生,半开放式结局构成最终家国情怀的融合彰显。在创新方向和影视技法上影片也进行了多重实验性突破,是家国情怀输出、时空非线性演绎及代入视听体验等多维表达的成功尝试,碎片化的叙事手法与非线性时空交接的表达方式对于战争史诗等主流题材电影的探索和创制具有参考价值。
碎片化叙事的电影实践在电影观念和形态的不断革新中持续向前推进。《敦刻尔克》通过碎片化叙事构建了一周在岸、一天在海、一时在空三条时空线,最终融合成一个脉脉呈现人民、军队、国家之间温情的完整世界。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1.
[2]李正光.碎片化:第六代电影的叙事特征[J].齐鲁艺苑,2007(05):45-47.
[3]赵宇.《敦刻尔克》的碎片化叙事探析[J].电影文学,2018(18):129-131.
[4]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的意义[M].刘森尧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李斌.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N]. 人民日报, 2016(1).
[6]徐枫. 从《敦刻尔克》看好莱坞二战战争片的传统与重构[J]. 电影艺术, 2017(6):26-27.
[7]冷凇,张丽平.影视“穿越”现象的理性思考——议当代电影电视剧中的时空交错[J].现代视听, 2011(10):54-57.
[8]马媛. 非线性多时空演绎的极致——评电影《敦刻尔克》[J]. 電影评介, 2017(16):18-20.
[9]肖鹰.2017:全球两部现象级电影——《战狼2》与《敦刻尔克》比较谈[J].贵州社会科学, 2017(12):53-54.
作者简介:赵泽菁(1996—),女,满族,河北,硕士研究生在读,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