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居易诗歌中偏正式佛教词语探析

2020-03-14黄英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白居易佛教词语

黄英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白居易政治上的起起落落、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思想具有儒释道杂糅的复杂性特点。白居易虽然道、佛皆习,但他更热衷于佛教,到晚年更是笃信佛教。他的“好佛”可以与王维并称,与他有交往的僧人有上百人之多。白居易的佛禅思想,在他创作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白居易诗集》中有不少诗歌在意境方面体现出佛学思想。

本研究选用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1]为工作底本(限选诗歌部分,诗歌部分不包括外卷),穷尽式收集并探析白居易诗歌(下文简称“白诗”)中86个偏正式佛教词语,其中 “道场”“真宗”“仙骨”“大隐”“小隐”为佛教与道教通用的词语。偏正式复合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且前面语素与后面语素为修饰限定关系的词语,与佛教相关的偏正式复合词在白诗中俯拾即是,例如“佛”与其他语素构成“佛X”形式的词语多达11个,“禅”与其他语素构成“禅X”形式的词语多达10个,“僧”与其他语素构成“僧X”形式的词语有6个,“梵”与其他语素构成“梵X”形式的词语有5个。本文所收录白诗中的偏正式复合词是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词语,如有些虽出自佛教内典的词语,但白诗所用义项不是佛教文化含义的,则不加收录。例如:“口业”本指佛教以身、口、意为三业,后指妄言、恶口、两舌和绮语。“口业”在《全唐诗》中又指诗文的创作。唐宋人以诗文类绮语,故相比附。“口业”在白诗中使用了2次,均指诗文的创作。

忽忽眼尘犹爱睡,些些口业尚夸诗。(《斋月静居》)(1)本文未著录具体引文文献信息的语料均来自: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

白诗中有关佛教的偏正式复合词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词语,即佛教基本概念方面的词语;二是涉及佛法、戒律方面的词语;三是佛教、道教通用的词语。据考察,前两类词语在白诗中占比较大,第三类词语占比较小。下文对86个词语进行具体探析。

一、佛教基本概念方面的词语

(一)“某 X”形式构词表基本概念的词语

在白诗中,“某X”形式构词表佛教基本概念的词语,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空X”形式的词语

佛教教义中主张一切皆空,白诗中也出现了诸如“空门”“空王”“空花”等佛家词语。

【空门】(10次)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故称佛门为空门。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闲吟》)

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此说是虚传。(《答客说》)

白诗中还出现“空门子”一词。“空门子”指空门之子,是世人对出家沙门的称呼。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空花】(2次)即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读禅经》)

艳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空王】(6次)对佛的尊称。佛说一切皆空,故称“空王”。

空王百法学未得,姹女丹砂烧即飞。(《醉吟二首》之一)

赖学空王治苦法,须抛烦恼入头陀。(《自到浔阳生三女子因诠真理用遣妄怀》)

不堪匡圣主,只合事空王。(《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

同事空王岁月深,相思远寄定中吟。(《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

坐成真谛乐,如受空王赐。(《和知非》)

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

【医王】(1次)指医术极精的人,多用以比喻诸佛或高僧。

坐看老病逼,须得医王救。(《不二门》)

2.“法X”形式的词语

【法堂】(1次)指寺中演说佛法的讲堂。

酒肆法堂方丈室,其间岂是两般身。(《拜表回闲游》)

王维《过福禅师兰若》:“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2]1274

【法酒】(1次)指佛庙酿造的清酒。

法酒淡清浆,含桃袅红实。(《六年春赠分司东都诸公》)

谨按:“法酒”一词,《全唐诗》使用2例,另一用例见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2]4027《汉语大词典》“法酒”漏收此义项。

另有 “法乐”“法轮”。

3.“僧X”形式的词语

【僧社】(1次)指僧寺。

最惭僧社题墙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郎满晦三上人》)

【僧宝】(1次)佛教三宝之一。原指僧团,后泛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学禅超后有,观妙造虚无。髻里传僧宝,环中得道枢。(《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谨按:“僧宝”一词,《全唐诗》仅见杜甫和白居易使用。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2]2385《汉语大词典》正收杜甫诗歌用例。

【僧舍】(1次)指佛寺、佛庙。

雪夜寻僧舍,春朝列妓筵。(《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僧居】(2次)指佛教徒的起居室。

贫静以僧居,竹林依四壁。(《麹生访宿》)

松窗倚藤杖,人道似僧居。(《晚亭逐凉》)

【僧房】(2次)指僧人的房舍。

夜半独眠觉,疑在僧房宿。(《北亭独宿》)

宴回过御陌,行歇入僧房。(《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僧家】(1次)指佛教寺院。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僧院花》)

4.“佛X”形式的词语

【佛堂】(1次)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暮立》)

谨按:《汉语大词典》晚收于清·陈维崧《江城子·鲍让侯载酒泛舟小泊城南诸寺纪所见》词:“蓦遇娇红淡粉佛堂边,恰似湿云倚一朵,扶不定,竹栏前。”

【佛塔】(1次)佛教建筑形式,简称塔。俗称宝塔,亦称佛屠。

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

【佛阁】(1次)指佛寺的楼阁。

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月夜登阁避暑》)

谨按:“佛阁”一词,《汉语大词典》正收白居易此诗用例。

【佛庭】(1次)佛寺的庭院。

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余。(《两朱阁刺佛寺寝多也》)

【佛寺】(2次)即佛庙,寺院。

第宅亭台不将去,化为佛寺在人间。(《两朱阁刺佛寺寝多也》)

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百花亭》)

【佛髻】(1次)指呈盘曲状发髻的美称。相传佛发旋曲为螺形,故称佛髻。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遊悟真寺诗》)

另有“佛法”“佛力”“佛理”“佛事”和“佛心”。

5.“禅X”形式的词语

【禅经】(2次)佛经。

欲除忧恼病,当取禅经读。(《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序》)

谨按:《汉语大词典》正收白居易《读禅经》,“禅经”一词见该诗题中。

【禅师】(2次)对和尚的尊称。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独眠仍独坐,开襟当风前。禅师与诗客,次第来相看。(《朝归书寄元八》)

【禅客】(4次)白居易诗歌中有以下两个义项:

①禅家寺院,预择辩才,应白衣请说法时,使与说法者相为答问,谓之禅客。

行逢禅客多相问,坐倚渔舟一自思 (《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

静念道经深闭目,闲迎禅客小低头。(《偶吟二首》之一)

掩镜望东寺,降心谢禅客。(《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之二)

②亦用以泛称参禅之僧。

房传往世为禅客,王道前生应画师。(《自解》)

【禅僧】(3次)和尚。

禅僧教断酒,道士劝休官。(《洛下寓居》)

门闲无谒客,室静有禅僧。(《与僧智如夜话》)

谨按:白居易《自解》诗序:“房传往世为禅客,世传房大尉前生为禅僧,与娄师德友善,慕其为人,故今生有娄之遗风也。”该诗序“禅僧”与“禅客”是佛家不同的两种人。“禅僧”住在寺院里,是和尚;“禅客”常来寺院与僧尼一起从事佛教之事。

【禅房】(1次)佛教徒习静之所。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禅室】(1次)指禅房,佛教徒习静之所。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禅室”见该诗题目中)

【禅庵】(1次)禅院;禅寺。

头陀独宿寺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题清头陀》)

另有“禅门” “禅心”“禅味”。

6. “梵X”形式的词语

【梵部】(1次)指佛经的部类。

梵部经十二,玄书字五千。(《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

【梵阁】(1次)指佛寺的楼阁。

洛城秋霁后,梵阁暮登时。(《天宫阁秋晴晚望》)

【梵宫】(1次)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

他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两朱阁刺佛寺寝多也》)

【梵家】(1次)指佛寺。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紫阳花》)

【梵塔】(1次)指佛塔。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

梵塔形疑踊, 阊门势欲浮。 (《想东游五十韵》)

(二)有关世间与尘世概念的词语

【彼岸】(1次)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千界】(1次)“千界”是大千世界的省称。如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则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以此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在唐诗中常以“三千界”出现。

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霞》)

《汉语大词典》引宋·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之二:“眼惊银色迷千界,梦断彤庭散百寮。”引例偏晚。查《全唐诗》共出现6处,一般称作“三千界”。如元稹《和乐天赠云寂僧》:“欲离烦恼三千界,不在禅门八万条。”[2]4595

【前生】(3次)原为佛教语,指前一辈子,相对于今生而言。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爱咏诗》)

【前尘】(1次)“前尘”指当前由色、香、声、味、触、法六尘组成的非真实的境界。

但要前尘减,无妨外相同。(《酒筵上答张居士》)

《楞严经》卷二:“佛告阿难,一切世门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3]490

白诗中还出现“三界”“上界”“下界”“欲界”“色界”等佛教词语,表示众生或天王所居之境界。

【三界】(1次)此“三界”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既未出三界,犹应在五蕴。(《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

【上界】(2次)白诗中“上界”与“三界”所指一样,均与“下界”(即人界)相对而称,指天界,即仙佛所居之地。

上界女仙无嗜欲,何因相顾两徘徊。(《赠韦炼师》)

张九龄《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2]602

【下界】(3次)指人间,相对天上而言。

应是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禽虫十二章》之七)

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飖身似在寥天。(《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

中天或有长生药,下界应无不死人。(《曲江醉后赠诸亲故》)

【欲界】(1次)三界之一。包括地狱、人间和六欲天等,以贪欲炽盛为其特征。

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禅天始免风灾。(《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

【色界】(2次)佛教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无色界之下。此界里有精美的物质而无男女贪欲。色界四天,初禅具三灾,二禅无火灾,三禅无水灾,四禅无风灾。

临高始见人寰小,对远方知色界空。(《登灵一作宝应台北望》)

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

【色相】(2次)佛教指万物的形貌。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色相故关行地道,香尘拟触坐禅人。(《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

《涅槃经·德王品四》:“﹝菩萨﹞示现一色,一切众生各个皆见种种色相。”[3]327

(三)有关世间烦恼、灾难的词语

白居易诗歌中出现了许多表示俗世烦恼的佛教词语,这其中也透露出白居易晚年持斋、坐禅的感悟与体会。

1.表世俗烦恼的词语

【尘网】(2次)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系缚人,犹如罗网缚人一般。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放言五首》之二)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秋山》)

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王维《普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尘网”在《红楼梦》中有用例,《红楼梦》第一一八回:“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4]

【尘劳】(3次)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

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

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斋戒》)

既得脱尘劳,兼应离惭愧。(《和知非》)

此诗为白居易68岁时所作,晚年的白居易问佛已久,此时期的诗歌处处有佛意禅痕。

《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3]590

【客尘】(1次)佛教里指尘世的种种烦恼。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眼病二首》之二)

《维摩诘经·问疾品》:“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注云:“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3]845

【老苦】(2次)佛教语,四苦、八苦之一,指众生衰老时所受之身心苦恼。佛教以生、老、病、死为“四苦” ;“八苦”指生、老、病、死、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忧悲。

世间老苦人何限,不放君闲奈我何?(《心重答身》)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苦海】(3次)“苦海”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之海为喻。

苦海不能漂,劫火不能焚。(《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

苦海出来应有路,灵山别后可无期。(《内道场永观上人就郡见访善说维摩经临别请诗因以此赠》)

【火宅】(2次)“火宅”指迷界众生所居住之三界,即比喻充满众苦的尘世。

欲知火宅焚烧苦,方寸如今化作灰。(《赠昙禅师》)

火宅煎熬地,霜松摧折身。 (《自悲》)

《法华经·譬喻品》三:“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所烧,我皆拔济。”[3]542

2.表世间灾难的词语

【劫风】(1次)劫风即劫灾中的风灾。

劫风火起烧荒宅,苦海波生荡破船。(《寓言题僧》)

谨按:《汉语大词典》中只收录了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佛光乃定果之光,虽劫风不可动,岂常风能摇哉!”一例,收词引例偏晚。

【劫火】(1次)佛教里指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

苦海不能漂,劫火不能焚。(《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

“劫风”“劫火”都是在世界坏劫时所起的灾难,有水、风、火三劫灾难。

3.表烦恼、苦难根源的词语

【六尘】【六贼】(各1次)“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导致烦恼,故称为尘。“六尘”又称“六贼”,二者表示同一意思。因“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尚是色香味,六尘之所熏。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

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斋戒》)

《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其下注云: “‘六识’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六境’指六根所取之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之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染人之情识,故称六尘。”[3]365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的意思是指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外尘】(1次)指色、声、香、味等外境。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故称“外尘”。“外尘”即“六尘”。

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味道》)

【心垢】(1次)指烦恼。佛教中也常以“心垢”表示烦恼。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 (《秋池》)

【幻身】(1次)指肉身,形骸。谓身躯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故曰幻身。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白诗中仅使用了“幻身”,没有使用“幻心”。《圆觉经》卷上:“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3]268

二、涉及佛法、佛事、戒律的词语

(一)涉及佛法、佛事的词语

【坛场】(1次)佛家讲经说法之所。

梓潼眷属何年别,长寿坛场近日开。(《赠僧五首》之五,该诗序:“清闲上人自蜀入洛,于长寿寺说法度人。”)

【百法】(1次)佛家语。佛教唯识宗说明世间、出世间一切现象的总称。

空王百法学未得,姹女丹砂烧即飞。(《醉吟》)

【佛法】(1次)佛所具有的法力。

佛法赞醍醐,仙方夸沆瀣。(《卯时酒》)

谨按:“佛法”一词《全唐诗》只有3个用例,除白诗用例外,仅见顾况和韩愈诗用例。顾况诗句:“佛法付国王,平等无颇偏。”《汉语大词典》此义项用例晚收自明朝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佛法广大”。韩愈《送灵师》:“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2]3780韩愈诗句“佛法”指佛教教义,为唐诗中产生的新词。实际上,顾况诗和白诗中“佛法”一词又产生了新义:“指佛所具有的法力”。

【佛力】(1次)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眼病二首》)

【佛理】(1次)佛教的教理。

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谨按:该诗句旁注“刘三十二敦质雅有儒风,庾七玄师谈佛理有可赏者。”“佛理”一词,《全唐诗》仅见白居易诗歌这一用例,《汉语大词典》正收。

【佛事】(4次)白居易诗歌中有以下两个义项:

① 佛家谓诸佛教化众生之事。

自远禅师远以无事为佛事。(《赠僧五首》之二)

神照上人照以说坛为佛事。(《赠僧五首》之三)

如来说偈赞,菩萨著论议。是故宗律师,以诗为佛事。(《题道宗上人十韵并序》)

②指僧尼等所作诵经祈祷、拜忏礼佛之类的事。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僧院花》)

【佛心】(1次)谓佛的大慈大悲之心。

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檀经说佛心。(《味道》)

【禅心】(2次)指信佛修炼达到清静寂定的心境。

禅心不合生分别,莫爱余霞嫌碧云。(《答次休上人》)

会教魔女弄,不动是禅心。(《偶于维扬牛相公处觅得筝筝未到先寄诗来走笔戏答》)

【禅味】(1次)指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

精洁沾戒体,闲淡藏禅味。(《题道宗上人十韵并序》)

【法乐】(1次)指积德行善、耽味佛法之乐。相对于“欲乐”而言。

他生莫忘今朝会,虚白亭中法乐时。(《内道场永观上人就郡见访善说维摩经临别请诗因以此赠》)

《维摩诘经·菩萨品》:“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3]840

【法轮】(1次)比喻性佛语。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称为“三转法轮”。

应是蜀人皆度了,法轮移向洛中来。(《清闲上人》,该诗序:“清闲上人自蜀入洛,于长寿寺说法度人。”)

谨按:“法轮”一词《全唐诗》使用仅3次,白居易就使用了1次。

【弘愿】(2次)指拯救一切众生的大愿。

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自觉二首》之二)

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霞》)

【三病】(1次)指学道的三大障碍。指贪、瞋、痴。

由来生老死,三病(佛教语)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 (《白发》)

《涅槃经·憍陈如品》:“有三种病: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如是三病,有三种药:不净观者能为贪药,慈心观者能为瞋药,观因缘智能为痴药。”[3]908

【三车】(1次)“三车”即为比喻“三乘”。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小、中、大乘为浅深不同的三种解脱之道。

三车犹夕会,五马已晨装。(《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出处之意》)

【三乘】(1次)佛教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

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病空。(《病中看经赠诸道侣》)

【万劫】(3次)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

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赠僧五首·钵塔院如大师》)

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逍遥咏》)

百千万劫障,四十九年非。(《寄山僧(时年五十)》)

【五蕴】(1次)“五蕴”为佛教术语,又称五阴、五众、五聚。 蕴,音译作塞健陀,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

既未出三界,犹应在五蕴。(《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

此词条《汉语大词典》失收。

【律师】(1次)指持律师、律者。即专门研究、解释、读诵律文的人。

是故宗律师,以诗为佛事。(《题道宗上人十韵并序》)

《涅盘经·金刚身品》:“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3]33

谨按:“律师”一词产生于佛经翻译,《全唐诗》包括白诗中都指佛庙里专门研究、解释、读诵律文的人,而今之“律师”则指在法律行业中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

【玄关】(2次)佛教称入道的法门。

恍惚遊醉乡,希夷造玄关。(《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

无劳別修道,即此是玄关。 (《宿竹阁》)

谨按:“玄关”此义项还见于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遊石娥溪》诗:“萧条出世表,冥寂闭玄关。”[2]1831

(二)涉及佛教戒律、戒规的词语。

【八戒】(1次)“八戒”又指八斋戒、八关斋。佛教指在家信徒一昼夜受持的八条戒律。

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光朝念《蘂珠篇》。(《白发》)

《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元年》:“会上于华林园设八关斋,朝臣皆预。”胡三省注:“释氏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六,不着花鬘璎珞、香油涂身、歌舞倡伎故往观听;七,不得坐高广大床;八,不得过斋后吃食。以上八戒,故为八关。”[5]

【十斋】(1次)佛教指“十斋日”。谓每月持斋素食并禁止屠宰的十天。

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春日闲居》之一)

此诗中“十斋”即“十斋日”。“十斋日”谓每月持斋素食并禁止屠宰的十天。《地藏经·如来赞叹品》:“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3]465

【长斋】(3次)指佛教徒长期坚持过午不食。后多指长期素食。

长斋俨香火,密宴簇花钿。(《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杜甫《饮中八仙歌》:“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2]2260

在白诗中,共出现了以上3个表示佛家信徒应该遵守斋戒的词语。

(三)以具体物质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

【禅门】(2次)指禅定之法门,禅宗之法门。

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晏坐闲吟》)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送李滁州》

【慈航】(1次)指佛、菩萨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慈舟。

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定水】(2次)指澄静之水。比喻坐禅时心境湛然静寂,犹如止水,故用“定水”喻禅定之心。

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题玉泉寺》)

心如定水随形应,口似悬河逐病治。(《神照上人》)

【智灯】(1次) 指照破迷暗的智慧之光。

障要智灯烧,魔须慧刀戮。(《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挥觉剑而破邪山,扬智灯而照昏室。”[6]

【慧刀】【慧剑】(各1次)“慧刀”“慧剑”均为佛教语,指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

障要智灯烧,魔须慧刀戮。(《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唐·慧宣《秋日游东山寺寻殊昙二法师》诗:“慧刀幸已逢,疑网于焉析。”[2]9194语本《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3]861

以上6个词语均由普通的事物名称加上具有佛教色彩的字构成双音节词语,而成为佛教常用语。

三、佛教、道教通用词语

白诗中富有宗教色彩的词语除了佛教词语以外,还使用了不少有道教色彩的词语,这应该与他晚年习道有关。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年)流贬江州之后,宦情逐渐淡薄,精神也日益颓丧,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不得不乞灵于释老的空无哲学,希图在他们渲染的彼岸世界中,给被现实烦恼煎迫得疲惫焦灼的灵魂找到一个栖息之所[2]427。于是声称“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踏长安十二衢。”(《村居寄张殷衡》)。据本文考察,在白居易诗歌偏正式复合词中,出现了以下5个佛教和道教通用的词语。

【道场】(10次)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

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偶作二首》)

令人见即心无事,每一相逢是道场。(《自远禅师》)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秋池》)

今春入道场,清净依僧律。(《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送李滁州》)

《南史·隐逸传下·庾诜》:“晚年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忏,六时不辍。”[7]也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道场”为佛、道二家通用词语。

【真宗】(1次)正宗,指释道两教谓所持的真正宗旨。

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

【仙骨】(1次)

各抱贵仙骨,俱非泥垢姿。(《早冬游王屋》)

【大隐】(1次)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指隐居于都市。

【小隐】(1次)指隐居山林。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中隐》)

四、结语

正如葛丽英所言:“我们认为,在中唐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白居易对佛禅精神的接受并不是被动与盲目的。”[8]可见,佛教词汇对白居易诗歌的用词用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本文考察的偏正式佛教词语可见一斑。白居易一生笃信佛教,他在《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诗中云:“官职三分归洛下,交游一半在僧中。”又有“薄食当斋戒,散班作隐沦。佛容为弟子,天许作闲人。”(《闲卧》)在白居易诗集中,不乏他同僧徒交往的诗作。特别是晚年退居洛下时,吟咏持斋、坐禅,同禅僧唱和的诗作,更是屡见不鲜。白居易一生儒释道三教兼容,是大隐于市的佛教徒。白居易虔诚地信奉佛教也崇尚道教,王笑雨曾考察过白居易诗歌中的老庄典故,认为:“白居易十分推崇老庄思想,他学习和接受了老庄的许多思想,并在其诗歌中,通过典故的形式表达出来,借以表达知足保和、明哲保身、随缘任运、淡泊名利、祸福相倚思想。”[9]这说明道家思想与他的思想也很契合。

对白诗中偏正式佛教词汇的考察,不仅能够揭示白诗的创作特征和语言特征,而且可以从中追寻他的佛教信仰宗派。白居易把儒、释、道很好地糅合在一起,而伴随他一生的宗教信仰则始终是佛教。白居易作于大和二年(828年)的《戊申岁暮咏怀三首》(之一)有诗句云:“龙尾趁朝无气力,牛头参道有心期。”(按:“牛头”,指佛教禅宗牛头宗[10])。据《五灯会元》记载:白居易乃中唐禅宗高僧佛光如满和尚的弟子,为禅宗南岳下第三世法嗣。白居易晚年又自号“香山居士”,居士乃是在家修行的佛家弟子。由此可见,白居易晚年向佛,并倾心于南宗禅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直接导致白诗创作中大量使用佛教词语。然而白居易信道、信佛,却又说“有营非了义,无著是真宗”(《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真有点大彻大悟的感觉!又或许在栖心释梵、佯狂诗酒的背后,正透露出白居易晚年百无聊赖而又无可奈何的寂寞凄苦的心境——宗教信仰最终也没能让他彻底摆脱人世间的烦恼。

猜你喜欢

白居易佛教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ART IN THE FIELD
佛教艺术
早冬
早春(节选)
佛教艺术
找词语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