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2020-03-14郭启勇柳国锁孙亚琼吴心华

中国乳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酮体丁酸泌乳

文/郭启勇 柳国锁 钱 军 孙亚琼 张 鑫 吴心华*

(宁夏大学农学院)

奶牛围产期(Periparturient Period)是指产前21 天到产后21 天[1]。在围产期,奶牛机体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普遍存在能量负平衡(Negative Energy Balance,NEB)[2]。NEB导致奶牛血糖降低,血液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羟基丁酸(BHBA)浓度升高,导致酮病[3]。奶牛酮病不但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还会继发其他疾病。引起奶牛酮病的主要原因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在围产后期,分娩应激还导致奶牛采食量降低,而体内脂肪动员容易产生大量的非酯化脂肪酸和酮体,引起酮病。调查研究显示,美国奶牛围产后期的临床酮病发病率为43.0%[4]。在我国,围产期奶牛临床酮病发生病率为2.0%~20.0%[5],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40.0%~50.0%[6]。根据发病类型,酮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发病原因,分为I型、II型、III型;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神经型、瘫痪型和消化型,其中以消化型最为常见[7]。酮病可导致每头牛在整个泌乳期内产奶量损失200.0~230.0 kg,按3.8 元/kg价格计算,损失700.0 多元/头[8,9]。

图1 酮病发病机理

1 发病机理和发病原因

1.1 发病机理

奶牛主要依靠体内消化和降解挥发性脂肪酸作为主要能量来源,如乙酸、丙酸与丁酸。丙酸绝大部分用合成乳糖。而作为生酮先质的乙酸、丁酸和动员体脂代谢产生的游离脂肪酸,通过三个不同形式在肝脏内转化:①是以草酰乙酸为原料进行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②是参与葡萄糖代谢转化为脂肪;③无草酰乙酸的则生成酮体[10](图1)。

1.2 发病类型

酮病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2.1 原发性酮病

随着我国奶牛饲养量不断提升,对产奶量的过分追求,使围产期奶牛经历了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和饲料转换的营养应激,导致奶牛采食量减少和能量需求的增加,造成能量负平衡[11],进而导致酮病的发生。研究显示,我国奶牛在泌乳初期的能量负平衡比例达到了40.0%,在部分牧场高达80.0%[12]。

1.2.2 继发性酮病

奶牛发生产褥热、真胃移位、前胃弛缓、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子宫炎、乳房炎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后,采食量下降,导致酮病的发生。继发性酮病一般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因此,应以先治疗原发病为治疗方案[13]。

2 对奶牛的影响

研究发现,酮病主要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和繁殖性能[14~16]。

2.1 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奶牛在患酮病时,泌乳性能严重下降。主要原因是反刍动物的葡萄糖主要依靠糖异生产生。奶牛产后需要大量的葡萄糖以合成乳糖。奶牛在患酮病时,食欲下降,消化能力减弱,导致了胃肠吸收的生糖物质减少,血糖供给不足[14]。葡萄糖主要用于满足乳汁中乳糖和组织器官中能量的需要。奶牛在产后的泌乳期,需要大量的乳糖,这些乳糖是由葡萄糖转变而成的,产后8~17 天进入乳泌高峰期,需要大量的葡萄糖(每天产乳20.0 kg就需要葡萄糖1.24 kg)[15]。

2.2 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患酮病奶牛的配种次数、配种天数和产犊间隔时间显著增加。患酮病奶牛呈现低血糖症,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导致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比例下降。血液中的葡萄糖、胆固醇、胰岛素含量严重下降,酮体、游离脂肪酸、尿素氮水平升高,对卵泡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奶牛发情和首次配种时间[16]。

患酮病奶牛获得的能量减少,抑制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进而影响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长激素(FSH)、催产素(OT)等激素的分泌,导致卵泡上的卵子无法及时排出,形成卵泡囊肿,从而影响卵泡发育,导致奶牛出现乏情。奶牛产后首次排卵时间与血浆酮体水平和脂肪代谢密切相关,脂肪代谢紊乱会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和代谢[17]。奶牛患酮病后体质弱,免疫力降低,生理功能恢复较慢。

3 临床症状

根据发病特征将酮病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酮病主要是由于生糖物质缺乏,低血糖引起的,表现为高酮体、高游离脂肪酸、低血糖,一般于产后3~6周多发。Ⅱ型酮病主要临床症状是肝脂肪细胞浸润,大多发生在产犊前,肥胖奶牛易发[18]。Ⅲ型酮病奶牛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不易发现[19]。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消化型、神经型和瘫痪型。消化型病牛消化能力差,咀嚼困难,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粪便干硬;体温稍微下降;重症者全身出汗,尿量减少,尿液容易形成泡沫;产奶量急剧下降,呼出气味有明显的丙酮气味。神经型病牛,表现为突然发作,站立不稳,兴奋不安,磨牙,流涎,吼叫,神经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为1~2 h,但可复发;有的奶牛沉郁,对外部刺激极不敏感。瘫痪型病牛,表现为趴卧不起,急剧消瘦,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昏睡,耳鼻及四肢发凉[20]。

4 诊断方法

本病可以通过临床症状、饲喂情况、病牛呼出气体和乳中散发的特异性烂苹果味作出初步诊断。一般确诊采用铜粉法、血酮仪法、生化检测法。

4.1 铜粉法

将亚硝基铁氰化钠、硫酸氨和无水碳酸钠,研磨均匀,检测时在玻璃片上放少许试剂,加3 滴血浆,试剂呈淡紫色或紫红色即为阳性。

4.2 血酮仪法

血酮仪中插入酮病试纸条,校准后在试纸条上滴入全血,读值。判定标准为:β-羟丁酸含量≥1.4 mmol/L,判定为阳性。

4.3 生化检测

用Mindray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奶牛血浆进行生化指标测定,主要检测β-羟丁酸含量,参考值在0.1 mmol/L~1.0 mmol/L之间,大于1.0 mmol/L则为阳性。

5 治疗方案

酮病治疗方案主要为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5.1 西医疗法

将1 500 mL 50.0%的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 5.0%的碳酸氢钠和适量的辅酶A,混合后进行静脉注射,1 次/天,连续1 周;神经型病牛加水合氯醛,用量为30.0 g/天,使用1 周[21]。

5.2 中医疗法

中医疗法是采用一些健脾胃的药物,配合活血、催乳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当归、山药、熟地、芍药各取80.0 g,白术、川芎、黄芪、神曲各取60.0 g,黄连、甘草、益母草、麦芽取50.0 g,莱菔子、鱼腥草、陈皮各取30.0 g,混合后煎熬,给发病奶牛灌服,2 次/天,连用3 天[22]。

6 预防措施

6.1 大群检测

由于当前牧场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很难做到逐个观察,因此,应定期进行大群检测。酮病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奶牛乳汁、尿液中酮体含量超标,血红蛋白减少,尿素氮降低,出现高血脂、高血酮和低血糖症状。使用全血检测,血液中β-羟丁酸含量是酮病检测的标准之一,健康牛含量低于1.4 mmol/L,而亚临床酮病患牛含量为1.4~3.0 mmol/L,临床型酮病患牛含量大于3.0 mmol/L[23,24]。

6.2.饲养管理

6.2.1 干奶期饲养管理

由于奶牛在围产期内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其干物质采食量开始下降,同时消化功能降低,奶牛进入泌乳阶段,机体容易出现能量负平衡[25]。因此,需要从干奶期起注重奶牛的整体健康状况,根据体况和饲喂程序适当地调整精料,增加粗饲料的饲喂比例,为干奶牛提供营养平衡的日粮,尤其是分娩的前3 周。

6.2.2 产后饲养管理

奶牛分娩后进入泌乳阶段,若此时日粮中的精饲料比例较大,会造成奶牛的消化系统障碍,食欲减退,进而造成能量摄入不足,引起脂肪动员,导致奶牛发生酮病[26]。此时,应增加日粮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研究显示,玉米经过蒸汽压片可提高淀粉在消化道中的利用率,提高血浆葡萄糖浓度,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27]。奶牛产后使用营养补充剂可以提高奶牛的食欲,使其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增加,减少脂肪动员,可预防酮病的发生[28]。

猜你喜欢

酮体丁酸泌乳
荷斯坦牛乳中尿素氮和泌乳持续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西兽医防治母猪泌乳障碍的探讨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尿酮体“±”或“+”代表啥
不来月经加上泌乳,说不定是脑子长瘤了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